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国际化:后疫情时代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2023-09-12 09:53余彬文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语言技能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强烈国际化需求的专业。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是当前该专业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酒店管理人才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他们需要使用多种语言进行沟通,还体现在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经验,能够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需求。

关键词: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人才环流中的一个交换枢纽点,成为国际人才环流必需的 “交换器”。在新全球环境及后疫情时代影响下,传统的国际化人才跨境流动模式受到一定局限性,也难以满足国内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上海杉达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酒店管理人才,2021年开始建设国际双语班项目,引进国外教学资源,探索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培养适应酒店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国际化、复合型酒店的管理人才,推动该专业国际化发展的提升。

一、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综述

(一)在地国际化的概念

“在地国际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欧洲对传统国际化模式的反思与追问,后逐渐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重视和认可。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首次提出,“在地国际化”是指 “教育领域中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途径,最主要是能够为更多学生提供国际教育与国际交流机会,从而提升个人能力来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变化。”丁笑炯 (2008)认为,“本土国际化”需要注重课外活动和课程改革开发,并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途径,能够让高校大部分学生都具备国际经验,而不仅仅依靠出国留学途径。[1]文东茅 (2010)等认为,在地国际化主要指在高校需要建设和利用 “校本资源”提升国际性,包括引进外国教师、交流访问学者和国际留学生等 “人力资源”,同时开展本校学生国际性交流活動与项目,校内还需要提供国际学术网站、外文文献数据库和原版图书资料等 “信息资源”以及由国际交流会议、留学生活动、国际社区等构成的 “国际化环境”。[2]洪大勇 (2011)认为,在地国际化是立足于本校,让学生不跨出国门即能享受到国际一流课程和接触到国际一流教师,并且校内需要打造国际化氛围,提升国际性,开展与不同国家的学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3]概言之,在地国际化需要结合本校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学习环境,而不是仅仅依赖跨境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那些无法出国学习的本土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机会、接触国际化教育资源和提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二)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进入全球化时代,原先以出国留学或境外访学为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已经满足不了国际化人才的全球市场规模需求,出现了传统的 “跨境人才”培养模式与全球国际化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4]对于在地化国际人才培养与跨境人才培养的效果区别,尼尔森、约翰斯和贝伦等人提出虽然跨境人才流动是传统国际化教育形式的主要途径,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此类教育机会,相反在地化国际教育手段比传统跨境流动能产生更有效的教育结果。索利亚等学者在2011年对美国2万多名高校学生进行跟踪研究,该研究显示接受在地国际化教育的学生与跨境学习经历的学生相比较,并没有在跨国性、跨文化能力和全球性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仲彦鹏 (2019)指出以跨国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应对全体学生的跨国学习诉求,主要是因为受限于国家教育经费与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种现实因素,最后造成当前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巨大需求与跨国留学培养不均衡、不理想之间的矛盾。[5]

二、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现状

(一)项目概述

上海杉达学院2021年起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共同举办双语教学项目,该项目是结合了 “跨境国际化”和 “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该校完成3年学业,第4年前往美国完成学业,符合条件者继续一年的学习获取硕士学位,目前共招收学生68位。该项目每学期有一门专业课程是由该校教师与外方教师联合双语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在该校也是首次进行,加上引进了国际教学资源和师资,为推动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二)培养模式

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注重将国际化元素与本地文化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本地文化和市场需求,英语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该专业遵循 “1+M+N”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1”指该专业毕业证/学位证,“M”为跨专业的辅修模块,“N”包含对接行业及职业的 “微专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方案区别于普通专业,强调突出英语教学的比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跨专业选修的特点,如增加了 《学术英语写作》 《跨文化沟通交流》和 《雅思培训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 《茶文化》 《咖啡文化》 《葡萄酒品鉴》和 《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课程内容需要结合本土行业特点,同时融入全球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知识边界。课程设置强调学生运用双语沟通的能力,实行课堂讲授、讨论课、辅导课和实验课等授课方式。此外,国际化师资结构是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包括具备双语授课能力的教师、国际化教师团队。国际化教师还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能力和跨文化素养。该专业目前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中方教师3位,外方教师6位,并聘请了海内外客座教授3位,行业专家5位,共同构建了国际化和行业化师资力量。

