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桢
邢奇志老师是把能力安放在“使命和责任”里的人。像叶圣陶那样做教师是每个“草桥人”的职业梦想,邢老师也不例外。学习、实践、宣传叶圣陶教育思想,找到一辈子做教师的职业感和满足感,这是她专业、专注、真诚的能力所在、责任所指。
9 届高三毕业班教学、8 届初三毕业班教学、14 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为她的成长铺就了厚实、真实、牢靠的专业之路。30 多年的校园生活,从初一到高三的多轮教学经历,使她教过万余名学生,上过万余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道德与法治课,写过3 本教育专著,发表过百余篇教育教学文章,至今担任了8 年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主持苏州市邢奇志班主任工作室,兼任8 年《苏州德育》杂志编辑,兼任11 年校报校刊主编,主持或参与省级与市级课题、项目、课程10 余项……可以说,她的荣誉源自专业追求、专业人格、专业素养的教学实践中。
作为一线教师,她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基础上,还完成了很多兼职工作,通过承担更多更广的责任来例证自己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成绩。她说,教育帮助她实现了人生理想,实现了自我价值。
她既能在教育教学上出成绩,又能在教科研上出成果。让一位教师成为教师的,首先是课堂教学实践,连着17 届毕业班教学经历,不断磨炼她的教学功底。让一位教师成为名师的,必须要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省察和反思。我发现,她写案例、写故事、写论文、做课题,实质都是在做不同形式的反思和总结。
邢老师专注研究、实践、宣传叶圣陶教育思想20 余年,体现在教书、读书、写作、做课程、做课题、做项目等方方面面。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抑或是科研探索,她均围绕叶圣陶教育思想这条主线展开,一以贯之。她认为,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要求慢而非求快。只有慢,才能真正领悟“教为不教”的哲学高度,以锻造日常教学思维深度,才能在与学生交往中铸造深度的师生关系。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要求难而非求易,只有挑战“养成习惯”的繁与难,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辨”的“自能教育”动力。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要求少而非求多,只有聚焦一点,才能领悟其思想的深刻、通达,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转化和阐扬。
叶圣陶教育思想,是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精神符号。邢老师收藏了《叶圣陶文集》5 卷本,她通读过26 卷本的《叶圣陶集》、刘增人的《叶圣陶传》、叶至善的《父亲长长的一生》等。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趣事。王晓春老师在《班主任之友》写过一篇文章,对叶圣陶“习惯说”的某些想法存疑。邢老师立即回复了一篇文章,与王晓春老师在《班主任之友》上展开探讨。她写道:“最近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连看了3 篇王晓春老师的《教育与习惯》,其中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辩证’分析,某些观点踩着了我的情感神经,怅怅然,如鲠在喉。”且不论文章内容如何,邢老师的写作动机就踩着我的情感神经——她对叶圣陶教育研究的执着与专注。一年内,她连续发表了3篇“养成习惯”方面的文章,表明自己的叶圣陶教育思想阐扬者身份。之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她专门开办了“寻根先生”栏目。“叶圣陶‘自能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成功申报为2022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她说,身为草桥人,实践、阐扬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她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在专注和努力下,一个人究竟能够走多远、飞多高,在她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阐扬,即阐明发扬。阐扬者是她喜欢且胜任的角色。无论做教师,还是做研究者,她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学习、实践、宣传叶圣陶教育思想。读书、教书和写书的过程,增强了她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使她的实践与研发工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进程。例如,构建双减背景与“自能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体系,被列为学校“十四五”规划重大任务。这是她付出精力与心血最多的一件“大事”。她主持省级课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自能教育”市级课题、市级前瞻性项目。其中,搭框架、理文献、写申报、写总结,她心无旁骛,承担着“自能教育”课题、项目的基础构建工作。同事们称赞她为“自能教育”擂鼓人。
“自能教育”体系构建是学校近两年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方面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近十年重点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新成果。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学习、实践、研究、阐扬叶圣陶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发展的定向标。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学校以新时代、新课程、新课标、新中考为切点,聚焦叶圣陶“自能教育”思想时代内涵和实践转化,以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位学生,实现“为人生而教育”的鹄的。
可喜的是,如今,学校拥有了一批在“自能教育”实践中作出引领的“三范”教师,他们以春风化雨般的感召力,在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中尽力传递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想,努力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情怀,向着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育科研模范目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