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3-09-12 13:50张一全
科教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一全

摘要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应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儿童心理服务尤为值得關注。高职心理咨询专业的设立,能够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养,引导心理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提升民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资料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相结合,从儿童心理服务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高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双元育人;人才培养;实证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23

社会心理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儿童心理服务行业大多数的咨询师都是经由学历教育层层提升或系统培训获得相关资质的。2022年卫健委提出“要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模式,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毕业后教育有机结合”,这意味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不仅只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还需要具有科普宣教、健康管理咨询能力的心理专业人员,这与我国高职心理咨询专业的定位相符。

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须遵循职教法规定,落实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但目前高职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从学生自身状况看,高职心理咨询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1];从教学实践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学生虽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较难迁移到实际咨询场景中[2];从经费支出情况看,一般学校很难支付大笔经费用于咨询专业实训室建设,或是支付高昂的督导费邀请行业专家咨询督导等。但相比社会上应急性的短期培训,高职教育更规范,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更有保证。

有研究者借鉴德国双元制育人模式,认为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逻辑主线[3]。双元育人是指由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教育主体进行人才培育。2022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将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校企双元育人合作机制提供了保障。积极思考如何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变化,对接行业标准与人才需求,以提升专业对接产业、对接工作岗位的契合度,优化职教心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现状调研

1.1职业标准

搜集整理国家相关标准发现,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社会心理服务国家标准。虽然可以参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GB/T29433-2012),但缺乏具体的行业标准指导社会心理服务的开展。此外,对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条件也无明确要求,不少心理机构或社会组织的心理服务工作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在市场定价、服务流程、服务规范上各自为政,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1.2机构现状

本文选取若干典型心理咨询机构和儿童能力发展训练机构展开实地调研,对15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分析。其中公司规模不足10人的占比12.5%,10―20人的占比18.8%,20―50人的占比18.8%,50人以上的占比43.8%;专科学历平均占比25.76%(SD=0.17),本科学历平均占比61.17%(SD=0.1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平均占比10.97%(SD=0.11)。

从各机构一年的接案量或服务人次看,各机构服务体量有差异,基本分布均衡。6.3%的机构年均服务人数<100人次,8.8%的机构年均服务人数100―200人次,18.8%的机构年均服务人数300―400人次,12.5%的机构年均服务人数500―1000人次,12.5%的机构年均服务人数1000―2000人次,25%的机构年均服务人数≥3000人次。

在收费方面差异较大。大多数机构平均收费标准为100-300元/小时。个别机构按课程包形式对单个学员收费,从1200元到17000元不等;多数机构仍使用单次课时费支付的方式,平均每次为1小时,50%的机构单次定价为100―300元,12.5%的机构定价为300―500元,12.5%的机构定价为500―1000元。在岗位设置方面,大多数机构都设置了课程教师、营销策划与市场推广、课程顾问、开发设计等相关岗位,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专职岗位设置较少。

1.3人才需求分析

在岗位专业需求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家庭教育咨询与家长培训岗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价师(测评、观察、建档)岗位、心理咨询师岗位更需要心理专业背景。个别企业认为市场调查及用户体验测评人员以及新岗位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心理专业背景。

机构负责人在招聘中重视个人能力,偏好了解并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儿童、沟通能力强、积极性高和任务执行能力强的人员。看重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儿童的占93.75%,看重沟通能力强、工作主动的占87.5%,看重执行力强的占81.25%,看重学习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的占75%,吃苦耐劳、忠诚度高占68.75%,看重职业资格证书的占56.25%,看重专业背景的占50%,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的占37.5%。

1.4专业发展现状

从开设专业的院校数量来看,目前福建省内开设心理咨询专业的高职类院校仅为5个左右,2022年福建省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在校人数约为3000人。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但是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就业岗位设定不清晰,在政府购买的社会心理服务和家庭教育推进过程中,通常由第三方外包机构聘请兼职人员进行,这也导致虽然心理咨询专业听起来很有吸引力,但设立此专业的高职院校相对较少,学生人数相比其他热门专业更低。

