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 杨国清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给予学生个性化成长空间,打造开放性教学课堂。在新教育背景下,传统机械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固封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构建引导型课堂,将“满堂灌”教学模式变换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良好发挥,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文化素养,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在构建引导型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教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运用和把握引导型课堂,积极利用和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从而创造更多教学条件和机会,进而对学生展开合理化、科学性指导,使其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依旧有部分教师持有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掌握“话语权”,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皆是按照此类主观想法,导致给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较少。再由于教师干预学生学习过多,总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事前预设好的结论方向去,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责任心很大,但其付出并没有和结果成正比,致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较多。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入影响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逐渐应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为新型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语文教师过于关注课堂教学形式,忽视对合作探究的深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探讨的问题是否具有一定价值,都组织学生对此进行合作交流,进而产生学生对合作不重视的问题和现象。此外,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不懂得在课堂上设定学生自主思考研究的时间,让学生直接进入合作交流的学习环节,即使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则效果甚微。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学习形式,其在根本上并没有对学生产生有效引导,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出现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呆板,缺乏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整体水平较差。具体体现在课上教学中,部分教师未意识到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仅对学生进行单方面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引导型课堂主要指将问题作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而非直接灌输,是探究教学活动的创新型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大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自主思考研究能力意义匪浅。问题作为探究的起源,是创造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具有绝对价值的科学导学问题。教师在开展创新性教学时,不应该将单一化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首要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提出多样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热情,以助力高效课堂的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接受和理解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高中语文教师应熟练设定导学问题,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将合作探讨和自主学习作为前提,以语文学科教材中重点知识作为基本探究内容,把学生实际生活与生存环境作为参照对象,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构建自由、公平的表现平台,增加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机会。学生则应多参与以个人、集体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多元化活动。
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升其综合能力,进而充分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探索问题,进而高效内化语文知识。
构建引导型课堂,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基础知识水平上提高新高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应该做好备课工作,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进行了解,进而有效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学资源使用不合理、教学不平均等问题。此外,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共情能力和认知水平,避免由于学生对生活经验理解较为模糊,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困扰。
高中语文作为高层次的语言鉴赏和学习的活动,对学生语文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主导作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强,但有时会受到游戏、小说等娱乐项目的影响,对学习失去兴趣,课上专注力不高,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意识,使其对高考的重要性具有正确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集中学生课上学习的专注力,进而提高其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引导型课堂主要是以问题为教学线索,再通过解决问题为整体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想此教学方法能够顺利落实,教师应该对其问题进行精心设定,通过特定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知识,调动学生参与情绪,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此外,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也需融入趣味因素。趣味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教师在设定问题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进而合理设定生活化问题情境。学生则会结合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同时,问题情境中的“问题”需要有探究性,应避免提出过于简单或者太复杂、困难的题目,否则不利于班级学生的均衡发展。问题情境设定后,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其自主产生思考和探究行为。
例如,在《雨巷》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此诗歌的音频版本,带领学生鉴赏现代诗歌,让学生结合教材感受播音人的语调起伏,进而思考诗歌的中心情感,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如:请学生回忆以往诗歌鉴赏步骤,体会《雨巷》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同学知道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作者是谁,他为什么写下《雨巷》这首诗歌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启诗歌鉴赏,教师可先留给学生几分钟自主思考时间,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模式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构建引导型课堂,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先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再进行实际探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办法。高中语文教师在构建引导型课堂时,需要针对学生现在使用的学习方法作针对性指导、引导。高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水平皆不相同,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办法,教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新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正确的学习方法之一是预习。预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教师需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且有方向性地思考导学问题,提出自身想法,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进而提升教学活动的契合度;正确的学习方法之二是课中目标规划能力。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把控。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要先明确目标,进而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规划学习步骤。教师则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其选定学习目标,让其能够有方向性、规划性地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之三是课后复习能力。复习是巩固课上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复习方式,既保证节省时间,又能够增强效果。在复习阶段,学生要充分了解自身知识学习的短板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有的放矢地复习所学习过的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在建设引导型课堂时,需要基于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情境,进而开展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故事精彩,情节丰富,人物刻画非常立体化。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有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应按照教材文章内容积极配合教师,进一步分析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善意见,也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感悟。教师需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体验,丰富知识,提升实践能力,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在社会发展趋势下,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和生存的必需技能值得教师重视。教师构建引导型教学课堂时,可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助力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再创作的过程,即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汲取知识,然后融入自身见解再对外合理表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悟教材文章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知识,在教师评价中欣赏知识,使学生的理解力、感知力、想象力、观察力可以全面均衡发展。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学生对答如流的目标,教学进度逐渐加快,导致课堂教学进度看起来十分严密紧凑,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但是实则教学深度不足。想要追求完美的课堂形式,难免会忽视一个严重问题,即等待时间对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师在致力构建引导型课堂时,需注意不能将问题只存在于形式上,而是在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即注意等待时间的预留问题,使教学问题发挥其价值,促进学生思考。
关于“等待时间”,具体表现在两个时间阶段。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与学生解答问题之间的间隔时间;第二,学生解答问题与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反馈之间的间隔时间。在第一种“等代时间”中,其目的在于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时间,使其能够根据自身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进行信息检索和逻辑整理,最终得出答案。在第二种“等待时间”中,其目的在于教师给予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自我更正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空白时间中发现自身言语和逻辑漏洞,使其对问题深入思考。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勇于提出心中疑问,这是学习效果得以保持的关键。疑问能够反映学生是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的历程,而非“不动脑、只接收”。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追根到底”的潜力,促进其探究性思维的养成。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找寻有价值的问题,带领学生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见解和解答方式,引导其提出自己的论据以及论点,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和见解。
总而言之,引导型课堂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是学生具有学习兴趣,以“能学”开始,引导学生“想学”,再教导其“会学”,进而在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后,引导学生“坚持学”。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构建引导型课堂,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