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立学课堂”中开展“问题导学”的教学研究

2023-09-07 13:13☉潘
小学生 2023年19期
关键词:立学问学两位数

☉潘 兰

在小学数学“立学课堂”中开展“问题导学”,旨在通过问题导学方式确立课堂学习情境,真正做到立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结合问题导学,充分发挥引导、启发和点拨的作用,切实起到“立”的作用,通过“立”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构建高效的“立学”课堂。

一、问之有趣,激励自主探究

立学课堂中的问题导学设计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之问,二是学生之问。在构建立学课堂的设计中,“问”是激发学习动力的先导与关键,教师应充分重视两层问题概念,首先通过教师之问,创设有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学”积极性。

(一)调动心理需求,想“问”

基于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构建立学课堂应首先激发学生的问学意识,让其产生内在的问题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趣味性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问学”内驱力,通过积极的提问逐渐地触摸到知识本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内驱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上一节所学的不包含进位的两位数加法概念,提出新的问题:“12+36、15+16、21+19”,让学生计算上述算式,给出结果。同学们首先按照不包含进位的两位数加法运算方式尝试计算上述算式,第一个算式直接按照个位与十位分别相加得到和的个位与十位的结果分别为4 和8,所以得出12+36 =48,而后两个算式因为个位数相加过程产生进位,无法按照已有的知识求解,从而激发了认知冲突,迫使学生想要进一步地了解这种形式的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方式。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凸显出本节课新知与之前所学运算原理的不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其心理需求,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从而促使课堂深度学习的展开。

(二)梳理核心知识,会“问”

构建立学课堂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想问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问的方法,让学生问得更具质量和学习效能,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让学生对诸多问题进行反复审视,在梳理审视的过程中提炼出问题核心,进而提出关键问题[2]。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小节内容时,在同学们仅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很难明白两位数相乘的运算过程,因此心中存在大量的疑问,但无法提出重点。因此,教师首先对两位数的乘法核心运算过程进行简单梳理,让学生来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过程,同学们可发现最特殊的点在于,增加了十位上的数与乘数相乘的运算过程。同样参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方式,不过是在笔算写法中将其默认多乘上10,结果写在十位对应位置处。此时,同学们发现了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十位数与个位数的乘积结果相组合得到最终的结果。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以运算24×12 为例,其运算过程为将个位相乘结果48 与十位的结果240 相加得到最终的积为288。对问题的梳理可以令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认知的薄弱环节,从而促使同学们有效地提炼出核心问题,提升问题导学课堂的效能。

(三)赋予时间空间,能“问”

构建立学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好辅助引领工作,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在立学课堂中教师应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其发现自己的认知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换》这一小节内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将一根3 米长的绳子分别分为5 段或者10 段,如何用分数或小数表示裁剪之后的绳子长度?”同学们根据所学的除法知识对问题进行运算,若将其分为10 段则每一段的长度为3÷10 =0.3 米,将其表示为分数为3/10,若分为5 段则表示为0.6 和3/5。此时同学们发现在两种情况下都是可以除尽的,若是将3 米长绳子分为四段,则分数形式表示为3/4,却计算不出小数解,因此提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两者的互换,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实现。

二、问之有法,引导深度学习

有效的问学是开展立学课堂的重要内容。立学课堂中的问题导学教学应注重问题引领,在引导学生立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同时要学会如何分析问题,通过问学过程调整课堂的主从关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

(一)搭建支架,设置问题角度

高品质的问题导学课堂需要有合适的问题角度以及问学平台。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塑造不同教学的问学方向,引导学生掌握问学的策略和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高效的问题导学课堂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角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带动学生基于科学的思维方式深度探究。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在课堂中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架构,从大的分类上包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两者的步骤又存在差异,在第一种运算中仅包含分子加减运算一个环节,而第二种运算则较为复杂,包含通分以及运算两个环节。在提供问题支架后,引领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探究两种运算过程的差异。结合支架内容,同学们首先疑惑的在于:为什么同分母与异分母要分成两种类型分别讲解?进而深度探究两者的差异。而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同分母分数仅需要计算分子相加减即可?此时教师结合分数的性质引领学生探究得出上述问题答案。在问题导学课堂中搭建支架,可以直观地展现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指明方向,并能够准确地提炼出问题核心,促进立学课堂的高效。

