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云,齐飞
(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江苏常州 213162)
课程考核是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对课程考核的改革尤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课程考核的实施方式和相关标准,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在现阶段的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模式下,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性、考核内容缺乏拓展性、考核主体过于单一化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必须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模式的不断优化,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且基于对考核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推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现阶段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工作中,许多教师采用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向性,通常只是以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依据,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对考核机制的不断优化,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没有关注对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而是在临近考试时抱佛脚。部分高校建立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机制,设置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不同占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日常学习的重视。但是整体而言现阶段的考核形式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引导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凸显,比如在期末考试中,教师选择以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摸底。这样的考核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考核方式得不到有效创新的情况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对考核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是关注教材以及课件中体现的内容,而没有真正体现其他拓展性的考核项目,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在围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时,教师通常花费较多时间用于基础性理论的讲解,并且在临近学习结束采用划重点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教师存在过度的依赖性,在复习环节只是关注教师所提到的重点内容,并且通过考前的突击记忆来应对考核,部分平常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突击记忆的方式提高分数,并取得优异的考核结果,这对平常学习积极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外,在考核内容得不到全面拓展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主动拓宽知识面,在过度依赖教材和课件的情况下,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掌握不牢靠。
现阶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主要由教师开展。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教师的主观印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就导致考核评价活动具有一定的偏向性。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通过自我把关,将教考评一体化,希望通过公正公开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掌握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容易出现偏向性。比如,在平时成绩的打分中,教师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加偏爱并给予高分,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重视。在考核活动实施主体过于单一化的情况下,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难以得到有效成长。在考核活动具有个人色彩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真正全方位认知自我,并且实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完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主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摸底。但是在现阶段的考核机制下,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反馈,通常只是关注考核的整体实际情况,并且安排补考等形式的活动,而没有真正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对人才培养模式作出进一步的优化。这就导致考核结果的应用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学生在考核活动过后也难以实现不断自我完善。实际上,许多教师只是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在组织相关考核活动之后,没有真正把握好学生的相关反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考核结果没有真正作为推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动力。另外,还有许多教师忽略了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考核结果的深刻分析,只是利用学校的教育管理平台发布成绩,而没有真正基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现状以及考核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后难以做到转变学习思路。[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对机械制造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的深入改革必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强调基于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对理论性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重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化。在深入推进课程考核机制,不断优化的情况下,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实践应用水平的有效考核,从多角度出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考核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推进课程考核不断优化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需要具备更强的观察能力,能够真正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考核与评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认知的不断成熟,并且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发展。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保障学生的主动性,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考核为导向带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并且从课程考核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相较于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考核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这些都能够成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实施考核评价活动的同时培养出较强的创新精神。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本身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在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关注对考核评价机制、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有效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感悟,以此为基础,真正实现课程考核应有的价值。自身考核本身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自我反思以及教师的积极影响下实现学习状态的有效调整。教师则应关注对学生整体表现的评估,并且在实施考核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考核成果成为改进教学的重要动力。[4-5]
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对考核方式的有效优化与创新,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并且在有效推进考核方式创新的基础上,带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根据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考核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除了传统的书面考查外,还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实践表现的考查,比如组织实验实训的操作考核。除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外,教师还应格外关注过程性考核,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并且基于学生学习中的相关反馈实施对过程的有效考核与评估。比如,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小组研讨活动,以及课堂上开展的随堂测验,在充分关注考核方式带来创新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并且真正转变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态度。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阶段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选择考核内容时需要作出有效的拓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将各个要素融入考核、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并且在实现考核内容不断拓展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做到全面复习,避免应付考试的情况。在选择考核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作为考核的重要方向,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考核内容作出有效的拓展,适当弱化记忆性知识的考核,而是关注对学生技能以及理论方法的评价。此外,教师考核的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需要具备更强的拓展性,从教材出发选择拓展型材料,从而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使其在教师考核内容的影响下实现学习状态的进一步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不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同时也要做好对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建设,突出学生在考核中的价值和作用,并且真正实现多元主体考核活动的有效落实。这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统筹和协调能力,从不同角度出发,推进课程考核的不断优化,由教师自身开展考核活动时,需要关注对考核形式的优化标准,并且尽快做到公平公正,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确保科学严谨的考核标准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动力。除了由教师进行考核外,我们还应格外重视学生的自主考核,在明确考核标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对考核活动作出尝试,在学生自评自纠的情况下为学生搭建自我反思的平台。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够更加全面地认知自我,并且在了解自身优缺点的情况下实现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是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对考核结果的有效研究和应用,在充分关注考核结果的情况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有效优化。教师必须具备持续改进的能力,在开展对学生的考核活动时,应当做到实事求是,并且对考核结果作出有效分析,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刻的解读,并且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状态的及时调整。以课程考核结果为依据,教师还应做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应优化,并且在设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能够基于教师的持续影响调整学习状态,并且在有效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6-8]
综上所述,推动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格外重视对课程考核方式的大胆创新,对考核内容作出有效拓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开展的考核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唯有如此,机械制造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专业的引路人,并且实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