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苗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生成的伟大精神,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键组成。基于此,以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意涵、挖掘优质资源与把握资源特性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实践路径,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思政课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旨在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与认同,引导其传承红色基因,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中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校思政课;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其蕴含的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1]。近来,学界就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逻辑、学理建构、精髓要义、鲜明特质、时代价值、实践机制等展开深入研究。然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仅就某种具体精神谈如何融入,对于精神谱系整体融入的研究略显不足。由此,针对性探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力求使思政课更有情感温度、理论高度与深度,进而引导大学生坚定赓续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
一、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意涵,设置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精准定位思政课教学目标,从而正确引领、教化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1.以正确的价值观丰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这就需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中挖掘承载的价值观,并将其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深度融合,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满足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
(1)爱国奋斗,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并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百年实践,爱国奋斗则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培养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对每个人的价值要求,所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将培育爱国奋斗精神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回望百年党史历程,清晰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所体现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发展脉络,将其针对性融入课程各章节具体教学目标;二是立足当下,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赓续爱国奋发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不同语境的具体内涵,从而在认同国家发展历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开拓创新,勇攀新高峰。开拓创新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品质,“涵养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勇毅和坚韧精神品格,敢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攻坚克难。”[2]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厘清开拓创新精神的具体表征,做到侧重渗透。各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不同,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求深入讲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红船精神,使大学生领悟共产党人勇毅坚忍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回归党和国家发展现实境遇,使大学生养成追求开拓创新的自觉。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例,从纵向与横向维度阐明马克思
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汇聚勇攀高峰的磅礴力量。
(3)无私奉献,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精神表现为“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甘于奉献的伦理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和無私奉献的道德品质”[3]。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是基于政治立场阐明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密切相连,诸如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前途前赴后继、甘于奉献的精神,提高自身政治站位;二是从道德范畴阐释奉献精神。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点中要求厘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深刻把握“小我”与“大我”的内在统一,引导学生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奉献自身力量。
2.以光辉的百年党史增进新时代青年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4]这要求思政课教学目标要将百年党史和增进信仰信念相结合,使学生实现信理与践理的有机统一。
(1)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思政课不仅要引导大学生辨别不同信仰类型,关键要使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一方面,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政治信仰。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核。比如在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目标时,可以详细讲解不同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引导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魅力。另一方面,在理论、历史与现实结合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通过理论教育,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并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当代价值,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侵袭。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将原理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树立科学信仰。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首先,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与总结历史经验,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要渗透“四史”相关内容,尤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专门讲授历史的课程,更需要旗帜鲜明地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思政课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有学者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确信,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的具象化[5]。“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清晰讲授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以坚定的信念引领大学生思想。
(3)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离不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此,一是认知目标上要准确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逻辑关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认同与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二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时代新人培养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实践,在感悟实现民族复兴的深切期望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
二、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优质资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党的重大事件、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等方面的凝练概括,其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与现实素材。
1.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融入为基础性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丰富内涵且影响深远,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奮斗史,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何生成发展,即从理论、实践与文化维度探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架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厘清的基础内容。
(1)立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解析精神谱系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初心使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涵养与现实淬炼中形成的思想内核,从源头根本上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奠定思想精魂。”[7]基于此,思政课教师以初心使命贯穿理论内容讲授是首要关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所以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要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把握其内容演化。此外,结合马克思
主义原理分析并讲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凝结形成的,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表现,因而思政课教学内容要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向大学生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
(2)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剖析精神谱系形成发展的实践根基。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诸种伟大精神,这些精神相互贯通与联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围绕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逐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继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陆续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等。基于以上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具体任务深入剖析,在动态发展中赓续与弘扬精神谱系。
(3)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呈现精神谱系形成发展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给予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滋养。一方面,系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向学生传递正确历史观与民族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8]。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
主义理论融合,强化高校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家国大义、舍生取义、自立自强等价值传统,深刻体现了不同历史语境中对民族精神底蕴的诠释与表达。
2.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融入为关键性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系统整体,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情怀、锐意进取的创业传统是贯穿其中的共同灵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将其核心理念作为关键抓手,让红色基因迸发强大力量。
