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新疆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国字号”新媒体平台,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学习强国App、青年大学习等,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报道社会、经济、科学、政治等领域新闻的主流渠道,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大学生除了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知识、新闻等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平台的互动交流窗口留言和咨询,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1]。新媒体技术打破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传统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材料基本以纸质教材为主,授课方式基本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新媒体视域下,国家政事、时事、社会热点等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且覆盖率广的特点,同时涵盖了广泛的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又多样的素材,且其呈现形式多元,更能让学习者产生共鸣和兴趣。随着新媒体的盛行,很多高校将新媒体推送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为案例引入教学活动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性,使教育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和延伸了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实现高校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2]。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为主,通过老师和学生以“面对面”的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限制了知识传播的范围和速度[3]。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应用场景的增多,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机终端访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网络资源,系统性或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此外,学生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随时观看视频、阅读新闻,并在公众号、微博、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通过交流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育方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新媒体能够便捷、及时地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各种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快速传播给大学生群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改变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更是拓展了知识的来源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互动。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和网友进行交流和探讨,虚拟社区成为学生宣泄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在传统的课题教学中,教学基本在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有限,而且由于彼此身份的不同,学生就遇到的问题多是向老师“请教”为主,“争辩”不多。新媒体平台具有平等性,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体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更能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隔阂,促进有效沟通,往往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4]。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观上对新媒体技术具有一定的抗拒性,主动学习使适用数字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动力不足,他们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内在需求。新媒体技术的利用需要专业课教师接受系统的培训,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实现授课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数据传输、存储、加工、计算等方面的便捷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生活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网络中的资源本身可能存在传播违法信息、欺诈信息和犯罪信息,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大学生群体虽是成年人,但是欠缺社会阅历,还不够成熟,对信息辨别能力不足,易受到网络上不良言论的影响,成为消极影响的受害者。加之新媒体领域属于新兴产业,国家对新媒体信息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使用熟练程度普遍不如学生群体,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掌握不够及时,在信息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例如,网络文化、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新思潮掌握不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能不够顺畅。此外,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信息更是错综复杂,如何在纷杂的信息中梳理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善于从纷乱的网络现象和信息中精准把握思政元素,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本上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主,教师可以筛选和整理教学知识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原来的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关系。高校大学生群体通过新媒体接触信息的渠道增加了,获取信息方面有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学生不再是只依赖老师和教材为他们提供的知识。与此同时,在面对新媒体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逐渐失去了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5]。
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需要师生的协同配合[6]。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处工作人员等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如何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三者之间出于教学目的的不同,选取的信息可能会是同质的,教学环节的协同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5]。
近年来,教育部及各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多种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但还是存在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意识淡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态度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认真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保持学习的习惯,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正向作用,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了解数字媒体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效。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的编辑功能,制作集图片、视频、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流程融入教学过程,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而言论自由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冲动而发表一些不当言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危机,要加强大学生对这一方面的认知和判断,培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提高警惕性,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网络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适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而应拓宽和深化教学体系和内容,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学生通过新媒体接触到的事物复杂而多元,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注重依托新媒体,在新媒体视域下,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网络媒体中吸取新素材、新案例、新理念、新思想,丰富教育内容,做到教学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育,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加强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7]。专业课老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协商制订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专业课老师将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价值观引领、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实践、教学考核中,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两者间递进、衔接与互补的关系,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让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并进。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将“红色资源”“红色故事”等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此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师生平等沟通交流的学习氛围。
数字化课程和主题教育网站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资源数字化,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优化,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共享,能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价值利用最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既是课堂的网络化,又是知识的数字化。建立主题鲜明、思想丰富、内容全面、范围广泛、服务性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访问和阅读。此外,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根据具体工作开展的目的,选择适合不同活动主题的思政育人素材,避免不同主题活动选用同样的思政素材,提高思政育人的协同性。
新媒体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当代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师生更是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育人、思政育人的核心课程。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活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我们要根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精准识别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遇到的制约因素,在实践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推进实践,从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安全教育、丰富教育内容、课程有机融合、提高协同育人等多角度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