从专业建设看,在知网以“高职+心理咨询专业”进行搜索,学术期刊论文仅36篇,经再次筛选,研究围绕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建设的仅14篇,主要围绕专业开设可行性[4]、课程教学改革[5-7]、实践能力培养[8-10]、学生个人成长[11]等展开研究,这反映出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建设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2问题分析

2.1社会治理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创新力不足

随着家庭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家长对儿童教育机构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趋势,半数以上家长最期待获得儿童教育机构关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养护知识的指导,但是此需求未被满足。

造成儿童心理服务人才创新力不足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①评价维度欠缺多元化。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机构在评价考核体制上采用的标准往往较为单一,没有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多元的土壤,导致从业者缺乏创新的动力。②生涯规划缺乏多元性。大部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创新性的理解,不能充分结合自身条件发展专长能力,从长远角度思考行为抉择。③学校人才培养欠缺多元性。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过度倾向于技能教学,而忽略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市场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立体化不足

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有三分之一的机构规模人数小于20人,且从薪资构成来看大部分心理咨询师为兼职工作,流动性大。②人才素质不够。大部分机构会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但是机构师资水平仍然良莠不齐。③人才结构不合理。当前从业者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占比较少,新手咨询师或兼职咨询师占比较大,这意味着儿童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发展路径不够清晰。

2.3学科应用局限,人才培养竞争性不足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从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在培养过程中更需要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儿童教育机构中拥有心理学背景的人才比例明显较低。

儿童心理服务行业中心理学专业人才比例偏低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①企业倾向于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安排在心理咨询岗位。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于心理学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从事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外不具有优势,导致心理学专业学生步入其他岗位的阻力加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②心理学专业学生自我定位较为单一。多数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服务类、心理健康教师类的岗位才是专业对口的方向,对儿童社会心理服务市场其他岗位的需求缺乏了解。③学校在教育行业的引领性不足。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尝试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但是在教育市场行业内部缺乏影响力,学生对专业实践与现实工作岗位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

3对策与建议

3.1强化专业能力,创新赋能发展

从前瞻性出发深化课程教育与市场的关联性,引导科研转化,将创新意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①加快“市场需求―学校调研―市场对策―学校实训”的校企双元育人双循环,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服务,促进市场行业提供创造性的实训岗位与机会。②创新评价模式,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岗课赛证立体渠道,将评价主体从校内教师转变为校内校外双导师与小组合作成员共同评价,全方位立体化记录学生能力的增长情况。③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团队,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转化,扩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3.2迎接时代挑战,搭建人才阶梯

人才阶梯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进行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提质增效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市场招聘相应岗位每年拟招聘的情况与实际招人比例,了解行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缺口,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②立体多元提升岗位相关能力。根据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深入分析核心职业能力,梳理工作流程,形成工作表单,搭建活页教材。③倡导终身发展观念,搭建多条能力增进路线。引导学生高职毕业后结合自身生涯规划,一方面可以选择继续锤炼科研素养,进行学历提升,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新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持续补齐技能短板,在行动实践中获得成长。

3.3提升实训成效,拓宽就业渠道

实训是就业的导入。实训的过程也是为后续就业拓宽渠道的过程。实习实训过程中:①加强企业育人的主體性,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制订培养方案。②搭建数字人文,将课程资源模块化,从虚拟仿真到企业实训,按照行业真实项目进行技能训练,提升实训成效。③结合学生实际的就业方向,深入分析其核心职业能力,从工作任务出发,针对性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让学生在完成模块化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多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实现与真实职场体验的全面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12]方奕琪,某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61-64.

[2][8]王燮辞.构建“实验、实训、实习”模式,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以高职高专心理咨询专业教学为例[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5):89-91.

[3]杨蕊竹.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校企双元育人的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38-45.

[4]杨静维,王燕.高职院校设立心理咨询专业的可行性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2):14-16.

[5]叶巧雅.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心理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19(3):99-102.

[6]丁海燕.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心理咨询专业入门认知实践课程教学改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4):113-114.

[7]白丽.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效性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5):59-62.

[9]王燮辞.高职高专心理咨询专业学生操作性实践能力培养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2):50-51,83.

[10]吕志革.建构以“自我成长”为根本的心理咨询专业实践课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3):93-9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