从“审美感知”抵达“审美表达”的路径
——美术课堂“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

2023-09-17 14:35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速写美术笔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吕 华

一直以来都有一些人认为,美术教育只要涂涂画画就能产生一件完美的作品,其实,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才是一个“美术人”的真正内涵。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美术感知的方式就是“看”,在义务教育阶段这种“看”更多的是正面地引导,即带有审美性地“看”,是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具体方式。

因此,笔者坚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

一、寻路问径:“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是什么样的

“审美感知”即为“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是站在美术学科角度对“审美感知”的通俗和具体的表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图像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对众多的图像进行甄选,引导学生分辨图像、赏析图像,发掘图像中的形式与意义,并且利用图像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与观念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读图”最为基础的能力的关注和培育,促进其“审美感知”素养的提升。

“十分钟速写”教学是指每节课前留5分钟,加上课间的5分钟,让学生完成10分钟的速写练习。这里的“速写”是狭义的“快速写生”,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写生这种表现方法,知道如何观察对象,并且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写生方法表现对象。

“审美感知”视域下的“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是笔者近几年一直坚持实施的重要教学方式。坚持让学生进行写生的学习和练习,不仅能促使他们关注身边的事和物、人和景,还能较好地提升他们的观察与理解能力,从结构到造型,从表现到表达,甚至从习作到超越练习的感受,都能通过写生练习得到比较好的落实与引导。

二、实践反思:“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有什么用

当各种学习方式被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各类带有示范性的课堂展示的推动下,美术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走进了比较丰富与多元的时代,教学方法更多样,形式更开放,内容更丰富,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学生不会“读图”,更不会“专业地看”,甚至一些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还不会把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较多的“想象”“创造”使学生只有脑子里的事物,而那些事物又都是“虚”的,这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观察与识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笔者就在低年级美术课堂尝试“十分钟速写”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图像识读被具体化,与审美体验建立关联,也决定着写生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在体验与思考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表达力。

三、经验解读:“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该怎么做

(一)由“如何看”开始的审美表达

在速写教学中,笔者注重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识读,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把看到的事物画下来,这是需要内化的过程,因为里面有前后关系、大小关系、高低关系,还有遮挡关系……经历“仔细地看、认真地看、比较地看”,再通过“观察、练习、再观察、再练习、再观察”的过程,学生了解了如何运用对比归类与区分对象的关系,使“识读”有序、有法、有提升,这也是笔者实施“十分钟速写”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有关美术学习,有这样一句话:“你看到了多少,就知道多少,也就能输出多少。”看到过,说不出来,这种“想不起来”的心境阻止了学生表现的能动心理。“如何看”是美术学习里最需要解决的学科思维问题,美术教学应该由“如何看”(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读图能力)开始渗透,而不是从“如何画”开始教学,这是一个关于教育观念的大问题。

笔者的“十分钟速写”教学实践是从学习“如何识读图像”“如何看大自然的植物”“如何看生活中的人物”这三个方面展开的。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会发现比较是观察的核心要素。笔者让学生针对植物叶子的遮挡关系尝试改变看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于以往的知觉经验,或者是瞬间捕捉的方式反复地看,并尝试找到一些与个人视觉经验尽可能不太一样的地方。在这个由表及里的体验过程中,学生开始对观察的本质进行主动研究尝试。

