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2023-09-12 02:48:24乔玉邵凯欣王鹏程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乔玉 邵凯欣 王鹏程

摘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科技为主导的新时期。加强以实际需要为导向的科技精确供应,迅速缩小技术鸿沟,提高科技创新驱动力,推动乡村和城乡充分、均衡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科技、教育等历史性发展,奠定了乡村振兴事业依托于科技精准策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进入新时代,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健全科学的服务保障体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驱动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现代化的成果。本文围绕科技精准供给对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炼出相关意见及建议,以为助力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创新;精准供给;乡村振兴

2023年中央 “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当前,农村地区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发展不够均衡等问题比较突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探索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持、引导,走中国特色的以科技为基础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在论述过程中着眼于现实国情,围绕科技精准供给对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其中的有效路径以及内在机理,以此为基础提炼出相关意见及建议,为助力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事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一、科技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性

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范围以及丰富的资源储备,由此形成了可供各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但也因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与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使得不同地域间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强化科技精准供应能力需要在创新驱动、创新引导功能等方面共同施力,这也是当前国内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则,这对于新形势下农村发展而言具有必要性。科技精准供给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技术服务。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科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解决传统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带动新产业的兴起。而科技精准供给作为科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技术薄弱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

我国在科技、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足,这使得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较低,如何在农村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是农村发展不可回避的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多农民开始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机械。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闭塞等问题,新技术推广阻力重重。

(二)乡村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不足

我国国土面积中农村地区所占的比例超过94%,其中的可发展资源类型较为多样,如土地资源、山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然而,因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缓慢,科技供给能力较弱,使得生产力提升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的农村发展存在农产品 “多而不优”、竞争能力不强、产业链延伸不足的情况,不能适应目前消费升级条件下人们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高品质需求。

(三)农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象日趋严重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较慢,导致农村的发展水平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底,全国城镇居民的城镇化率达64.72%,城镇户口居民的比例不到45.4%,仍有约6亿人居住在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达到3 046万。中部、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为2 746万,占比90.2%。[1]

各地区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达到了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中部、西部地区也有少量乡村迈入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阶段。但在中西部,农民人口众多,大部分仍然依赖于传统农业生产,在生产力方面长期处于低下水平,整体看来,发展迟缓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空心化”严重。[2]而在城市中,工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高于乡村,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远远高于乡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与市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二、科技供給推动乡村振兴

(一)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在探索 “科技支农”的过程中,我国在 “三农”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党的十八大开始,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文件精神,对科技支农战略加大投入,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科技、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以及科技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以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这一数据结果的变化为例,2012年至2017年间,该数据增加了4%,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实现了基本覆盖,耕种收体系中有66%可以依靠一体化机械来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先进科技和现代设施装备支撑农业发展的格局。[3]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新品种、技术、模式使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生产竞争优势不断积累,农民返乡创业意愿有所增强。

(二)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形成反哺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 “三农”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科技发展、环境发展、教育发展、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均明显提高,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1%。[4]乡村建设事业正如火如荼地稳步前进,优质发展要素正不断回流至农村。

三、科技精准供给驱动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2023年中央 “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5]从总体目标角度看,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6]国家现代化建设已经迈上新台阶。它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创新。立足于我国的现有国情视角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区域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来看,科技信息的供需通道应进一步畅通,以便科技精准供给效率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可补足技术短板,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科技基础的进一步巩固,引导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搭建涉农科技服务平台

我国现阶段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转化问题较多,立足于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打造涉农科技信息供需平台,并且从国家层面确定该平台所处的等级,实现信息之间的精准匹配,这被视作实现科技精准供给的前提步骤。[7]

通过畅通供求双方之间的匹配成功信息的双向流动而实现信息的互联,促进技术的转移和转换。同时,对不符合的信息,也要及时向相关的信息源进行反馈,使其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查询。同时,要进一步深入地挖掘和分析数据,分析不同行业、区域在不同阶段的供需信息,信息向各个参与主体的报送应准确、及时,并向社会公开。[8]

(二)科技持续创新与精准供给

科技创新被视作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第二阶段,此阶段应注重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该阶段被视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环节,探索构建国家涉农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在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之间建立协同联络通道,多方参与创新攻关,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9]

(三)创新与技术供给互动协同

为了实现在2050年成为世界级农业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应将重心放置于乡村自主创新环节,依托于内生驱动力来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环节被视作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三阶段。换言之,农业农村自主创新发展可理解为全面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但就现有形势而言,新时代的乡村科技创新实力依然处于较弱水平,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的汇聚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提升自主创新实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0]

四、建设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

农村发展离不开科技精准供给的有力推动,这就需要从实际层面出发来给予涉农科技创新工作充分重视,真正做到遵循战略需求,结合不同地区的自身条件,遵循因地施策,促进科技精准供给体系的健全性,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快战略实施速度。

(一)“农业强”发展保障机制

根据我国农业传统强国的国情,目前正处于农业绿色转型阶段,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科技精准供给、转化实施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尤为重要,机制的建立可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转型发展所发挥的驱動力,有益于助力农业创新优势的积累,随着 “互联网+”理念与现代化农业事业的进一步融合,生态友好型农业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使得农业发展在品质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转型效率。[11-12]

(二)“农村美”的保障机制

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树立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在数字农村发展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将5G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普遍应用于农业发展方向,同时提高 “互联网+政务”相关措施的践行效率,进而真正落实美丽乡村建设。

(三)“农民富”的保障机制

“农民富”以 “产业兴”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需求与现实情况,在科技精准供给强化方面设置不同侧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健全现有政策支持体系,对提供关键技术、急需技术的精准供应企业的发展应积极鼓励,提高农产品自身的品牌效应,加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遵循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方法来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结束语

国家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乡村振兴事业的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充分保证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农业现代化的累累硕果,但在 “三农”领域我国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较弱的振兴基础、较弱的创新能力、创新技术以及不充分的发展形势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因此,我们应切实将涉农科技创新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 “三农”领域开拓创新,完善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珂.中国农村居民的贫困脆弱性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21.

[2] 柳建文.区域发展中的“公平观”与中国区域战略的演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4):172-18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EB/OL].[2021-03-04].http://news.cyol.com/gb/xwzt/articles/2021-03/04/content_K5ZBwumB8.html

[4] 覃志威.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94-96.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3(03):4-9.

[6] 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s://www.rmzxb.com.cn/c/2018-02-04/1952871.shtml.

[7] 孙晓,夏杰长.产业链协同视角下数智农业与平台经济的耦合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09):92-100.

[8] 盖凯程,胡鹏.平台经济、数字空间与数字地租:一个马克思地租理论范式的拓展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2(09):38-46.

[9] 采编部,王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按下“快进键”[J].中国畜牧业,2022(04):14-28.

[10] 李立国,罗生全,陈亮,等.新时代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向度与实践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22(06):1-14.

[11] 黄群慧.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04):4-23.

[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基金项目: 西南山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的战略研究(编号:2022-XBZD-13-03)。

作者简介: 乔玉,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邵凯欣,女,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鹏程(通讯作者),男,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8:17:35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2:07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