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梅
【摘要】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2月在罗定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比较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健康调查简表(SF-36)、社会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 研究组干预6周后SAS、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干预6周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精力、总体健康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社会排斥、经济无保障、内在羞耻感、社会隔離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服药总依从率(91.38%)比对照组(75.86%)高(P<0.05)。结论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可改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升用药依从性,减轻病耻感。
【关键词】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综合护理;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8-0052-04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8.016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临床公认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多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播[1]。目前,AIDS尚无治愈方法,临床仅能够通过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缓解症状,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但由于公众对AIDS的恐慌与歧视,导致大部分患者伴有诸如焦虑、抑郁、疾病耻辱感及自杀倾向等负性心理,严重降低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伴随抑郁和焦虑情绪的AIDS患者需要额外的心理干预和支持,以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健康保健干预的顺利开展。因此,选择有效干预措施改善AIDS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行为疗法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心理治疗方式之一,通过改变对事件不合理的认知,来改善患者的行为和负性情绪[3]。本研究分析了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2月在罗定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对照组58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0.28±5.5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17.42±1.63)kg/m2;传播途径:性传播41例,血液传播17例;病程1~10年,平均(4.83±1.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及高中11例,高中及以上41例。对照组58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2.85±4.9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17.58±1.41)kg/m2;传播途径:性传播40例,血液传播12例,母婴传播6例;病程1~10年,平均(4.71±1.10)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初中及高中10例,高中及以上43例。2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AIDS[4]诊断标准;接受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肿瘤疾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精神、沟通及认知功能障碍,无法完成问卷评估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后均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
1.3.1 对照组 治疗期间给予常规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以发放宣传画册、开展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包括AIDS传播方式、症状表现、治疗方案等;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疏导;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食物,并调整患者的作息规律。
1.3.2 研究组 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1)建立认知行为干预小组。组员由感染科护理人员、护士长及专科医生组成,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定期培训和考核。(2)认知干预:主要使ADIS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传染途径、临床症状表现、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的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向患者强调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终身服药的意义,需严格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能随便更改服药的时间与剂量,以防耐药,影响治疗效果。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复查体检,如血常规、病毒载量、免疫功能等,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减少或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活动,严格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了解病史,教育家属给予患者密切关注,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维生素食物,保证营养摄入。(3)行为干预:主要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感染预防、运动干预、呼吸干预等。护理人员督促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在可能的情况下全程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后离开,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严格禁止共用生活用品。鼓励患者多进行健康锻炼,如慢跑、太极、骑行等,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与患者同居一室、进餐、共用卫生系统等不会感染AIDS,消除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知,避免出现过度防护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家属应避免与患者提及病情,同时保持平静正确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自责与疾病羞耻感。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时间为6周,干预后随访6周。
1.4 观察指标 (1)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SAS与SDS对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两表采取4级评分,共20个条目,SAS临界分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SDS临界分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2)生存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SF-36)评估,包含8个维度,共36个条目,分别为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精力、总体健康,各维度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3)病耻感。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IS)评估2组干预前后疾病羞耻感,量表共包含社会排斥(9个条目)、经济无保障(3个条目)、内在羞耻感(5个条目)以及社会隔离(7个條目)4个维度,以1~4分的Likert 4级评分制计分,总分为24~96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羞耻感程度越高。(4)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估,量表共8个题目,其中1~7题的备选答案为“是”“否”,分别记0,1分;第5题“是”记1分,“否”记0分;第8题答案为“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所有时间”分别记1,0.75,0.5,0.25及0分。满分8分,得分<6分为依从性差,6~8分为依从性中等,8分为依从性好,总依从率为依从性好率与依从性中等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研究组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2组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2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精力、总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研究组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3 2组SI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社会排斥、经济无保障、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患者服药总依从率(91.38%)比对照组(75.86%)高(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口流动率升高,AIDS的发病率也呈日益增长趋势。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至今,已有65万左右艾滋病感染者。目前,高效逆转录抗病毒治疗是AIDS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该病具有无法根治性、进展性及传染性等特点,加之高昂的治疗费用及敏感的传播方式,AIDS患者极易产生自责、抑郁、羞耻等负性心理,影响生存质量。已有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AIDS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但生存质量却呈下降趋势[5-6]。因此,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对消除AIDS患者心理障碍,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行为疗法在临床多被用于情绪情感障碍方面的治疗,在改善心理状况及改变自我污名化等领域上具有明显效果。该疗法从认知方面入手,通过对不良外在表现或行为的治疗,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从而提高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Brown L K等[7]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合并药物管理程序对感染HIV的青少年的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抑郁情绪的改善以及CD4+细胞水平的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6周后SAS、SDS评分比对照组低,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可提高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分析原因可能是认知行为护理经过专业的护理培训及考核,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后制定专项护理方案,从认知方面着手,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普及疾病和治疗知识,可纠正以往错误认知,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对患者个人卫生及饮食方面进行管理,可提高抵抗力;通过行为干预的日常注意事项指导,鼓励训练等均可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改善生存质量。
病耻感是疾病导致的一种负性情绪,易对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阻碍正常就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8]。在一项中国HIV男性接触者的调查中[9],6 000多市民约近48%的受访者不愿与AIDS患者共同吃饭,30%的受访者不愿子女与AIDS患者共同就读同一所院校。由于对疾病认知较少、疾病具有较高致死性及不可治愈性的特点,正常人群会对AIDS患者产生强烈的歧视心理,易引起AIDS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甚至对疾病治疗产生抵触心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社会排斥、经济无保障、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评分比对照组低,服药总依从率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知行为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可提升AIDS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病耻感。分析原因可能是认知行为疗法首先为患者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意义,严格要求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强调终身服用药物的重要性,并全程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向患者家属普及疾病常识,使其正确了解传播的途径,减少家庭对AIDS患者的错误认知,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病耻感。国内一项系统性评价研究发现[10],认知行为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与本次研究结果近似。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AIDS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服药依从性,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病耻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单多,李慧,赵媛,等.2020年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评估结果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4):517-522.
[2] 胡艳霞,杨慧,张昌庆,等.2017年济南市HIV/AIDS患者心理状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9,25(7):542-545.
[3] 周学标.艾滋病认知调查并行同伴教育对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8,44(2):177-179.
[4]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24(12):1266-1282.
[5] 谷家仪,范小艳,曾颖.专业心理咨询技能在艾滋病患者中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3):411-415.
[6] BERE T,NYAMAYARO P,MAGIDSON J F,et al.Cultural adaptation of a cognitive-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adherence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Zimbabwe: Nzira Itsva[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7,22(10):1265-1276.
[7] BROWN L K,KENNARD B D,EMSLIE G J,et al.Effectiv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Medical Clinic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Living With HIV:A Controlled Trial[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16,71(1):38-46.
[8] 马玮亮,白艳乐,仇剑崟,等.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8,31(6):423-427.
[9] LAU J T F,LEE A L,WAI S T,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for evaluating efficacies of two online cognitive interventions with and without fear-appeal imagery approaches in preventing unprotected anal sex among Chinese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AIDS and Behavior,2016,20(9):1851-1862.
[10] 傅亮,吳密彬,胡雁.认知行为疗法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抑郁、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6):734-742.
(收稿日期: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