(1)阐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多角度挖掘体现理想信念的内容,一是从不同历史时期归纳阐释理想信念的表现。如革命战争年代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和平建设时期为巩固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而形成的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均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特质;二是以杰出人物为代表挖掘理想信念的价值导向。结合不同时代杰出人物的生命历程讲述其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如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将这些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阐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识理想信念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2)诠释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爱国之情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儿女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具体来看,第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发展中讲述爱国之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承载的具体事迹为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增强课程的理论说服力。第二,从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中阐释爱国内涵。爱国情怀是包含着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论证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从知情意行中筑牢爱国思想根基。结合世情、国情、党情讲好思政课,从中详细阐明我国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使学生在理论认知、情感熏染、意志养成与行为实践中涵养爱国情、坚定强国志与践行报国行。
(3)讲清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的创业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艰苦、自力更生的创新品格与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对大学生养成独立意识、坚韧意志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从党领导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创业实践中体悟创业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创业史,从最初13名代表到现在发展为拥有9804.1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其经历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能够经久不衰,这与每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精神不可分割。通过诠释西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呈现的艰苦创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内涵,使学生铭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另一方面,阐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业传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切实引导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3.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融入为重点性内容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彰显着导向、激励、规范等时代价值。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向学生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国家与个人的重要价值,从容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
(1)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明晰奋斗方向。高校思政課可以围绕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阐明伟大精神导向价值的内容。从国家层面来讲,“中共一大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擎社会主义大旗”[9]。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性质不变色;从社会层面来讲,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共识,使其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拥护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从个人层面来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认同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引导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中明确规划自身未来奋斗方向。
(2)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前行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求实创新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奋发图强的历程。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此后,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奋发图强与不断拼搏,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惧强敌的精神与一切损害党的肌体作斗争,在确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中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大学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奋斗意志;二是阐发中国共产党求实创新精神以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教学内容为例,从“两弹一星”精神反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新局面,再到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实现自立自强创新超越,而这对指引大学生立足国家发展需求追求创新发挥着重要激励作用。
(3)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铸就道德航标。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挖掘坚定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等价值内蕴,这与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呼应,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形成道德自觉指明了航向。道德是立身兴国之本,对个人与社会均有基础性意义。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教师在向大学生讲授社会主义道德时,就不得不阐明大德、公德、私德的内在关系。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大德的养成,离不开公德和私德提供基础性支撑;另一方面,私德和公德的保持和巩固,需要大德的指导和规约。”[10]除阐释理论关系外,还可以在内容上结合服务人民的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予以论证,从而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三、契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资源特性,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不足与存在刻板印象,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还需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吸引大学生听课注意力与提升学习积极性。
1.在故事赋能中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故事,既要全面把握与找准适应大学生成长特点的典型故事,也要合理选择叙事人与叙事角度,同时注意运用叙事方法与叙事技巧呈现叙事内容。
(1)全面搜集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典型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1]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首要则是把握素材选取环节,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与时俱进,凸显典型故事的时代性。既要向学生讲述张思德、雷锋、焦裕禄、邓稼先等榜样的故事,也要挖掘新时代以来涌现的一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诸如中国抗疫一线的钟南山、张伯礼等,脱贫攻坚的黄文秀、致力于大山教育扶贫的张桂梅等人的典型故事,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二是可以通过调研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素材。除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外,还可以前往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英雄故里等展开调研走访,查阅搜集并整理汇编相关记载资料,从而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2)以叙事方法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典型故事。叙事方法是呈现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因而思政课教师需要综合选择叙事方法,如运用情感叙事、比喻叙事、图像叙事等方法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典型故事。一是依托情感叙事彰显典型故事情感内核,做到以情动人。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话语,以真情实意向学生讲述有温度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二是善用比喻叙事,通俗易懂传授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故事中也善用比喻,如将理想信念比喻为精神之“钙”等,这为思政课教师也提供了叙事借鉴,“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说理塑造生动直观的课堂叙事场域,让学生时刻‘在场,既能‘看得见事实,又能深刻感知‘事实所传递的价值观。”[12]三是运用图像叙事,可视化呈现故事情节。可以借助摄影、宣传画等静态形式或短视频、动画、影视等动态形式吸引大学生目光焦点,使大学生切实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理解。
2.在情境体验中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大学生习惯于在亲身实践中认识并感知周围事物,从而作出相应判断。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特点与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大学生在积极体验中产生价值认同。
(1)举办实践活动,在实践情境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知。大学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进一步调动其教学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实践活动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故事。例如,可以组织微视频展播活动,鼓励学生以微视频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既突破了教师说、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使其更容易吸收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促使大学生了解、学习与领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涵及价值。此外,常见的教学实践形式还有主题演讲、征文等活动。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针对性选择故事主题,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获。
(2)塑造模拟场景,在模拟情境中激发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鸣。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及积极性,同时也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可行技术支撑。对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据现存条件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充分调动大学生感官体验以认识与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与价值蕴含。比如,可以建设思政课教学虚拟仿真平台,借助精神谱系中故事素材创设具有交互性、沉浸式、趣味性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增强互动体验中掌握相关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圆桌会议等教学场景还原相关历史事件,如还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场景,提升学生参与活跃度与增强角色扮演沉浸感,切实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李梦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4):92-100,159.
[2]邹绍清,吴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谱系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6-28.
[3]陈伟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革命品格与伦理品格[J].思想理论教育,2021(5):47-52.
[4]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5]徐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J].理论探索,2022(6):13-19.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7]廖茂忠,刘梦雪.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3):44-48.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4.
[9]王树荫.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7):21-23.
[10]马卿誉.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清“五对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23(2):35-40.
[1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12]王雅麗.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好“比喻说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5):123-1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
A08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2020M008)、西北工业大学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招标项目(GJJJZ202203)]
[责任编辑:周晓燕]
贺 苗,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