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芹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主要采用三段教学模式,即按照读前、读中、读后(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三个阶段开展英语阅读教学。下面我就阅读课的三个环节(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5 Section B 2b Beauty in Common Things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
一、如何在Pre-reading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在读前阶段需激活学生已掌握的相关背景知识、导入文本话题。对此,教师可综合考虑文本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水平等因素,借助圆圈图(Circle Map)或气泡图(Bubble Map)完成此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这一单元的教材上(P38)给我们提供了三幅图片,首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结合title就“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talk about”“How many Chinese traditional arts do you know”进行讨论并大胆猜测。学生的讨论、猜测既发散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为后面的阅读做了铺垫。
二、如何在While-reading中运用思维导图
读中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们掌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以及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直接信息和如何推测间接信息。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这一环节将大大提升学生们对文本把握的能力,同时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此阶段可选择使用流程图(Flow Map)展现文本内容的时间、进程等逻辑递进关系,使用桥状图(Bridge Map)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知识的逻辑类推,使用双重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直观呈现文本中蕴含的比较、对照的逻辑关系,使用多重流程图(Multi-flow Map)呈现文本内容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如何在post-reading中运用思维导图
一般读后环节我们都会安排学生复述或背誦文章,不管是复述还是背诵,如果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并且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这一环节,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人类对于画面的记忆要远强于对声音的记忆。背诵前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们根据思维导图关键词的提示,在脑海里形成一定的画面,这样一来背诵就变成了把自己脑海里的图片描述出来。背诵的效率自然会大幅度提升,学生们背得快了,感觉容易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