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焕娥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观,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以生本教育为核心,对教学计划进行最优设计,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更加完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课程改革
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1.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尤其是在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时候,会让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更加强大。数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难以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而将数学思考法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种崭新的数学经验,让他们更好地学习,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维,用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去解答数学难题,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同样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1.2通过渗透数学思想,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定理。这样,即使遇到复杂的数学概念,也可以通过深入的探究和实践,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和掌握,提高学习的成效。实践证明,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也符合数学教育课程的发展需求。通过将数学思想变得更容易理解,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容易处理,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1]
2 小學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策略
2.1建模思想在数学解题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它能够帮助教师快速构建出解决方案,激发出更多的数学思维。比如,在研究古典“植树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实物图像转换成符号,并从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比如,树木用“坐标点”来表达,公路用“线段”来表达,公路用两条线的两端点来表达;然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对绿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也就是在路的两侧也要绿化,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隐蔽条件。在数学建模思想的基础上,对所有与之相似的植树问题进行整合,利用线段等间距划分的方法来进行求解,通过这种举一反三的训练,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们的解题积极性,还可以加深他们对建模思想的理解,对数学方法进行掌握。
2.2转化思想的渗透与实践数学转化思想的核心是:利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串联,将数学思想融合起来,寻找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困难为容易。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把“变分母”的概念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首先,做好导入,引入“分母不同的加减”知识,为进入新课时作铺垫,并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将同分母和小数点这两种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种简单易行的转换思维。通过应用转换思维来解决问题,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交流和反省,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培养出独立学习的能力。[2]
2.3函数思想的渗透和练习是以数学抽象、推理和建模为基础而形成的,它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重点。函数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量的改变会导致另一个量的改变,或者在特定范围内已知某个量,根据数学规律,可以得到与之对应的另外一个量。利用函数的概念,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而引发了问题的思考。尽管在小学阶段还未完全掌握函数的概念,但是当教师面临实际的问题时,就可以发现它的重要性。例如,当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基本的口算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函数的思想,从而使学生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数的变化会对另一个数的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将两个数字进行除法运算,可以发现,即使除数保持不变,商的增长率和除数的增长率仍然保持一致,这正是函数的基本概念。
3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应该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个时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们应该深入挖掘新一轮新课改的理念,以教材为依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有机融合,通过引导、激励、引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使数学思想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3]
参考文献:
[1]胡善玉.基于数学建模思想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3):63-64.
[2]石鹏翔.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发散[J].学周刊,2020(26):141-142.
[3]全安洪.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