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正确把脉“错误”资源

2023-09-06 14:26☉钱
小学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个位错误解题

☉钱 尧

数学是理性的,数学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抽象学科。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出现错误。错误是客观的、无法避免的。但对于错误的态度,教师更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反映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存在偏颇,教师要将这些“错误”看作宝贵的资源,正确、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错误”,让学生知“错”能改。[1]教学中,笔者着力激发学生对“错误”的反思意识,点燃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

一、挖掘错题资源,正确对待解题“错误”

在平时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因粗心、对知识点理解偏差、思维定势等诸多原因,一些“错误”会反复出现。面对这些“错误”,教师应该怎么做?

(一)正确对待“错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面对“错误”,很多教师感到着急。对于学生不认真等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可能会斥责学生;对于学生不理解、不懂的问题而出现错误,一些教师可能会不管不问。事实上,由于学生年龄小,在解题时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应该为此而斥责或惩罚学生,而是要认真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解题“错误”?为什么学生一再犯“错”?如何才能让学生减少解题“错误”?在新的教育观下,学生的错题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错误”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深入探究学生出错的原因,给予学生理解和宽容,针对学生的不同错误,改进教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师只有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反思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解题习惯,学生才能获得二次学习、成长的机会,数学课堂自然充满活力。

(二)选择科学方法,增进学生数学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出现错误会对成绩带来不良的影响,于是,在整理数学知识点、探索不同数学解法时,会仔细推敲,确保无误后再给学生授课。这种严于律己的教法固然不错,但对于学生的一些解题“错误”,教师会感到手足无措,不敢正视学生的错误。事实上,教师在平时,要多留心学生错误的问题,多深入探究出现错误的原因。科学选择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能够从中分析原因,主动改正。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与两位数退位减》时,结合课例讲解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减法题:“51 - 13 =( )”,让学生自己去解,并对解题结果进行交流、探讨。有学生在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时,受到一些学生的嘲笑。原因是,该学生用减数个位上的“3”,去减被减数个位上的“1”,得到“2”。这时,教师如果直接纠正该学生的解法,或许课堂效率会提高,但却有可能阻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面对该学生的解法时,给予鼓励,并让该生将解题思路完整表达出来。于是,学生讲解了自己的思路。在面对被减数上的数字不够减数减时,该生认为,用“1-3”不够减,可以用“3-1”来减,说明被减数个位上缺“2”。为此,向被减数借“2”,被减数变为“49”,这时,再用“49-11”得到“38”。这一完整的解题思路,也是很有创意,且易于理解。教师应该给予赞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乐于创新的精神。

(三)妙用“错误”引探,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错误”要多反思,多引导学生参与错误原因的探究,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数学学习体验,最终完成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我们给出一道题“248÷16”,有学生在面对该题时,所得结果为“155”,显然,该题是解错了。教师并未直接指明这一解法是错误的,而是以“商×除数=被除数”这一验证法则,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学生在验算后发现,155×16 的结果不等于248。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验算时会出错?通过对比分析,在248÷16 时,被除数直接添“0”,会改变被除数的大小,只有在“248”和“0”之间增加小数点,被除数的大小才能不改变。原来,该学生的错误是忘记增加“小数点”,导致计算错误。利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增加小数点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探析数学错因

在学习数学时,出现错误是常有的。如粗心、不认真、没有正确理解题意等等,导致解题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一些教师会责骂学生,而不能正视学生的“错误”,学生会感到数学难学,甚至产生消极的心态。

(一)对概念理解偏差,积极反思教学不足

数学课堂上,概念是基本内容。数学中的概念,多反映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小学生还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易混淆,搞不清其数学内涵,导致出错。举例来讲,对于“百分数”的教学,通过解释和说明“百分数”概念,一些学生却将“百分数”看作两个具体的数量。在解题中,漫画书比科学书多25%,一些学生认为漫画书的数量,比科技书的数量多25 本。25%是个百分数,其本质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将之等同于两个具体的数量。由此,在讲解“百分数”时,可以通过实例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辨析其概念,避免理解偏差。

(二)受原有经验影响,导致思维定势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些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习惯于利用自我的认知经验来思考问题,导致思维定势,反而干扰正常的数学思维。举例来讲,860÷40,观察该题,属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解析该题时,需要学生关注商的变化规律。有学生将之解为860÷40 =21……2。显然,学生在理解该题的余数时出现了错误。请学生思考:“860÷40”这个算式中,被除数、除数都是整十数,这时我们在求解时会怎样?学生想到都去掉一个零再计算。很好,但请同学们思考,运用“商不变性质”,当被除数、除数都缩小10 倍,其商不变。对该题在求余数时,与86÷4 =21……2 相同吗?我们可以通过验算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计算,除数乘以商,再加上余数,是否等于860?显然是不等的。问题错在哪里?原来,余数为“2”是错误的,应该是“20”。

