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问学课堂”是新常态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它顺应儿童好问的天性,把“问”和“学”的权利还给儿童,优化儿童的学习過程。问学,生成问题是前提,自主实践是基础,形成学力是归宿。问学课堂,要唤醒儿童问学的动机,营造民主的问学氛围,采用贴近儿童天性的评价来保持问学的动力,让儿童在快乐学习中形成“学问”。
【关键词】问学课堂;优化学习;激发活力;形成学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07-03
【作者简介】潘文彬,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儿童问学课堂”是新常态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我们探寻的“儿童问学课堂”,是学生第一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第一的课堂;是学生“问”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讲”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而不只是教师“教”的课堂。
一、儿童问学课堂:为了儿童,回归学习
问,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问,是发展思维的助推器;问,是生成智慧的催化剂。“问”是儿童的天性。然而,不知何时,儿童之“问”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学生在课堂上不敢问,不会问,无权问。一时间,“问”似乎成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专利和特权。
要实现这样的改变,一是要研究儿童,能够回归到儿童的立场,守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课堂上像个儿童,能够自由自在地想,无拘无束地问,快快乐乐地学,回归儿童的本真状态。二是要研究学习,能够回归到学习的本质,深刻理解学习的意蕴,科学把握学习的特点,回归学习的本然。美国教育家尼尔·博斯特曼说得好:“一旦你学会了提问,掌握提出有意义的、恰当的和实质性的问题的方法,你就掌握了学习的技巧。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你学到你想学到的任何东西,因为学会提问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要的认识方法。”的确,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对于独立的个体来说,又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自我省思中找寻和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学习中,人们似乎迷失了自我,失却了本真。因此,回归对问题的发现,并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找回人们应有的智慧,乃为学习的本质。
其实,“问”和“学”都是儿童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形式和方法。“问”,是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问”,作为动词,是质询,是发问,是提出疑惑,以求解答。这样的“问”,既是一种思维过程,又是一种求教方法;既是一种行为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活动;既可以指向自学,又可以指向求学。“问”,作为名词,是问题,是话题,是以问题为发端,开启儿童的心智,促进儿童学习,使儿童获得生长的力量。这样的“问”,不是肤浅而简单的“问”,而是一种富有思维张力和探究魅力的“问”,是一种能够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是一种引发儿童开展深度而有意义学习的“问”。“学”,就是学习,是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反复练习从而获得本领的过程。
“问学”顾名思义,就是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让儿童在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中,自主学习,合作分享,探究发现,获得知识,生成经验,生长智慧的学习过程。“问学”的主体是儿童,所以,“问学”之“问”以儿童为主体,为的是激活儿童的思维,唤醒儿童的问题意识,让儿童主动地“问”,大胆地“问”,并由此而整合、生成一些能够体现学科特质的、有一定思维含量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话题。
“问学”,是一种学习方式,使学习回归本义,回归到儿童这个主体上来,让真实而自由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位儿童身上。“问学”,也是一种教学理念,顺应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问”和“学”的权利,以“问”定“教”,以“学”促“教”,“问”“学”相融,“学”“教”相长,“问”“学”“教”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使教学回归本真,回归到促进儿童生长这个主旨上来,让每一位儿童都能够成为拥有学力、富有学养的有“学问”的人。
二、儿童问学课堂:基于儿童,优化学习
以“问”为特征、以“学”为核心的“儿童问学课堂”,就是基于儿童立场和学习本质的回归,让真实而自由的学习得以真正发生。
1.问学的前提:生成问题。
变以讲授为中心为以学习为中心的“儿童问学课堂”,强调和关注的是“问题化学习”。所谓“问题化学习”,就是以真实的问题为基础,而形成问题群或问题链,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的学习,推动课堂的进程。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自由发现;在真实的学习中,增长见识,砥砺智慧,自主发展。如此日积月累,慢慢地建构起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复杂的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书本的世界到真实的世界。其实,问题与情景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所以,在“儿童问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产生认知冲突,生成问题。
2.问学的基础:自主实践。
以“活动”为载体的“儿童问学课堂”,把学习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维果茨基说:“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所以,“儿童问学课堂”中的“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自我运动”方式,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自我运动”中自由游戏,大胆尝试,蓄积能量。“活动”的设计和把控,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学科性,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让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旋律,使学生在充满魅力的活动中砥砺智慧,形成素养。二是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自我运动的时空,正如罗杰斯说的“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暗示”。三是生长性,要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启迪心智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学生倘若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这样的“活动”之中,自主学习,自由思想,自然发展,就过上了一种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语文生活。