(二)增强赋能,梳理问题脉络

立学课堂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强化课堂教学的赋能作用,在开展问题导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梳理知识问题脉络,引导学生从被动提问走向主动发问,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结合自我发问可以有效地加深对知识以及应用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相关内容时,提出问题:“某公司去年一年的产值是100 亿,今年由于供需关系变化产值仅有去年的98.5%,现为明年定下的产值目标是在今年产值的基础上增长10%,问计划明年的产值是多少?”对于该问题可引领同学们梳理问题脉络,理清题干中每一个百分数所对应的基准,其中98.5 对应的基准是100 亿,所以可以求出今年的产值是98.5 亿,而10%对应的基准是98.5 亿,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明年的增量应为9.85 亿,将其与今年的产值相加即可计算出明年计划产值为108.35 亿元。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以及自我发问,同学们对应用题的分析变得更具条理性、逻辑性,切实地实现了利用问题导学的赋能效果。

(三)拓展比较,发散问题节点

构建立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学过程中发散问题节点,通过拓展比较等方式诱发学生开展广阔的研学历程,实现更具探索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在问题导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比较和优化,从而得到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小节内容时,提出问题情境:“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后可以得出哪种简单图形?尝试计算其面积大小。”之后给出沿对角线切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并推理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拓展比较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得出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尝试将原图形补齐两个直角三角形后得到一个矩形,以及将其割为一个矩形加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种方式分别推理出面积公式,最后均得出S平行四边形=a×h 的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的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几何图形计算分析能力。在立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拓展比较的方式对问题情境进行视角延伸,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不同的视角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全面地培育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问之有品,渗透学科思想

立学课堂的构建应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以渗透数学学科思想为核心,以高品质问题导学教学设计为载体,通过“问学”过程实现知识体系的建立,促进深度学习课堂的开展,助力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学转化思想、数学应用意识以及数学人文观念。

(一)渗透转化思想,构建知识体系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科中十分实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学生深度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立学课堂中渗透转化思想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转变思路,从多维角度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实现知识体系的快速构建。

在问题导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诱发学生对问题情境中的文字描述进行有效转化,利用数学语言进行再表达。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实际问题创设问题导学情景:“小明的体重是35Kg,比他父亲轻8/15,那么小明父亲的体重是多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转化时,采用线段图是分数问题中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直观地展现出分数的各个比例关系。因此,首先将题干中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线段中的比例关系,根据图示可以直观地看出小明的体重是父亲体重的1-8/15 =7/15,根据这一比例关系可以推算出父亲的体重为35×15/7 =75Kg。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问的形式一步步地分析问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出其中的单位“1”,然后利用比例关系直接计算。

(二)开展实践操作,实现深度学习

实践操作是一种实现立学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还有助于实践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实现课堂深度学习。因此,教师问题导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将数学学习融入到动手实践活动中,促进深度学习课堂的实现。

立体几何相关内容的学习中结合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获取直观的几何印象,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在学习《圆柱体》这一小节时,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探究中感受圆柱体的表面积。同学们利用不同大小的纸张分别贴在圆柱体模型的各个面上,然后裁剪得出不同面的具体结构,在实践中同学们发现圆柱体的表面组成可以分为上下底面以及侧面共三个部分,其中上下底面是相同大小的圆,而侧面则是一个长为底面圆周长、宽为圆柱体高的矩形。根据这一实践探究结论,同学们非常直观地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为三个组成部分的面积之和。

(三)渗透人文思想,促进生命成长

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学科融合进行跨学科分析,对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人文思想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相关内容时,提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在语文学科以及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成语表示了百分比的关系并给出具体数据。在该问题引领下同学们积极地联想常见成语中的比例关系,并举出了:百里挑一(1%)、事倍功半(50%)、事半功倍(200%)以及一石二鸟(200%)等常见的与百分数比例有关的成语。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唾手可得以及大海捞针这两个成语所表述的概率概念,通过分析两个成语的含义,同学们认为用百分数表示的话两者分别具有99.99%以及0.001%的可能性,分别表示可能性极大以及可能性极小两种极端状态。结合跨学科内容设计问题导学,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趣味性,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各种数学关系所蕴含的人文美学价值,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综上所述,立学课堂中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充分重视“立学”概念,既要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渗透,同时也应强化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问学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感受数学文化思想。

猜你喜欢
立学问学两位数
巧算两位数加法
立身·立学·施教—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针对性研究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立学、躬行、自省,奏响师德养成教育三部曲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两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