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中职思想道德与礼仪教育的现状,论述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提出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纳入中职生礼仪课程、将法律意识融入礼仪教育的实操训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礼仪教育中、将家庭道德教育与家庭礼仪及社会礼仪有效融合、将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等具体做法,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发展中职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礼仪教育 中职生 思想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0-0057-0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单一技术型人才逐渐向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转变。而思想道德修养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才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切实感受到,在注重师徒技艺传承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礼仪教育对提升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职阶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中职生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王利中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 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0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超过30.00%。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而礼仪教育从日常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促进中职生核心素养形成和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职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和智力都正常,但不少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不遵守课堂纪律、在公共场合不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着装不符合学生身份、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等,影响了中职生的形象。在人际交往中,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礼让、合作的态度,一些学生因为不擅长社交,形成了任性、内向等性格。
多数中职生来自普通家庭,家庭条件一般,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到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习得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因而许多家长只重技能培养而轻礼仪教育。有的学生在学校懂礼貌、能遵守礼仪规则,但一回到家后就完全变了样,饭后从不主动收拾、清洗碗筷,自己的衣物也不懂如何整理,习以为常地认为父母会代劳,从而养成了懒散、贪玩等不良习惯。
部分中职学校对礼仪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十分清楚,不了解礼仪的真正含义;大部分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方式单一,课程设置较少或不合理。
(二)中职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中职生对思想道德和礼仪规范不重视,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不过分违反校园行为规范、不触犯道德底线,学校就会予以包容,从而存在侥幸心理,缺乏自觉遵守校园礼仪规范的自制力。学生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和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礼仪教育至关重要。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在学生眼中,礼仪教育是一门简单易懂的学科,只需简单应付就行了。即使学校开设了礼仪教育这门课程,学生也不认真学习,并未真正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提高礼仪教育在学生心中的认可度,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提升礼仪素养的重要性。
其次,部分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想着帮孩子把事情都做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懂得感恩与回报,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抛诸脑后。一些父母在家也不注重礼貌礼节,导致孩子没有形成礼仪规范的意识。针对孩子的一些不文明、不礼貌行为,家长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大声斥责,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的行为规范较差。
最后,笔者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现场调查发现,学校对礼仪素养教育也不够重视。相比礼仪教育,学校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推行礼仪教育时并没有认真研究本校师生的实际,缺乏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二、巧用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路径
部分中职学校虽然较早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但从课程设置到日常训练都缺乏系统性,礼仪教育未与家庭、社会有效融合,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力不强。笔者结合中职生年龄特点及思想道德水平,就如何通过开展系统的礼仪教育、提升中职生思想道德修養开展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纳入中职生礼仪课程
中华民族享有“礼仪之邦”之美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中职生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包含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节俭、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等内容。为了提升学生与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团结协作等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在礼仪教学中融入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并在日常礼仪教育、专题教育、课程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1.日常礼仪巧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之间出现小矛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传统礼仪故事,如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教育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与纠正,引导中职生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利用这些经典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2.专题教育树榜样。为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开展专题教育,如开展“学会倾听”“文明在身边”“我的好榜样”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之星,懂得文明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并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3.课程活动促提升。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阵地,各种班集体活动是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重要载体。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课程活动中开展“我是淑女”“我是绅士”等评选活动,以“评”促“学”,让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礼貌行为。
此外,教师还应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纳入礼仪教育课程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基于专业特点,将专业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礼仪教育有机结合,并持之以恒以德育人、以礼育人。
(二)将法律意识融入礼仪教育的实操训练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的认知和把握,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中职教育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其思想道德的提升至关重要。礼仪教育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让学生了解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因此,在礼仪教育实操训练中融入法律意识的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礼仪教育实操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在实操训练中,教师可以设置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名企业员工参与公司年会、座谈会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遵守相关礼仪规范,并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让学生在学习礼仪的同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除了情景模拟,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体案例,如交通事故、合同纠纷等,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文和规定,并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礼仪教育中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中职生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职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民族复兴使命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明礼仪有许多契合之处。从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都是文明礼仪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礼仪教育中,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待人诚信、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