3.问学的归宿:形成学力。
从儿童立场出发,问学的价值就在于让教学回归儿童,回归本源,使每一位學生都拥有能够满足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换言之,就是全力提升儿童的学习力。而提升儿童学习力的核心是引导儿童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地“问学”,再从“问学”走向“学问”,从而让每一位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力。因此,“儿童问学课堂”积极倡导和追寻“活动激学”的旨归,让学生在“问源”“问流”“问法”的实践中,提升“问”的品质,习得“问”的方法,生成“问”的智慧。在“自主探学”“分享互学”“优化练学”“总结理学”“多元评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问”,学生的“学”,在问中学,在学中问,在问与学的互动中,历练学生的学习能力,砥砺学生的学习智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儿童问学课堂:激活儿童,快乐学习
“儿童问学课堂”上,问学动机的激发、问学氛围的营造和问学动力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又是最需要教师倾注心力加以研究的。
1.问学动机的激发。
“儿童问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问学动机,使之产生一种“我要学”的欲望,这一点值得思考。想起这样的话:“教育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灵魂唤醒灵魂,这不正是问学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情吗?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一种引导,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智去学习。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让我们愈来愈深刻地感悟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培育儿童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于学习,感觉学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把课上得好玩一点,有趣一点。其次要把握语文的自身规律,让学生热爱汉语,亲近汉字,感觉语文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语言文字本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张力来唤醒儿童的语文意识,把语文上得生动一点,有内涵一点。最后要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真正思起来、想起来,体会思想所带来的活力和快感。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解放儿童的思想,让学生大胆地“问”,尽兴地“学”,把课上得自由一点,灵动一点。
2.问学氛围的营造。
课堂民主是“儿童问学课堂”极力倡导的理念。因为课堂民主的本真就是一种精神的、思想的、心灵的自由。课堂拥有民主融洽的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才能使学生集中思想,驻足凝视,沉潜其中;才能使学生消除顾虑,敞开心扉,自由表达。
“儿童问学课堂”是自由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问”和“学”的自由,对于儿童的“问”和“学”,要做到不打断、不指责、不呵斥、不敷衍,能包容儿童“问”与“学”的瑕疵,守护儿童好问的天性,让儿童毫无顾忌地“问”。
“儿童问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这种开放,首先是基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向着学生的生活开放,让课堂走向生活;其次是基于儿童真实的学习情境,向着学生的学习开放,让课堂走向智慧;再次是基于儿童的生命成长,向着学生的心灵开放,让课堂走向儿童。
“儿童问学课堂”也是快乐的课堂。学生是问学课堂中快乐的主人。在问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沉潜于文本世界之中,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沉浸于课堂互动之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思考,快乐地分享,“感悟”与“对话”共舞,“真情”与“理性”齐飞,尽情地享受着“问”和“学”的乐趣,感受着思辨的魅力,吮吸着、消化着、积淀着语言文字,汲取着语言文字的运用智慧。
3.问学动力的保持。
贴近儿童天性的评价,是“儿童问学课堂”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儿童问学课堂”把“多元评学”贯穿始终,希望通过“多元评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拥有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多元评学,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让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不仅要评价儿童学习的结果,更要评价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等,让评价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再次是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或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或延迟评价,让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多元评学,要心怀赏识,情真意切,重点看待学生的进步,要少一些学生间的横向比较,多一些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多一些表现性评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分享互学”是“儿童问学课堂”的一种常态,因而,在分享互学时,评价不是指向个体,而是指向小组群体。只有当小组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时候,才能获得肯定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分享互学的过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不让任何一个同学掉队,让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