(三)缺乏数学认知力,导致数学解析错误

解数学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一些学生数学认知力薄弱,缺乏数学分析、数学想象能力,对问题的解决缺乏正确思路。举例来讲,某题中,有120cm 的铁丝,想做长方体框架,长、宽、高的比为3∶2∶1,问该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题意条件有总长度120cm,长、宽、高的比为3∶2∶1。该题考查的是对“比的意义和性质”的认识。很多学生在解题时,解法如下:对于长,表示为120×3/(3+2 +1)=60 厘米,同理,得到宽为40 厘米、高为20 厘米。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认为,既然是长、宽、高的比为3∶2∶1,则可以将棱长总和看作“3 +2 +1 =6”份,计算出每一份的长度为20 厘米,则可以得到长、宽、高。学生的思路看来很清晰,但如果将之进行计算棱长总和,得到的结果为(60 +40 +20)×4=480(厘米),看来与题意中的120 厘米是不符的。问题出在哪里?通过剖析和梳理,对于长方体的长、宽、高,各个棱长总和是4 倍的“长+宽+高”,还需要再除以4,才能计算正确。学生对立体图形缺乏空间想象力,导致解析错误。

三、把握学生数学“错误”,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针对学生数学中的错误,对错因进行分析,教师要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错误”,学会容错、用错、诱错,立足数学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数学思辨力。[2]

(一)学会容错,激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学会包容。小学生心智不成熟,面对数学题目,无论是哪种错误,教师都要理性对待,要包容学生的错误。举例来讲,认识“圆柱体”,对于圆柱体,我们先准备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板,让学生思考,能否将之折成圆柱体,有几种折法?接着,鼓励学生以分组方式开展“圆柱体”制作活动。学生在动手中,尝试不同的折法。对折好的圆柱体,我们再延伸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圆柱形容器,如果来装沙子,它们所装沙子的容量是否相等?很多学生认为,这两个不同的圆柱体所装沙子的量是相同的。理由是,这两个圆柱,都是由完全相等的长方形纸板做出的。对于学生的推论,教师并不直接下结论,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事实上,学生在验证结果时,却得到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带着学生的疑问,我们展开话题讨论,抓住了学生数学学习注意力。同样,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对于“底与高相乘”与“底与邻边相乘”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同学思考,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哪种方法是错的?请找出原因。通过探究发现,在“底与邻边相乘”条件下,平行四边形必须是长方形时才能成立;否则,“底与邻边相乘”,不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底与高相乘”。从学生的常见错误中,让数学思维自然发生。

(二)学会用错,引领学生开启数学智慧

对于错误,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提出:“错误人人皆有,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促进学生纠正错误,迈入知识的殿堂。”也就是说,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巧加利用,开启学生的数学心智。在数学解决问题中,对于行程问题的讨论,一些学生会理解为1÷(1/x +1/y)。从A 地到B 地,大客车走完行程需要1/2 小时,小汽车需要1/3 小时。如果两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对开出,问什么时候相遇?对于该题的求解思路,一些学生的解法为:1÷(1/2 +1/3)=6/5。这一结果显然是不当的。为什么两车相对而行,时间比单独走完全程还要多?由此,通过剖析学生的错误解法,找准错因,让学生正确理解行程问题,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尝试诱错,让学生从错误中洞开心智

很多时候,教师担心学生出现错误。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也担心自己出错。面对错误,师生不能浅层地认为“错误是不对的”,而是要将错误看作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解题力的资源。从学生的错误表现中,粗心、不认真、空间想象力不够等原因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从“错误”中学会改正。

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1/3 +3/8)×24,可以对题目进行变形。对于算式(8/7 +3/5)×7×5,有学生会这样解题,将8/7×7 +3/5×5,显然,这一解法是错误的,错在因数与括号内的数,分别相乘。重新剖析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认识“7×5”,可以看作是一个“数”,再进行乘法分配律计算。同样,对于“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探讨时,当个位是“0、2、4、6、8”的数时,能被2 整除;当个位是“0、5”的数时,能被5 整除;对于个位是哪些数时,能被3 整除?很多学生张口就来“3、6、9”的数,能被3 整除。我们列出“23”“16”“29”等数,请学生验证自己的推测。显然,这几个的个位符合“3、6、9”要求,但却不能被3 整除。再观察能够被3 整除的数,例如“30、42、36、45”等,通过讨论发现,各个数位上的和能够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出错是正常的。面对错误,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对待。教师要立足学情,反思学生的错误,找准错因,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从“错误”中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反思学生错误的原因,将错误看作资源,改进教法,促进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个位错误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在错误中成长
用“同样多”解题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学习100以内的数三要点
解题勿忘我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