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素珍 兰金圣 王志文
【摘要】 目的 探讨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联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2组均开展常规抗炎、解痉止痛治疗,参照组在常规西医用药基础上单纯给予四磨汤口服液治疗(30例),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生姜隔物灸足三里、耳针揿针治疗(30例)。比较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肠系淋巴结长径与短径變化、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腹痛频率及发热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肠系淋巴结长径、短径以及长径/短径均小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腹痛、腹胀、嗳气、痛有定处、恶心呕吐及痛处拒按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应用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联合疗法,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明显缩短淋巴结长、短径,显著改善中医证候,具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0-0081-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0.026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多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呕吐、恶心、腹胀及腹泻等[1-2]。本病具有病程漫长、病情绵延难愈、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患儿身心健康,并对其日常生活与学习造成困扰。临床西医普遍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病与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等)感染密切相关,治疗方面通常以抗感染、抗病毒、解痉止痛为主;但抗生素等药物长时间使用不仅容易破坏小儿免疫系统,刺激胃肠黏膜,增加二次感染风险,还可导致体内致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疗效一般[3]。本研究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采用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联合疗法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3月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参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33±0.71)岁;病程2~8 d,平均(5.04±1.02)d;平均体质量(25.39±1.92)kg。联合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28±0.77)岁;病程3~7 d,平均(5.06±1.01)d;平均体质量(25.46±1.88)kg。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此项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腹泻病学》[4]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相关诊断标准;患儿腹痛反复发作,次数超过3次;患儿家属知晓并同意加入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5]:合并其他引发腹痛症状的疾病(如紫癜性腹痛、腹型癫痫、感染性腹痛等);合并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肺炎、支气管炎等);治疗依从性差或擅自服用其他对疗效存在影响的药物;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或中药成分存在过敏现象;伴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2组均常规给予抗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消旋山莨菪碱片(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656,规格:10 mg)口服,单次给药剂量为0.1~0.2 mg/kg,3次/d。
参照组加用四磨汤口服液(湖南中达骛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045,规格:10 mL)20 mL口服,3次/d。
联合组患者服用四磨汤口服液的同时开展中医外治技术。(1)隔姜灸。①具体操作:使用电磁炉隔水蒸姜3~5 min后再将姜蓉敷于患儿足三里穴处(厚度为2~3 cm,直径为5 cm),先顺着督脉正中线和两边膀胱经各铺艾绒高2 cm,宽2~3 cm,用酒精棉球在督脉从下往上点火,再从左、右两边膀胱经上往下点火,一共烧三柱。②注意事项及疗程:注意观察患儿局部皮肤变化,避免烫伤,以患儿感觉到温热且皮肤表面呈红润和微微发汗状态为宜,1次/10d。(2)耳针揿针。使用酒精对患儿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以及耳部的胃穴实施消毒,操作人员佩戴无菌手套后取规格为1.5 mm×2.0 mm的揿针以垂直手法快速刺入上述穴位,告知家属定时对揿针针帽处实施按压(单次时长在1 min左右,1次/h),患儿存在酸胀或麻胀感为得气。2组均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2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腹痛频率及发热时间。(2)肠系淋巴结长径与短径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2组患儿肠系淋巴结实施检查,指导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将腹部暴露,以脐部为中心,对胃肠道开展顺时针探查,准确测量并记录肠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计算长径/短径数值。(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对患儿腹痛、腹胀、嗳气、痛有定处、恶心呕吐及痛处拒按等证候进行评分,以0,2,4,6分别对应证候程度的无、轻、中、重[6]。(4)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患儿各项症状均消失,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超过95%;显效:患儿各项症状显著缓解,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70%~95%;好转:患儿症状部分缓解,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30%~69%;无效:患儿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30%[7]。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联合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腹痛频率及发热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肠系淋巴结长径与短径变化比较 2组治疗前肠系淋巴结长、短径及比值差异不明显(P>0.05);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肠系淋巴结长径、短径以及长径/短径均小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2组患儿治疗后腹痛、腹胀、嗳气、痛有定处、恶心呕吐及痛处拒按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且联合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参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肠系膜具有丰富的淋巴结,小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未能起到良好的屏障保护作用,容易受到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影响,引发肠系膜淋巴结炎症。此外,小儿胃肠道发生感染后,各种致病菌可经过肠黏膜及淋巴管对回肠末端的系膜淋巴结产生侵袭,造成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既往临床针对本病常规采取消炎止痛、抗感染等对症干预,但抗生素或抗病毒等药物仅能在急性发作期发挥显著作用,快速缓解症状,而病情进入腹痛非特异性时期,这类药物通常不具备治疗作用。
