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校内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2023-09-14 09:05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宋 梅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需要全社会将其当作“五育并举”的关键构成内容,作为实现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作为传授技能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更应该承担起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其劳动品质和使命感的重大责任[1]。2018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三全育人”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对各高校提出了明确要求。“三全育人”与基于人本思想的素质教育改革活动高度契合,呈现出育人工作的全程化、全员性、全方位特征,与“五育并举”这一先进教育理念遥相呼应,凸显与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2]。我校在人才培养期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进行系统研究与规划,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劳动育人闭环,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我校高职药学专业校内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对校内“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实施及效果评价进行了探讨研究,总结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思路。

1 校内“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

以“三全育人”为发展指导,结合具体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探索发掘、创新总结,将校内劳动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环节,校内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辅以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以专业课教学实践、校内实训实践、校内综合实践三大板块为依托,以“劳动教育教学平台、思政课程劳动教育平台、专业课程劳动教育平台、社团文化劳动教育平台、宿舍劳动教育平台”五大平台为载体,从构建必修课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校内实践实训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加强校内劳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校内实践活动4 个维度构建校内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劳动教育与周边环境及学生自身融合发展,构建校内“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模式(见图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模精神,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多阶递进,打造全员育人、全程和全方位参与的劳动育人链条[3-5]。

图1 校内“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模式Figure 1 Labor education model of "Three-wide education" in campus

2 校内“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劳动必修课、思政课、专业课三类课程相互渗透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我校药学专业在立德树人教育方向的指引下形成“注重劳动教育、增强技能素质、彰显办学特色、追求创新发展”的先进育人理念,围绕“增强技能素质”这一育人核心,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等先进手段对传统育人模式进行了创新发展,这些发展举措与医药卫生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理念高度契合。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体现出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发展特征,极大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感,促使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积极参与,确保劳动教育得到全方位开展。学校要求所有课程都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技能培养要求及知识体系构成等要素来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对劳动教育相关构成要素进行全面挖掘,构建全课程劳动教育体系。还要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课程安排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次序,推动两者的衔接与融合,使劳动教育计划完备、目标明确、顺利有序地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全过程”劳动教育[6]。

2.1.1 在必修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学校针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设劳动必修课并将其落实到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劳动教育[7]。从2021年开始,劳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进入我校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课程建设严格遵循国家标准规范和具体要求,积极做好标准制订、教材编写、资源整合、制度制定等工作,要求进行考核并取得相应学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我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劳动意识、在专业实践中发展劳动能力、在精神传承中提升劳动品质”3 个模块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此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劳动教育,促使其传承劳动精神、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深刻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造就辉煌人生的思想道理,全面增强其劳动意识和参与感、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得到全面综合发展,成长为优秀人才。

2.1.2 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高质量劳动教育需要在全课程教学活动中全面开展,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课教学及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精心开发校本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内容,并将三者进行全面融合并推动其协同发展[8],同时积极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模式及考核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其在多次劳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9]。将劳动必修课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开展,让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感受到劳动光荣、参与自豪,将培育劳动精神与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思政课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有效增强其生机活力[8]。同时将劳动必修课与专业课教学融合开展,深入挖掘药学专业课的劳动育人元素,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强大合力,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在未来职业规划中,更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深刻领悟劳动的真谛,明白自己的发展目标[10]。

