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倩倩 张晓敏
摘要:数学史是对数学发展、发生及规律进行探究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数学流派、数学家的故事、文献等。融入数学史故事是拓展数学教学资源的方式之一,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扩充数学知识储备有重要作用。运用数学史故事,启发学生思维,能够有效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本文探究了数学史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数学史 数学规律 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重视数学史料
新课标改革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不论哪个学科,都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数学教学起到先导性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1]
通过讲解数学家是如何发现数学规律、数学知识,是如何运用最朴素的方法验证数学规律,及其付出的艰辛努力,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和挑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解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在很小的时候开始专攻数术,他研究了各个时代的文献、记录、资料,并进行详细的观察,最终计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 1415926和3. 1415927之间。祖冲之仅仅靠着计算,就做出了如此之大的成就。通过对故事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割圆术验证圆周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在对前人产生敬佩之情的同时,致力于数学知识的钻研。[2]
二、运用数学史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史故事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简易方程》中可以引入《孙子算经》中比较经典的题目——鸡兔同笼。书中的内容较为简单,包括很多有趣的算术题。很多小学算数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鸡兔同笼问题,或者用鸡兔同笼问题来辅助理解。书中是这样描述鸡兔同笼问题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列方程可以选择腿多的动物,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很多种,可以使用方程法、假设法、抬腿法、公式法等方式解决,引申到我们数学教学中,可以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6 小时,乙单独完成需10 小时,甲单独干几小时后又由乙接着干完,一共花了 7 小时。那么甲干了几小时?我们可以把甲完成时间看成“兔”头数,乙完成时间看成“鸡”头数,可以计算出总头数,问题简化。古代的算法让人叹为观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探究。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史故事提高解题效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提升思维的开阔性,主动寻找数学解题规律。[3]
三、运用数学史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数学史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十进制法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筹算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秦汉时期的《九章算数》文明世界。我国很多数学公式的创立比国外早一两千年。数学史故事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起源,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例如,在讲解小数知识的时候,我国数学家刘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制小数概念的人。后人借鉴刘徽的计数方法研究小数计数法。而在此300年后,克拉维斯数学家才开始对小数进行研究。[4]
四、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引入数学史故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健全学生人格,带领学生掌握智慧的结晶,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唐致娣.小学数学线上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导学,2020(29).
[2]葛睿婕.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张苏良.例谈“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穿插运用[J].教书育人,2017(31):53.
[4]王代芬.数学史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J].江苏第二師范学院学报,2016(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