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23-09-12 06:59:24王昕雨
科教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三全育人高校

王昕雨

摘要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工程,事关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新时代,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问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要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协同资助育人主体;优化全过程育人,健全资助育人机制;落实全方位育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关键词 高校;资助育人;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43

资助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力度持续加强,资助覆盖面逐渐扩大,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在确保“不失学”的基本要求上,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育人目标。尽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精神,“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有效回答了资助育人工作“由谁来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育人”的问题,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支撑。对此,为实现“助困”与“育人”的双重目标,应将“三全育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深度融合。

1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资助主体协同不一致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然而,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主体协同不一致,育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一是资助资金来源单一,大多依赖于政府财政,未能充分形成社会资助的氛围。二是资助育人专业队伍建设缓慢,存在人员不足、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三是校内资源挖掘不充分。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尚未充分参与其中。四是高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不到位,尚未形成资助育人合力[1]。

1.2资助认定方法不精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一般按照学生申请、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复核等程序进行。虽然该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认定模糊的问题。在认定依据方面,部分学生提交的证明材料缺乏真实性。在认定流程上,评议小组由辅导员和班级学生代表组成,评议者容易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干扰。在认定等级方面,由于困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低保标准各不相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生活条件以及收入来源等各项指标很难量化排序,导致贫困等级认定的精准度不高。

1.3资助育人功能不突出

首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出现重“资助”轻“自助”的现象,即高校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扶,但缺少思想上的引导,存在“助困”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其次,出现重“平等”轻“公平”的现象。高校奖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主要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往往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需求不匹配。再次,出现重“救助”轻“关怀”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往往伴随着学业基础薄弱、能力素质欠缺、心理状况脆弱、目标理想模糊等问题。仅仅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救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

2“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三全育人”理念,从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层面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效回答了资助育人工作“由谁来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育人”的问题。

2.1推进全员育人,协同资助育人主体

“全员育人”指的是教育主体参与的广泛性。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校内外联动、社会积极参与、学生自助互助的“四位一体”立体化资助体系。

政府主导资助育人。政府作为高校资助政策的制定者和主要经费投入者,在立体化资助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要注重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一方面,资助理念从普惠性向精准性转变。建立科学识别机制,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实现“应助尽助”“应补尽补”。综合考虑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合理确定资助标准,统筹资助分配。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探索资金拨付方式,改进资金发放机制。另一方面,资助工作模式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保障经济帮扶和物质帮助底线,推进精神帮扶、道德浸润、能力培养高线,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促进“助困”与“育人”的有效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联动资助育人。学校在立体化资助体系中发挥着协调校内校外育人资源的作用。对于校内育人资源而言,一是要强化专业资助育人队伍建设。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开展技能培训,创建科学合理的育人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提升资助育人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法治化、信息化。二是努力挖掘校内其他育人资源。任课教师利用“课程思政”平台,坚定理想信念。借助后勤人员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志。对于校外育人资源而言,高校应该架起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宣传资助政策,实现家校互动。另一方面,挖掘社会资源,助力学生勤工助学、实习实践。

社会参与资助育人。社会在立体化资助体系中具有补充作用。一方面,拓宽资助资金渠道。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事業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面向高校设立社会奖助学金。发挥基金会、校友会等各方力量,广泛争取爱心捐赠。另一方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思想脱贫、能力脱贫。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构建联合培养模式,实现高校育人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双向奔赴。

学生践行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在立体化资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单纯的“输血型”资助方式虽然能够缓解学生一时的经济困难,但并不利于其能力素质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强化“造血型”的工作理念。一是强化典型示范效应。充分挖掘受助学生的优秀事迹,选拔资助大使,开展宣讲活动,争做资助政策的宣传者、自立自强的奋斗者、知恩图报的践行者。二是发挥朋辈互助效应。以困难学生为主体,建立学生自助互助社团,将受助、自助、助人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知恩感恩的理念,实现受助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3]。

2.2优化全过程育人,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全过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纵向维度,表现在困难学生受助的始终。高校应将“全过程育人”理念贯穿受助前、受助时以及受助后三个阶段,提升育人实效。

受助前完善困难认定机制。做好困难认定工作是做好资助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完善资助认定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电话、家访、班会等途径向困难学生介绍资助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受助,缓解学生经济压力。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通“数据孤岛”,与教务、财务、团委等多个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困难学生数据库,为学生“精准画像”,有效识别资助对象。根据家庭情况、消费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制订科学的指标体系,赋予相应权重,构建“量化测评”模型,精准区分困难程度。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跟进学生在校表现和家庭情况,及时调整困难等级。

受助时制订资助育人计划。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将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作为育人契机,把握学生成长阶段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特点,为其提供“订单式”帮扶。大一期间,实施精准扶困计划,确保新生“三不愁”,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心理健康,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大三期间,搭建实践平台,培养科研兴趣,挖掘学术潜能。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四期间,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人才反哺。

毕业后建立动态反馈机制。跟踪困难生的就业升学情况,可以直接反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因此,建立反馈机制是实现全过程资助育人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跟踪档案。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困难学生职业发展状况,借助电子问卷调查学生对于母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满意度,根据反馈持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二是发挥示范作用。充分挖掘优秀校友励志成才事迹,为在校生树立榜样,鼓励更多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三是鼓励毕业生资助反哺和人才反哺。设立特定奖助学金既能拓宽社会资助渠道,也能以实际行动激励在校贫困生[4]。

2.3落实全方位育人,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空间范畴。解答了“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育人”的问题。“全方位育人”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拓宽资助育人平台,优化资助育人环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资助育人内容。一是加强德育。以奖助学金发放为契机,开展“信仰公开课”“领航第一课”“初心大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二是加强智育。整合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引进线上线下优秀师资,加强朋辈帮扶指导,夯实学业基础;三是加强体育。开展晨跑夜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四是加强美育。开展艺术讲座提升学生认识美、辨别美的能力。五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锤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拓宽资助育人平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物质和能力双重贫困。为了阻断贫困代际相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拓展资助育人平台,对于困难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建设思想引领平台。以资助扶困为契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建设学业辅导平台。通过邀请专家名师、组建互助学习小组、搭建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有效破解学业困难。三是建设能力提升平台。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为困难生提供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海外交流机会、勤工助学岗位,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实力。

优化资助育人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将资助育人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到校园环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一是要以媒介为有力抓手,传播正能量。利用三微一端、宣传橱窗、文化走廊、书籍报刊等媒介开辟专门板块,解读国家最新资助政策,宣传励志学生的先进事迹,辐射广大学生向榜样看齐,营造比学争优的良好氛围。二是精心设计育人活动,优化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励志演讲比赛、故事诵读会、微电影创作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促使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真正实现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转变。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2-2024年度课题“‘三全育人大格局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22DJSZ11),202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新材兴农大学生专业劳动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项目”。

参考文献

[1]舒立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8):40-42.

[2]赵云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

[3]常亮.高校院系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路径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2,26(5):99-106.

[4]周赛君.从保障到发展:新时代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实效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21,32(5):65-69.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三全育人高校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8:2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3:53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