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 周耘
【摘 要】教师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升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多方努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 区域性学习共同体
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求是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理性精神。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更是一日千里,各行各业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肩负着为祖国教书育人的重担,更应当具备广博、多元的科学知识储备,并对当今中国和世界主流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能够提高或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现实中,一线教师教学和非教学任务繁多,还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因此当代教师普遍存在学习进修意愿不强的状况,甚至很多教师很长时间都不曾静下心来读过书,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教师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素养不高的困顿局面。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僵局,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培训,注重培养教师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关乎整个人类未来的何去何从,小到关乎个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理所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关键力量。但是目前教师队伍中,科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应当多加入一些科学精神培育的专题。这些专题不一定是专家长篇大论的解读,也不一定是几百分钟的线上学习打卡,相反可以以“榜样的力量”“科学家的故事”等一系列鲜活的事例来重铸教师的科学精神。教师科学精神的丰富必将点燃教师的教育热情和激情,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良性的循环。一个具备丰富科学精神的教师势必带给学生更多践行科学精神的机会,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关键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我国未来科技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埋下一粒粒具有科学精神的种子。
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竞赛,打造区域性学习共同体
1.组织科学素养竞赛,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我们区教研室每年都会定期开展一次科学素养竞赛。教师对此类竞赛的关注程度极高,大家甚至把它看成是一次专业的竞赛,每位教师都积极备战,奋力争先。准备的过程就是独特的成长过程。现在的教学节奏快,社会和学校的要求高,教学压力大,青年教师可能对于工作应接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去提升自我。科学素养竞赛,倒逼着教师拾起书籍和课程大纲来研究,钻进学术交流的圈子去与专家交流。竞赛的途径就好比教师开设的大型公开课,个中辛酸自然不少,但对于个人成长确实大有裨益。
因此,各市、区教研室每年可以定期开展一次科学素养竞赛。科学素养竞赛不是传统的“赛课”“赛基本功”“赛实验技能”,应该增加更多锤炼科学精神的环节,如“课程创新设计”“创新科技活动开发”等,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发展,让科学精神在区域内流行起来,让科学精神真正走入教师的内心世界。
2.打造区域性学习共同体,打破学校间“壁垒”。
各个区级教研室可以根据各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组建区域性学习共同体,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壁垒”。以区内优秀的教研团队为核心成员,其他相对弱小的教研团队加入其中,大家建立区域工作群,利用互联网群的便捷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交流与讨论,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比如,区域性共同体开展课标研读、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师科技创新研究。建立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以强带弱,以先进为标杆,以典型为榜样,逐步推动区域内教师科学精神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提供源动力和物质支持
1.成立众习研学社,为教师科学精神发展提供原动力。
学校作为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可以牵头成立众习研学社,以研学社为载体,以区域性的科学素养大赛为切入口,不定期开展研学活动,请学校在科学素养大赛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分享(可以是案例分享,也可以是经验分享),打造互信互助、自由平等、尊重和谐的“生态系统”。
学校以众习研学社作为起点,以众习和研学为主要手段,以发现问题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思维和精神碰撞作为提升点,以提升教师匹配科学教学的素养与精神为目标;以教师精神融合作为蜕变点,帮助教师在众习研学活动中突破思维深度,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不断成长,从而为教师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为丰富教师科学精神提供保障。
学校作为教师的“娘家人”,是教师学习进步和专业成长的底气,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学校可建立专门的阅览室,购买能够丰富教师科学精神的书籍供教师学习,并定期更新,以满足时代的发展,紧跟科学发展的脚步。此外,学校还要为众习研学社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场地可以适当布置,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帮助教师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发挥更好的交流学习作用。总之,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丰富教师科学精神的重要保障。
四、教师自身:内化于心,主动学习
1.走出舒适区,树立目标。
在教師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可能磨灭很多人心中曾经的理想。我们不能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而忽视别人背后的付出。追求科学精神的提升,也是这个道理。仅仅依靠外力的作用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提升自身科学精神需要我们主动学习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走出舒适区,树立丰富自身科学精神的远大目标。
2.内化于心,付诸行动。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丰富教师的科学精神,归根到底还要“内化于心”,需要教师从自身层面树立起对科学精神的内心认同感,为科学精神的培育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仅仅将科学精神“内化于心”还不够,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付诸行动”,将富有批判、质疑、探索、开放和合作的科学精神,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中来。
3.学会反思,善于总结。
教师科学精神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内心重视、树立目标、付诸行动的同时,要善于反思和总结,通过反思和总结找出自身做到位的地方,继续保持,同时发现自身不足的地方,注意改进。学会反思和总结,才能在培养自身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总之,大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必须在宏观上指向教师科学精神的培育,为丰富教师科学精神的培养指明方向、保驾护航;小到一线教师组成的区域性学习共同体,必须意识到教师科学精神的培育是践行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聚力途径。只要我们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举措,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到践行科学精神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