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郦薇 王 兵
博物馆资源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博物馆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课堂。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可加深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激发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0 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课程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全面发展,加强课程综合,变革育人方式,注重关联,突出实践。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机制,丰富校内课程资源,促进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便于开展跨学科课程等教育实践。同时,实施“博物馆+”战略也可以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等多个行业跨界融合,利用社会力量盘活博物馆资源,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
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融合机制
可以由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进一步细化落实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助推博物馆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课表”“进队伍建设”“进评价体系”等,推进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深入融合,促进博物馆学习与中小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评价等良性互动。
通过开展优秀教育案例、精品课例等评选活动,培育一批博物馆教育优秀示范项目品牌,形成博物馆教育资源库。需要聘请专家学者,对拟进入校园的博物馆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筛选和把关,确保教育活动内容准确、品质优良,形成评价指标数量和质量的导向性参数。
2.梳理地域资源,构建课程体系
博物馆教育资源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各地区可加强对地域文博资源的梳理和整合,深化文化内涵挖掘和主题提炼,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细分红色文化、民俗艺术、生态科技等不同主题,引导各博物馆与地方建筑、曲艺、饮食、工艺等地域文化资源相结合,聚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教育专题品牌,增强青少年的地方文化认同感,激发其热爱家乡的情怀。
可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学科教学中,也可在既有的学科课程之外,研究开发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自然类等博物馆活动课程,明确各类型、各学段博物馆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方法等,注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以打造层级化的博物馆课程体系。
3.文教联合培养,充实师资队伍
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可联合组织文博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开展联席交流会议或专题培训活动,包括场馆参观、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建立博物馆教育专员人才库,为馆校深度合作奠定师资基础。博物馆亦可发展教师会员或建立种子教师团队,维系与教师团队长效的合作关系,激发教师积极性。
引入高校、研究院所、教育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促进合作深入有效推进。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北京教育研究院基础教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馆校合作项目。
4.深化合作共建,提升项目品质
可通过建立博物馆联盟等形式,推进文博资源进一步整合联动,发挥国家等级博物馆的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和帮扶中小型博物馆,联合开展馆校合作、研学课程开发等,加快推动区域内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协同发展。
科学合理的馆校双向合作和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为后期合作的纵深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博物馆和学校可围绕单个教育项目,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研讨合作途径和创新模式。博物馆要推进藏品信息面向教师等社会公众公开和使用,利用线上平台公开文物藏品等教育资源,或向教师出借文物复制品、活动材料包、学习任务单等教学材料,为中小学教师了解并应用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研发提供便利和专业指导。
5.科技赋能教育,推进普惠共享
对于距离博物馆较远的中小学,博物馆可探索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将博物馆资源送入学校。例如将策划成熟的巡回展览送入学校,或开展讲座、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曾根据馆藏设计方便移动的展览箱和体验箱,用于展示藏品的原件或复制品、图文影像。每个展览箱内还提供配套学习计划,定期在各学校开展流动展览。中共一大纪念馆策划开展“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系列活动,从馆藏藏品中精心挑选了100 件革命文物带进校园、带入课堂,让学生零距离观察文物,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同时,博物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虚拟博物馆,开发例如“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等互动性强的线上教育产品,整合建立市级博物馆教育资源库或共享平台,形成文博课程菜单,使偏远地区以及不具备展示文物条件的学校的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华文明和博物文化,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