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患者行专项化护理技术管理的临床效果

2023-09-08 08:12彭丽娜谭丽萍彭丽华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16期
关键词:溶栓血栓导管

彭丽娜 谭丽萍 彭丽华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423000

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美国每年新增深静脉血栓患者超过60万人,我国一般人群中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56~122例/100万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1〕。深静脉血栓由深静脉血液异常凝集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多见于下肢,患者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功能异常,其发生原因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有关〔2〕。手术、产后致长时间卧床为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发病后血栓脱落可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生严重并发症概率为50%~60%,其中0.7%患者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3〕。除此之外,陈旧性血栓形成可对静脉血管壁及静脉瓣膜产生一定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4〕。导管介入溶栓是深静脉血栓患者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置入血栓内,可有效提升溶栓效果,加之配合护理可有效降低溶栓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5〕。常规护理趋于模式化,相关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护理流程缺乏规范性,护理针对性有待提升〔6〕。专项化护理技术管理是临床新型护理管理模式,护理项目具有明确目标,项目间具有一定关联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手术护理中,并取得良好效果〔7〕。本文将专项化护理技术管理应用于深静脉置管溶栓患者护理中,将置管溶栓护理作为护理技术项目,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的6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纳入标准:①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结果均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8〕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②年龄>18岁;③患侧肢体存在疼痛,血栓处于急性期;④一般状况良好,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2~43 s,凝血酶原时间11~13 s,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1~13 s,凝血功能无异常可耐受溶栓治疗者;⑤认知理解功能正常,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等恶病质疾病,不能耐受导管溶栓治疗;③合并急性胰腺炎、败血症性脉管炎等出血倾向疾病;④近4 w内存在活动性内脏出血;⑤使用其他凝血治疗,血小板100×109/L。剔除标准:①中途要求退出研究;②研究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无法继续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1.2.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溶栓治疗前,评估患者全身状态,重点关注凝血项是否正常。治疗室减少人员走动,熟练与术者配合,正确摆放患者体位,正确选择穿刺点,穿刺时,严格根据无菌技术原则。溶栓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缺氧者适当调整氧流量,保证外周静脉血流通畅。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血压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应及时停止治疗。观察患者治疗中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消化泌尿系统出血情况。观察溶栓穿刺点皮肤,出现出血血肿及时处理。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生命体征波动异常情况及时停止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结束向患者开展饮食运动健康宣教,溶栓结束24 h绝对卧床,24 h之后定期为患者翻身,定期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颜色变化,测量足背动脉搏动,常规进行康复护理。

1.2.2研究组 行专项化护理技术管理。(1)建立深静脉血栓防治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专科护士3名。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制定培训考核制度,监督护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培训内容包括置管标准流程,具体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开展溶栓护理前,均进行培训,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方式为主,培训内容为溶栓规范护理。培训结束后护理人员均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可参与置管溶栓护理。新入职护士,由参与培训护理人员作为带教教师,入科宣教时向其开展溶栓护理宣教,进行床边示范培训,并通过微信群主动学习,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单独进行溶栓护理。(2)置管溶栓标准流程。①护理质量标准 包括患者肢体运动护理,导管护理,健康宣教,治疗用微量泵运行,溶栓药物使用观察;治疗期间,每日进行观察,每月开展护理专项讨论,护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根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②护理流程 病区备常规溶栓药物,患者入病房后,护理人员根据医嘱配药,通过溶栓泵及时输入患者体内。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溶栓导管连接方法和微量泵使用方法。将规范护理流程拍摄成视频,供参考学习,保证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③建立培训制度 建立深静脉血栓防治微信群,定期向群内发放深静脉血栓防治相关知识,包括下肢血管解剖生理,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高危因素,特异性临床表现,合并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预防治疗的重要性,溶栓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相关检验项目及分析等。(3)护理重点:①制定置管溶栓护理质量包括导管固定、肢体活动度、肢体周径、出血、健康指导效果、溶栓效果这六个内容 ,制定跟踪访视单。治疗期间,每班进行观察,每月开展护理专项讨论,护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根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②护理流程:术前专项管理小组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健康教育,讲解血栓及置管的注意事项、自我观察的方法及使用制动拖、翻身垫的配合要点。床旁指导患者卧床保持下肢制动翻身活动的范围、步骤、注意事项,学习翻身床垫的使用方法。术后责任护士遵医嘱配药、正确连接溶栓导管、体表固定装置去妥善固定溶栓导管与鞘管、张贴管道标识、微量泵调节剂量、健康指导等,其中特别强调患者回室后应及时将溶栓药物通过溶栓导管输入体内,以防置管时间过长导致管道堵塞或者新的血栓形成。应用翻身床垫的自动按摩功能定时按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将运动护理,导管护理,健康宣教,治疗用微量泵运行,溶栓药物使用观察拍摄成视频,供参考学习,保证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③并发症预防护理 溶栓治疗期间,加强观察微量泵运转状态,定时观察患者凝血指标,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责任护士每天查看凝血功能结果,每天定时巡视,每班交接班严格观察溶栓导管、鞘管各借口松紧情况,预防接口脱落出血,及时发现出血先兆,避免大出血的发生。拔管后给予设计的新型加压袋压迫穿刺口,预防出血。询问患者主观感觉,观察期有无便血、尿血等泌尿消化系统出血表现,有无鼻出血等皮肤面黏膜出血表现;溶栓治疗结束患者,定期协助患者翻身,皮肤薄弱处垫软枕,减轻局部皮肤受压,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便器,避免不正确使用造成皮肤擦伤,对于年老体弱者更应加强护理,预防压力性损伤;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患者对疾病治疗认知,生活用药习惯,保健知识掌握程度等。根据患者认知情况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制定并发放患者健康教育处方,结合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指导踝泵运动,拔管后指导血栓弹力袜的正确穿戴,预防血栓后综合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护理质量,见表2。