祖国医学将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归于“癥瘕”“腹痛”范畴,主要病机为小儿自身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弱,饮食不节或外感邪毒可致其脾胃损伤,从而造成脾失健运、气机受阻,肠道脉络不通,引起疼痛[8]。故中医主张治疗以消积止痛、温阳驱寒、舒经活络为原则。四磨汤最早在中医方剂学著作《济生方》中记载,后经过医家改良制成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本药品由木香、积壳、乌药及槟榔4味中药组成,其中木香属于君药,主要功效为健脾消食、行气止痛、温中和胃;槟榔与枳壳共为臣药,槟榔可发挥降气、行水、消积的作用,枳壳则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乌药属于佐药,可起到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调肝顺气的作用。诸药协同发挥顺气降逆、疏肝和胃、消积止痛之效[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磨汤口服液能够合理调节人体胃肠激素水平,加快肠道蠕动,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木香所含有的木香丙酮提取物能够有效避免胃黏膜受损;碱和蒽醌类化合物可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并刺激肠道分泌胃动素;烃内酯成分还可发挥理气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脾虚症状[10]。枳壳所含有的柚皮苷能够加速肠道蠕动,柠檬烯具有提升胃动力的作用。槟榔所含有的槟榔碱能够提高人体胃底及胃窦对食物的推动力,并对胃各个部位动力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胃动力。乌药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可对人体胃排空率产生抑制作用。但中药单一应用起效缓慢、疗效一般,故中医又提出内服外治联合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腹痛频率及发热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说明联合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从而快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肠系淋巴结长径、短径以及长径/短径均小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耳针揿针针刺耳压法能够通过穴位刺激对患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进行有效控制;揿针埋入皮下可产生持续且稳定的刺激,有利于经络气血运行。揿针疗法主要借助特制针具在相应腧穴的皮内进行固定,属于浅刺法,通过皮内留针可对腧穴产生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的功效。有研究指出,耳针揿针通过对足三里及内关穴进行刺激,能够对迷走神经纤维放电和小肠自主神经的放电起到增强作用,促使患者肠道疼痛敏感性降低,并改善胃肠动力障碍,从而合理调节胃肠蠕动。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腹痛、腹胀、嗳气、痛有定处、恶心呕吐及痛处拒按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中醫外治技术配合中药内服能够快速改善患儿各项证候。隔姜灸脐疗法属于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疗法,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西药引发的副作用,减轻中药内服对胃肠的刺激,还可有效规避针刺引发的疼痛症状,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主要功效为温阳驱寒、温通气血、畅通经络,具有良好的祛寒除湿作用[11];艾灸神阙穴可通十二经、善入脏腑,温润不燥、通经扶阳,二者结合相辅相成,发挥强效温、通、调、补作用。生姜作为隔灸常用材料,其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可起到发散作用,加速局部血液循环;生姜及艾灸均属于纯阳之物,再辅以特殊手法作用于机体脉络可快速补充人体阳气,以气带血、以血养气,达到活血祛瘀、温经通络及益气补血的目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姜内富含姜辣素、芳香醇、水芳烯、氨基酸、尼克酸、柠檬酸、茨烯及姜烯多种成分,不仅具有抗炎、杀菌、镇痛的效果,还能够起到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胃肠道蠕动以帮助消化[12]。联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充分说明中医内服外治联合疗法用于临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隔物灸+耳针揿针+四磨汤口服液联合疗法不仅能够快速缓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临床症状,还可缩小淋巴结范围,并改善中医证候,有助于提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锐,成莎.保济口服液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2):110-112.
[2] 孙跃女.腹痛伴或不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肠道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3):303-306.
[3] 王恩杰,王晓燕,张朝霞,等.酒灸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45例[J].中国针灸,2020,40(2):167-168.
[4] 方鹤松.小儿腹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0-487.
[5] 刘卫青,韩晶晶,王昕泰. 揿针埋针疗法降低儿童环磷酰胺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21,35(3):563-564.
[6] 王品品,常晶,王广州,等.四磨汤口服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新生兒腹胀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19):49-52.
[7] 陈钊扬,何德根,张琳,等.双柏散外敷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及对患儿临床症状、炎症因子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1,42(2):209-212.
[8] 王晓敏,徐和祥,张薇,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21,41(12):1620-1623.
[9] 方承蕙.四磨汤口服液联合保和丸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31-33.
[10] 卞立群,邹多武,柯晓,等.四磨汤口服液用于慢性胃肠疾病治疗及腹部手术后肠胃功能康复的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7):254-258.
[11] 刘红华,刘迈兰,钟欢,等.隔姜灸治疗虚寒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9):1065-1069.
[12] 杨敏,周利,徐派的,等.针灸配合隔姜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21,50(16):2726-2730.\
(收稿日期: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