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山东淄博 255000)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教学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有效解决问题,需要形成问题,并针对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假说,最终验证假说。二是展开地理求知活动,在解决地理问题后,需要组织查询活动及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属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核心线索,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求知活动主要指在高中地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入探索地理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有所提高。具体教学实践时,教师应全方位解决问题教学内涵,才能真正发挥自主教学模式应用价值,为建构高效地理课堂而服务。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灌输式方式,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设计问题,在学习时加深对新课程知识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高中地理课上,由于长期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自觉性,从而导致其欠缺自觉学习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逐步体会问题解决的快乐之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地思考一些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主性,提升其学习效率。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日益强调团队精神,对团队协作能力的需求持续增加,传统灌输式教学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在实践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持续地解决问题,并借此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使其能够完全体验到集体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协作意识和能力提高,从而为日后发展提供极大便利。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有所创新。在学生欠缺兴趣情况下,部分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采用“问题解决”方式,大多数情况均属于强迫学生背诵地理知识,这并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降低学生学习热情。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在实施“问题解决”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并未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好问题难度,不能将“分类教学”结合起来,难以取得优良教学效果。
目前,教师对教学“多元化”的关注不够,导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知识运用时,如问题设计的研究,学生可以按照教学内容提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将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缺乏整合性,欠缺转换、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这便导致“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难以取得创新效果。
从目前某些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来看,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系统还不完善。例如,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对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师生互动、分层教学等缺乏重视。“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突出教学知识系统性、层次性,因而在实际运用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另外,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兴趣、没有方向感,与部分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符,也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应用系统,也没有进行深入性研究与实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情境”的方法,通过生动、逼真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教师所建构的地理课堂中,把抽象地理知识具象化,从而克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恐惧心理,激发地理知识学习热情,让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通过抽签方式,把其分成各自区域,然后提出“假如你是当地的农民,你会在自己的地盘里种些什么?你为什么会选这些?”学生真正把自己想象为一名农民,仔细考虑地理位置、气候等,并经过讨论找出最佳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消极思维转向主动思考,探索方向转变,克服以前面对复杂地理知识所产生的畏惧情绪,并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在思考问题时,提高地理解题能力[1]。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很多内容相对抽象,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方面内容,引导学生研究地理知识背后的知识,掌握地理学习规律,针对不同问题探讨多种问题解决方式,以使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更有经验且更有效率,持续提高地理知识吸收效果及地理问题综合解决能力。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出示与南水北调工程有关的新闻报道内容,结合南水北调问题,优化教学思路,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不同相关问题。在学生正式研究问题解决方法时,鼓励学生将各种问题细化处理,有逻辑、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分析,如南水北调工程概况、调水原因、路线规划等。通过对问题的细致解释,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明确地找到地理问题答案。每一小组都要处理一个子问题,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思路和途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搜集资料、阅读图表和协作探究等方面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主体性知识探究意识。
在“问题解决”思想指导下,教师要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这对高中地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落实问题解决观念的基本内容和先决条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注意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向其提问。首先,在预习阶段,由于不熟悉知识,学生会问一些问题。其次,教材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间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引起学生质疑。例如,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课教学中,学生在预习时,会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关系感到困惑。教师在教学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帮助学生解答预习中的问题,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轨道、黄赤交角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科知识认知观念,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2]。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结合课堂上所涉及的不同地理内容,放低自身教学姿态,突破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保障学生主体性得以展示。教师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对地理知识的不同吸收情况,探索更适合学生接受的地理教学方法,从而保障地理教学效果。举例来讲,在针对世界气候知识进行研究之际,通过问题对比教学方式便可收获理想效果,利用矛盾分析方法,利用课本和学生认知失衡状况,教师让学生产生“通常情况下,纬度越高,气温就越低,而北半球的西伯利亚,为何一月份气温就比北极低”的认知。此外,还可以利用问题建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或变大,那么地球五带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采用多种问题教学方法,有效地开拓学生思维和视野,厘清问题各个环节,并通过分层教学方法,逐步寻找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抽象问题变得清晰、形象化,从而找到最佳解题方法。此外,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有利于从各个方面发掘学生学习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地理学习效果和质量。总之,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及协作精神,使其发挥想象力,有效地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问题解决方式聚焦于问题,通过提问把知识连接在一起。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机械方式很难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在阅读教科书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模式,即把地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在“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解答”要对“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并根据“问题”重点和难点,设计富有探究意义的分支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指明探索地理知识的方向,并让其在解答问题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知[3]。
前文提到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个案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师首先要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接着,教师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提出深入性问题,即“该工程对水源调出区带来哪些影响?对工程沿线地区产生什么影响?对水源调入区发展有何影响?”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既能厘清学生地理学习脉络,又能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实施资源跨区调配的可行性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最后落脚到人地协调观这一发展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进行问题引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此种方法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特点,在高中地理课上,高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大量图片,这些图片蕴藏大量高价值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有关地理知识。通过运用地图进行问题导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形蕴含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运用技能。例如,气压带、风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地理现象,许多学生对其的认识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甚至不知如何回答教师所提出的相关教学问题。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时,就可以让其尝试着阅读[4]。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地球上的气压和风场分布情况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上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特点,在近地面和高空产生的气压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可以与图形相结合,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与传统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相比,问题探究型课堂更多地采取了项目型教学法,即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求学生围绕一个课题进行探究。其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学习,既可以让知识呈现得更为直观,又可以有效地减少学习困难,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但是,其弊端是学生探究活动相互独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难了解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所学知识与相关内容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整体学习素养。
在每节地理课结束时,教师可进行课堂回顾,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说出其所学到的知识。二是收集问题,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若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存有疑问,则将有关的解释性知识以微课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一单元结束后,教师进行单元总结,并引导学生完成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更为明确的知识链,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技能的提升[5]。
教学评估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教学评估既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又能促进学生反思和深入掌握地理知识。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评价存在着主观因素、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在新时代,以问题导学为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传统评估方式显然无法适应新教学需求。同时,在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时,教师还应建立多主体、多指标评价系统,以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时,教师可以用“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生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探究型课堂,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复杂问题研究过程中进行协作。在探究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评估,评估过程包括对教学成果展开检查,以及对学生进行测试。其次,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综合评估表包含学习态度、小组合作效果等多项指标。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自我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运用多种评估指标和评估对象,使评估更加科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即可使其获得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