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导学生“问学”,提出问题很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这需要教师的深入思考。“无疑而问”的问题不仅使语文课堂苍白乏味,更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迟钝、僵化。要想使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就需要提出“真问题”。“真问题”应该是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具有思维含量,需要学生重组信息创造答案或用逻辑推理发现证据支持答案,并能推动教学深入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真问题;思维;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10-02
【作者简介】封海蓉,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9)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语文课堂是培养儿童思维的主阵地,让儿童从“懂知识”转向“会学习”。因此,语文课堂要以儿童思维发展为圆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转向主动地学习,从而发展儿童思维,提升儿童语文学习素养。语文课堂要从“学问课堂”转向“问学课堂”,引导学生“问学”,师生共同提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能吸引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能让师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点拨,并抓住问题的节点适度拓展、加深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问”促“思”,以“问”促“学”,形成敢问、善问、乐学、会学的课堂生态,实现“问”和“学”的和谐统一。
一、在自主阅读中寻找“真问题”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自主阅读尤为重要。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感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认知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生成许多问题,教师如果善于把握、筛选,披沙沥金,就会在其中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因而,我们可以把自主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前、课外,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大胆质疑,然后,将自己最想和他人交流讨论的问题记录下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黄果树瀑布》一文时,笔者提前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提出要求:读完课文,你最想和同学们交流的问题是(紧扣课文内容,围绕表达方法):(1) ;(2) 。
笔者将全班的问题进行整理后发现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什么特点?(陆阳、马韵涛等10位同学提出)
(2)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于鹏鹏、董子瑜等16位同学提出)
(3)为什么徐霞客和“我们”全都沉醉了?(洪思雅、王子涵等6位同学提出)
(4)作者是怎么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的?(李萌萌、孙亚东等8位同学提出)
筆者引导学生寻找这四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又是怎么表达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将这个话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最后,展示讨论结果,形成学习共识。
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发现了隐藏在文本中的秘密,而这也正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接近学生发展水平的问题,是“真问题”。
二、在探究追问中发现“真问题”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问学课堂上被广泛运用。它是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师生间重要的互动方式。但追问的问题不是随意生成的,如果教师能及时恰当地在学生思维缺席处、思维肤浅处、模糊歧义处、精彩成功处适度追问,就能发现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使语文教学呈现出深度与活力。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下《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发现学生会把“生紫烟”误认为“升紫烟”。于是,在教学时,笔者便设计了如下追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一说“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云烟就慢慢升起来了。
师:你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不过听了你的解释,我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用错了,诗句中用的是“‘生紫烟”,是不是应该是“‘升紫烟”呢?听说古人也会写错字的哦!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句近似玩笑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立刻议论起来:
生:我觉得应该是“升”,因为烟雾是慢慢升起来的。
生:我觉得是“生”,因为“生”给人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感觉像活了一样。
生:我也觉得是“生”,因为云雾是一点一点形成的,而且是在不断地生长,就像慢慢在长大一样。
学生回答至此,基本上已经得出结论了,笔者让学生再次联系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来想一想。
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如果用“升”的话,感觉烟是直线上升的,烟的浓度会变薄,用“生”的话,感觉那烟会盘旋环绕着香炉,更有意境!
在交流对话中捕捉契机,适度追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
三、在分享互学中生成“真问题”
分享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真问题”的过程。而这些“真问题”又将引领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分享互学。在分享互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积极汲取他人有益的观点与智慧,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中从知识、思维等多方面获益。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六下《广玉兰》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广玉兰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中,学生的回答都在教师预设之内。突然,有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第1自然段不仅写出了广玉兰的幽香,也体现了它的生命力旺盛。”他这么一说,不仅同学们愣住了,教师也愣住了,因为在备课时,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只是按照教学参考的分析进行了教材解读。教师便追问学生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文中写了‘高大树木,从‘高大可以看出广玉兰生命力旺盛。而且,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但还是能闻到‘一阵阵幽香,说明花开得很旺很多,这也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他的发言一下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于是,有学生又从第2自然段中的“绿油油”“柔韧而有弹性”等词语中,体会到广玉兰生命力的旺盛。见此情况,教师又机智地追问:“既然整篇文章都写了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那为什么还要说‘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呢?”学生再一次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在全班的分享交流中得出了结论。至此,由学生在分享交流中生成的一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个新生成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发学生一次次的深入思考,一次次与文本对话,不仅品味了语言文字,也感悟到文章的写作特点,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间,教师只有发扬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在教学中发现“真问题”,并用“真问题”来组织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Ysc02\d\邱\江苏教育\小学版\2017\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