(二)由“如何画”开始的审美表达

笔者每次开始“十分钟速写”教学时都是启发学生进行第一个小练习:画一画老师。在之前的教学中,所有的对话与讨论并没有涉及任何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要素,笔者总是突发奇想地提出“你们能不能把我画下来”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对“控制”这个意识不同程度的理解。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对某一事物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里,对于没有在课堂40分钟内进行过写生的学生来说,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自然感觉自己在美术表现上无法控制。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向师性心理比较强,尽管此刻他们对如何画老师还是感到有些困惑,但笔者幽默的引导话语使他们鼓起了勇气。在10分钟内能表现出一个人物形象,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两个极其重要的美术学科的学习问题:一是观察,二是写生。观察的由来是学生“很会看”,他们发现了笔者的脸部主要特征——“戴眼镜”,以及笔者的发型比较有特色。此时,将写生概念引入课堂,是笔者进行“十分钟速写”需要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什么是写生”,师生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与研究的知觉体验过程,在后面每节课的“十分钟速写”中均有发生。学生对美术“写生”的了解,是通过十分钟画出老师形象的小练习体验产生的,以至于此后的每节美术课,学生只要看到笔者走进教室都会期待地问:“今天我们写生什么?”

在“十分钟速写”的写生实践中,无论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如是植物、室内一角、文具、人物,最终他们均是通过媒介(不同的画笔与纸张)来表现的。反映在学生画面上的依然是对象的局部或是静止状态下的特定图式,这些图式因他们个人表现目的的不同,产生了视点、角度、表现方式的差异。对学生写生学习的教学指导,需要特别关注其知觉表达心理的画面呈现。

因此,教师在写生教学的指导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随时看、即刻想、马上画(实践)”的表现习惯。有了一定练习量的积累,学生对画面形态的塑造控制力才有可能加强。

在“十分钟速写”实施过程中,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表现方法,搭建了问题探索的平台。学生对写生对象局部或整体表现的主动控制过程,体现了每个学生对“观察(如何看)”“写生(怎样表现写生对象的遮挡)”“线条的自然运动”等美术学科知识的理解、应用水平,也呈现出他们在运用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对线造型方法的自主变化推演。

(三)由“如何评”开始的审美表达

在美术“造型·表现”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对于绘画表现的评价,一般多流于画面形式。在教学中,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遇到学生画错要擦掉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觉得这条线画得不对,可以在旁边再画一条,那条你认为不对的线可以留着。”这一评价的导向是指导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肯定心理,其指向性集中在学生两种能力的提高:一是“动手”;二是“动脑”。这两种能力在教学落实时具有三个特性:“技能性”,学生手持记号笔或者软铅笔,抑或炭笔在画纸上“运动”的自信力,作用于对线条表达形态的控制水平;“知识性”,学生对形的认知理解,并非用一根线把形态画准确,形本身就在运动中;“创造性”,“觉得这条线画得不对,可以在旁边再画一条”这个评价说明你的表达是自己的感知,而不是与实物一样,或与其他同学的画面一样。虽然在课堂上学生不能立刻明白这个道理,但教师的随机评价的意义深远,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培育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

在实际训练中,有的学生画面上的线条“运动”不连贯,导致产生不同于写生对象现实状态的意象。其实,这种现象说明,有的学生对线造型有着特殊的敏感性,但这些意象有具象与抽象的符号元素,这些都是笔者美术课堂上“十分钟速写”写生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情况。

此外,装饰是一种线条表现的风格标志,与签字笔、彩色水笔、记号笔等表现工具在画纸上的运动规律有关联。因此,学生在写生中表现出来的装饰性风格,往往是在抽象与奇异的重复图形中找到不定性画面的途径。

基于检测“十分钟速写”实践的成效,六年级“人物装饰画”一课的教学中以人物速写—通过对比读图探究装饰方法—改速写人物为人物装饰画,课堂效果和作业效果均让笔者惊艳。每个学生都享受了作业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速写训练提升了他们的造型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十分钟速写”可以成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库,经过再创作可以创作出“有档次”的作品,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极为深刻的审美表达的成功体验。

“十分钟速写”写生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学生通过六年的熏陶、涵养,学会了关心生活,学会了由表及里观察与识读,学会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写生能力和“图像识读”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拥有了自由创造表达的能力,创造性永远是美术课堂追求的风向、导引。这是“美术人”的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速写美术笔者
《青年速写·归》
钢笔速写
老师,别走……
创意美术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蹲连”速写
张自启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