表2 护理质量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2并发症 溶栓中出血,感染,压力性损伤、血栓后综合征。

1.3.3自我效能 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胡象岭在2014年译制修订的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该量表包括10条目,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别赋予1~4分,总分为1~40分,评分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2〔9〕。

1.3.4舒适状况 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朱丽霞在2006年译制修订的中文版舒适状况量表(GCQ),该量表包括心理、生理、环境和社会4个维度,各维度条目分别为10、5、7、8,共30项,从非常不同意到同意,分别赋予1~4分,总分30~120分,评分与舒适程度呈正相关,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2〔1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护理质量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n(%)〕

2.2 两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感染1例)的并发症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溶栓中出血1例、感染1例、压力性损伤1例、血栓后综合征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8,P=0.272)。

2.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GSES量表总评分为(22.31±4.25)分;研究组GSES量表总评分为(22.36±4.23)分,干预前两组GSES量表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6,P>0.05)。干预后,对照组GSES量表总评分为(26.98±5.14)分;研究组GSES量表总评分为(30.42±5.06)分,干预后研究组GSES量表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612,P<0.05)。

2.4 两组干预前后GCQ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GCQ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GCQ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GCQ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导管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导管介入溶栓治疗已成为深静脉血栓主要治疗手段〔11-12〕。临床治疗与护理密不可分,良好治疗效果需要护理人员的配合。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不断扩大护理团队满足临床一线需求,护理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3-14〕。有研究表明,当前护理人员中,护龄≤5年的护士占47.4%,已成为护理团队中重要组成部分,该类护理人员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工作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技能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同时临床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护理观念较为陈旧,护理流程缺乏规范性,进一步影响护理水平的提升〔15〕。

专项化护理是应用科学方法,发挥护理团队最大力量,运用有限医疗资源获取最大护理效果的技术〔16〕。护理项目具有明确目标,项目中一切护理活动均具有关联,与常规护理相比,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保证规范性护理落实〔17〕。本文将导管介入溶栓护理作为专项的护理项目,通过制定溶栓护理标准,规范护理流程,建立培训机制,开展重点护理等措施,提升患者溶栓效果。通过制定护理标准规范流程等方式,引导护理人员思考,运用系统护理方法对溶栓护理进行分析,通过表象深度评估护理问题发生原因,明确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通过开展专科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在培训考核和护士长监督下,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干预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病例采取数量较少有关。吴晓玲等〔18〕将专项技术管理应用于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患者护理中,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似。本文对照组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最高为10%,发生原因可能与护理人员导管连接固定不当,导管护理不到位等原因有关。研究组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专业护理水平,同时在重点护理问题中,重点加强对患者的导管护理,导管出口标记明确,导管固定方式得到优化,有效降低导管脱出等溶栓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良好专业技能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认知情况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患者熟练掌握溶栓相关知识,掌握自我检查和护理配合要点。患者具备良好认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处理各种护理问题的能力提升,改善自我效能水平。通过开展专项化护理技术管理,护理人员严格根据标准护理流程开展相关护理工作,护理质量提升,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干预后一系列良性影响对患者生理、心理等功能产生积极作用,提升其舒适度,利于患者及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专项化护理技术管理,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自我效能提升,溶栓治疗后舒适度提升,值得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溶栓血栓导管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