国际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包括开展海外学者交流和讲座、国际性的交换项目、留学生交流活动,建设国际化校园社区,让学生在本校也能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与外国友人沟通交流。由于疫情影响,留学生活动只能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进行。该专业保持每学期开设6次海外连线讲座、组织线上线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与海外院校学生进行访谈交流、留学生分享会等活动。

三、培养途径

(一)突出国际化和应用型

酒店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企业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对于国际化人才素质的需求主要包括国际通行的商业规则 (28%)、跨文化沟通交流 (21%)、创新能力 (21%)、国际化视野 (14%)、东道国社会文化知识 (10%)等五个方面。因此,培养目标的设计应与国内外行业对接,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增加 《学术英语写作》 《跨文化沟通交流》和 《雅思培训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突出产教融合的特点,设置如 《酒店行业认识实践》 《酒店创新创业课程》 《国际商务礼仪与沟通技巧》及结合专业特色的 《酒店总经理讲座》等。同时引进国内外行业认证的培训体系,让学生在国内就能考取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

此外,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将国际化元素与本地文化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思政教育,强调对学生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树立 “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将专业课程、语言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跨文化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

(二)本土课程国际化

为了实现学分互换,国外院校会派出外方教师进行授课。为了推进专业整体国际化发展,除了外方教师授课外,该专业也积极开发在地国际化课程,如 《西方餐饮文化》和 《国际酒店行业发展》,均由该专业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授课,定期开展中外方教学研究交流,提升专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同时,与国外院校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线上课程,优选国内外优质教材,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让学生不再受到距离限制,与不同国家的教师进行学习与沟通,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了解全球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提升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中方教师课程内容也结合国内专业学习要求进行授课和专业实践,注重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建设“沉浸式”双语学习环境

“沉浸式”双语教学是指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学习与沟通,创建一个沉浸式的第二语言环境,让学生完全 “浸泡”其中。双语教学是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不出国门的情况下,通过双语教学模式能够在学习中锻炼目标语言的沟通能力,同时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酒店工作环境,提升交流沟通能力。该专业在全英文课程或者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运用双语沟通的能力,结合课堂讲授、讨论课、辅导课和实验课等方式,采用小班化排课,并且结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酒店实验中心内接待中外宾客,潜移默化地锻炼双語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

(四)构建“远距离国际化”学习环境

国际双语班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依靠本校的国际化学习环境,因此,该专业积极开展构建 “远距离国际化”学习环境。“远距离国际化”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学校师生国际沟通的教育形式,主要解决因为物理距离原因而无法实现线下跨境交流的国际教学和交流活动。该专业构建国际化 “虚拟流动”社区,将课程设置为跨国界合作,开设跨国界研讨课程、网络课程等,让学生在线上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学校与海外院校合作建设跨国界教学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在线课程和交互工具,促进师生跨越地理界限进行学习、探讨和交流,同时建立面向全球学生的虚拟流动社区,让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互动,拓宽国际视野。

四、结束语

新时期,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遇到新的挑战,“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文对基于国际合作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建议注重跨文化沟通、应用型能力、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 “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师资力量和开发本土国际化课程,建设 “远距离国际化”学习环境和 “虚拟流动”社区。

在后疫情时代下,教育国际化将更加多元性和个性化,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创建适合于多数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形式。“跨境学习”不再是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唯一途径,各专业需要探索更适合立足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逆全球化趋势下,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内未来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酒店管理专业需要积极构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笑炯.本土国际化:国外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理念[J].世界教育信息,2008(09):67-69.

[2] 文东茅,陆骄,王友航.出国学习还是校本国际化?: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01):17-26+188.

[3] 洪大勇.人大国际小学期立足本校,实现“在地”和“双向”国际化[N].新京报,2011-07-08(001).

[4] 蔡永莲.在地国际化:后疫情时代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3):29-35.

[5] 仲彦鹏.在地国际化: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路向[J].山东高等教育,2019,7(01):35-41.

基金项目: 全球视野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北亚双语教学项目,项目编号:A020203.21.005。

作者简介: 余彬文,女,汉族,上海人,硕士,讲师(管理学院、酒店管理),研究方向:数字化酒店管理、数字化客户管理、国际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如何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