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美玲
一、找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主要反映了正确解题下的速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考虑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所掌握數学知识的抽象程度。因为所掌握的知识越本质、抽象程度越高,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检索的速度也就越快。另外,运算速度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差异,而且还有运算习惯以及思维概括能力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速算的要领。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让学生善于思维,教师就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三、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思维全面发展。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因此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当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维。部分初中生受定式思维的影响,容易缺乏探索精神。因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克服学生定式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有的老师讲了一种类型的题目以后,喜欢用大量同类型的题目给学生练习,这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式思维。具体表现在只知套用,不会灵活变通,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六、从开拓学生视野去抓起,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就是不拘一格地去分析、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出发,从数学教学的概念、语言、问题以及问题的条件、方法、情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和发散,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讨,从而开拓解题思路,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材料,精心指导学生,通过实物感知、观察,并用听、闻、尝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亲身感受,从而得到理性上的启发和联想,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