2.2 校内实践实训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进课程工作要想得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积极把握、凸显实践实训课程的重要育人功能,在相关课程实践活动中传承劳动理念、培育劳动技能、强化工匠精神。我校紧紧抓住“三教”改革这一劳动教育开展契机,编写劳动教材、创新劳动教法、培育优秀劳动教师,通过优化考核机制来增强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及开展能力,注重教育活动与学习情境相结合、专业技能培养与劳动素养提升有机融合,促使劳动教育形成模块化、项目化发展态势,在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做到劳动育人与实践育人同向同行。在一个个企业劳动文化色彩浓郁的仿真实训基地,专业课教师通过精心创设工作情境开展现场教学,教给学生劳动技能,引导他们在掌握劳动技术的同时体验参与劳动的自豪感与愉悦感,深刻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服务奉献的劳动观念,形成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学习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为己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3 加强校内劳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培育学生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一样,都肩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2020 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1]正式出台,提出将培养劳动品质、形成劳动习惯等相关劳动教育要素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发展体系,以此强化劳动教育成效,体现了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责任感,还有助于形成校园劳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1 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并指导劳动教育 日常教学方面,全体专兼职劳动教育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全程、全方位进行劳动教育。其他方面,学工处牵头组织,联合思政课教学部门、校外专家等,对教师以外的所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包括辅导员、后勤管理及服务人员、学生会管理人员、实训中心及电教图书信息中心人员,以及学生会干部及成员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培训、讲座、沙龙等,并常态化开展,以劳动文化丰富充实校园文化,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劳动教育全面持续进行[12]。

2.3.2 宣传劳动精神,深度融入校园文化 深入挖掘学校历史及校训内涵,总结提炼其中蕴含的劳动奉献精神,激励学生充满干劲、服务社会,踏实肯干、拼搏进取,成长为优秀人才。我校校训“厚德博学、强能济世、勤学苦练、知行合一”重点强调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为我校开展高质量劳动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我校历经三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凝聚了强大的办学力量和改革创新精神,凝练为“药校劳动精神”,即“合作、济世、敬业、奉献、勤奋、创新”。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发扬医药名人的引领效应,宣传医药行业优秀人才或杰出校友先进事迹等。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朋辈示范作用;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校园劳动周活动、校园及宿舍卫生评比、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一批“校园劳模”,大力开展朋辈示范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办法,积极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邀请劳动模范、行业专家等人士为学生讲述劳动在创造美好生活与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2.3.3 多场景宣传劳动文化,全方位营造劳动氛围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地,需要积极营造劳动教育氛围、渗透劳动教育元素,使其不管在教室、图书馆学习还是在实训室实践抑或在宿舍休息,都能受到积极正向的劳动教育,以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效[13]。我校近年来陆续建成一批融入劳动精神及医药文化的校园景观,“伟哉医药浮雕墙”“中国医药发展史步道”宏伟雄壮,“劝学石刻”“青霉素青铜地雕”“剂型小道”“汉文化石鼓”精巧雅致,集中体现了“厚德博学、强能济世”的办学精神。另外,在宿舍、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等宣传栏,鼓励学生积极设计、踊跃投稿,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需要为优化校园环境献策献力、劳动奉献,有效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和凝聚力。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还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充实劳动教育形式及内容,例如录制集体劳动视频并进行巧妙剪辑,记录学生在校园各个场合参加劳动的身影,将诸如此类的优秀素材放到学校网站、劳动教育学习空间、校园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氛围,使广大学生受到积极正向的影响[14]。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逐渐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2.4 积极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如果说课程教学是校内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那么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就是校内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解除劳动教育实践所受到的时空限制将是校内劳动教育的另一大研究主题。在“第二课堂”中,可通过开设诸如劳动教育周、宿舍劳动文化活动、校园公益劳动、学生社团活动、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和竞赛中历练自己,感悟劳动光荣、工匠情神和劳动精神。

3 “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模式下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探索及工作思路

为促进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和落实,检测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发现和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本课题组探索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善、系统高效的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先进评价体系。构建劳动素养学分体系,将劳动教育评价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面向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化劳动教育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细化劳动教育相关评分观测点,助力高职劳动教育实施全方位评价。同时,在学生评优及入党考察标准中设置劳动素养指标,在其毕业档案中计入劳动素养评价成绩,促使其认识到劳动素养在升学就业及入党留校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劳动,逐渐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理念[15],从而实现“以评价反馈促应用改进”的良好成效。

4 结语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坚持“三全育人”这一先进育人理念,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强化课程劳动教育模式,探索新型校内劳动教育活动以及更加适合高职劳动教育发展的实施路径。伴随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高职劳动教育工作得到了快速高效的开展,“三全育人”局面已经逐步形成,从而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