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奎 吴 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1]的作用,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形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2022 年版课标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彰显了历史教育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2 年版课标于2022 年4 月正式发布,于2022年秋季开始执行。几个月以来,学校在推行试用2022 年版课标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体现了课标对教学的引领作用,但同时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2022 年版课标的性质和理念理解不够,新旧课标间的差异认识不足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2022 年版课标的某些核心问题进行再次强调重申。
课程性质,是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征。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长期以来担负着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总结人类历史演进规律、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趋向的重要功能。通过对学生讲授基础的中外历史常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于历史教育的意义,2022 年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2]1。这意味着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在原有基础上承担了新的功能,即“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2]5,也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价值要旨。
“在教学活动中,课程理念不仅反映一门课程的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而且昭示一门课程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方向。”[3]2022年版课标对历史课程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
一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植,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效力。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2022 年版课标强调历史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2,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二是以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及演进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点”“线”结合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2022 年版课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进而构建历史发展“面”,使学生在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时序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与以往课程标准不同的是,2022 年版课标在历史课程上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使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了联系,这既可以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通力合作,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跨学科整合,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教学充实历史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历史进程及其发展特征的比较性认识和总体性把握。
三是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2]2-3,充分反映人类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优秀文化等。课程内容要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四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注重吸纳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新型教育媒体技术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为培育未来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是2022 年版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历史课程评价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为目标”[2]3,2022 年版课标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协同评价方法。
上述课程理念体现在2022 年版课标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课程要素之中,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施中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是教师设计与实施历史课程的基本参照和遵循。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42022 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表述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同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致的,又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对培育核心素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比较高中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二者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体现了素养培养的衔接性。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初高中历史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进一步加强,也体现了初高中贯通培养的教育理念。
课程目标的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2022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表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2]6在课程要求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和途径,使课程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时序化,二是板块化。时序化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2022 年版课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按照历史发展演进顺序,呈现了人类社会由采集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基本发展进程。与以往课程内容不同的是,新的历史课程内容将依据通史叙事体例和7—9 年级的学段要求划分为七个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每个板块按历史时期或主题组织内容,突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除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外,每一板块都分为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部分。三个部分的表述都在无形中融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图,使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七个板块是2022 年版课标新增板块,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即“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2]39。那么,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2022 年版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2]39可见,在历史课程内容设置上,这七个板块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前六个板块是历史学习的基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板块是学习的提升和拓展”[2]40。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从特定的问题意识出发,在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的二次选择与整合。通过结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和知识融合,有助于学生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业质量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反映,主要为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课程学习后的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总体刻画。[2]52
2022 年版课标把学生7—9 年级的学习确定为一个阶段,制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细化的学业质量描述明确了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在此阶段应该学会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从而使教师教学得到量化,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一环,全面准确地把握学业质量标准对于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5]同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2022 年版课标的“课程实施”部分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方向更明确。
1.提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
“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2]55学生是具体的、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群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核心素养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重构。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课堂内外探究实践活动,尝试“菜单式”作业设计等,为学生积极创设多方面的、丰富的历史情景,从而使学生形成独有的历史认识。
2.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2022 年版课标通过“教学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两个部分详细阐述了历史课程的评价建议。提出历史课程评价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发挥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调控和改进功能,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2]61。
“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业水平考试”部分提出,在命题原则上要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研制命题框架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试题中的体现,试题一定要坚持素养立意,试题的评分标准要能有效衡量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等等。可见,核心素养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导向和依据。
3.提出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教材是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2022 年版课标提出历史教材编写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上,要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选择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2]70-73,等等。核心素养是教材编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资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2022 年版课标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基本的原则,即“应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2]73。由此,教师可整合各类资源,从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4.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在以往课程标准基础上,2022 年版课标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为课程标准培训、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等工作提供了指导建议。在培训建议层面,从培训内容、培训实施两个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突出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跨学科主题学习、大概念教学等重要概念,通过系统规划培训设计,强化了培训实施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在教学研究层面,从区域到学校,从教研组到备课组,主张建立自上而下的系统教研网络,鼓励教师树立研究意识,倡导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手段,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研活动。
2022 年版课标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提出了具体建议,对课程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课程标准的推行与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案。
历史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育人的价值,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确人生方向,思考生命价值,自觉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深入体会课程标准每一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其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依据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把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在2022 年版课标中,有大量的新增内容,也有许多的表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整合。如进一步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更新了历史课程理念,新增了历史课程目标,这使历史课程的定位更加明确。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应给予重点关注与思考,如史前时期新增“蓝田人”“良渚”“陶寺”等古代文化,新增“私有制”“阶级”等政治概念,这为教师讲述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演进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一种转化形态,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编写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结构,认真研读教材编写原则,理解教材编写意图,选择恰当的内容,展现时代特征。教师是新课标的最终实施者,适宜的、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管理部门应依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建构完善的、逐级的、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制定易操作的、系统化的培训方案,保障培训效果。
2022 年版课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时代创新,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历史育人蓝图,它的颁布势必会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化。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理解课标内容,落实课标理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