目前,教师在授课时大多通过理性、说教的方式对中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直观地体现教育的要求与意图,但是直白的方式很可能会让中职生抗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如果教师采用中职生喜欢的教育教学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中职生生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通过竞赛等活动,在校园榜样的构建与示范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文明风采大赛、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大赛、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军训会操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实践活动等,将标准的、规范的礼仪内容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个人和先进团体的榜样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在参加这些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提升并逐渐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形成向上向善的优秀品质,并实现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到为集体争光,再到奉献社会的思想转变,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中职生能够从生活实践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影响,真正理解并遵循日常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在开展校园礼仪和日常礼仪教育时,教师要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职生在思想层面获得快速成长。
(四)将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礼仪教育有效融合
个体社会化教育方式多种多样,而家庭教育被放在了首位。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也包含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思想道德行为的影响是持续的、显著的、长期的,它渗透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家庭与学校都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与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阶段性特点明显,施教主体随时发生改变,做不到像家庭成员那样固定不变,因此家庭在实施道德教育方面的优势格外明显。
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礼仪教育能否有效融合,与家长和教师能否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重视德育和智育的均衡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把礼仪教育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把智育放在核心位置,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称为优秀学生。但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想成才就必须先学做人。笔者认为,教师要明确当前的教育目标,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家长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将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礼仪教育有效融合;作为家长,要与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细心观察孩子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五)将礼仪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礼仪教育的落脚点是礼仪实践,应该从点滴抓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部分中职生不遵守社会礼仪行为规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也不注意行为规范。当前,部分中职生只懂得抽象的礼仪理论,但不会用于实践,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礼仪规范。礼仪教育应针对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从职业素养、职场行为、职业礼仪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渗透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强沟通能力、组织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具备一定的礼仪理论知识和礼仪文化修养,最终成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举止得体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活动,帮助老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学会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增强学生对学校礼仪教育的认同感,同时传递正能量。
三、巧用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践探索
学校礼仪教育是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开展“八礼四仪”教育
我校将“八礼四仪”(仪表之礼、行走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在“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仪式”之美渗透在学生的行为之中,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八礼四仪”教育促进中职生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种非常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礼仪修养和文化素质,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礼仪大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并演绎“八礼四仪”其中一项礼仪或仪式。此外,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礼仪,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和了解一些社交礼仪和职场礼仪。
比赛当天,学生穿着整齐、神态自若,自信地完成各自的表演。其中有些学生演绎尊师重道的礼仪,对老师恭敬有礼;有些学生演绎赴宴送礼的礼仪,展现出大方得体的姿态;还有些学生演绎婚礼和丧礼的仪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精神。
此外,在活动中,学生还通过模拟职场面试、社交场合等实践,了解一些职场礼仪和社交礼仪的规范和要点。例如,学习正确的握手、微笑、行走和自我介绍等基本礼仪,了解职场中应该注意的着装、礼节、语言等事项。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校成功地将家庭礼仪、社会礼仪、职场礼仪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了解并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些实用的社交礼仪和职场礼仪。
(二)开设礼仪教育校本课程
我校以学校的特色育人项目为载体,植入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在文明礼仪教育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列队行进”项目通过坐姿、站姿和走姿训练、手势礼仪学习和安全知识普及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为了促进家庭礼仪教育与社会礼仪教育的有效融合,我校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礼仪与品德”。该课程以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到身为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规范。同时,该课程还融入了家庭礼仪和职场礼仪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未来的职场和社交环境。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实践,例如在模拟家庭聚餐中表现得大方得体,或在模拟面试中做到言行举止得体等。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礼仪与品德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除了课堂教学,我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校本特色活动,如家庭礼仪竞赛、社会礼仪实践等,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继续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的能力。同时,学校也积极与家长合作,让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走进家庭、相互融合,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
(三)以德育评价育人
秉持人人做德育、时时做德育、事事有德育的全员全程德育理念,学校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通过移动端、网页端等路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将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落到实处。
首先,我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制订了符合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校将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纳入评价范围,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社交能力。如从小事做起,提高礼貌待人的能力;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交经验等。其次,我校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个人档案和学业评价系统中,作为就业的重要参考。此外,我校也注重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评价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弥补不足,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最后,我校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如家庭道德教育讲座、社会礼仪训练营等,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之,随着礼仪教育的逐步推进和深化,礼仪教学走过了从教导中职生掌握礼仪知识到学习礼仪行为规范训练再到家庭、社会实践的感染熏陶之路,践行了真知、真做、真悟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中职生的礼仪规范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礼仪教育应持之以恒,不断深化并与时俱进。持续地通过礼仪教育促进中职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不仅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职业礼仪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职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媛,季卫兵.新时代青年礼仪教育的基本特征,核心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22(12).
[2]乔桂萍.思政教育与礼仪教育融合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
[3]班振,和學新.教育教学中学生礼仪问题的伦理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1(1).
[4]王红.教而为人:让礼仪教育成为儿童发展的奠基石[J].教育视界,2022(1).
[5]麦雪萍.浅谈中职班级管理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12).
作者简介:黄丹(1984— ),广西柳州人,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礼仪教育。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