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前置性研习的理性思辨

2023-09-03 20:46李晓玲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习前置儿童

李晓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儿童语文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系统而漫长的体验过程。伴随儿童成长的语文学习不仅有知识的生长,还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生长。所有这些的获得,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索取,这源自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将自我的个性化思考融入其中,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或者习得思辨之精神。

新课标“课程目标”中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语文教学中需要引领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那理性思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好前期准备至关重要。

一、前置性研习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当前置性研习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一种自觉行为,那它就不仅仅是浅层次的阅读停留和对表象的了解,而应该是师生共同带着理性思考去实践,从而形成对新知识的价值取向和思辨精神。这样既能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又能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在审题、阅读、独立思考、动手实践、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也会水到渠成地形成。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蜕变。

(一)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前置性预热——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学习动机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1.巧妙谈话。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育的艺术很多时候是语言的艺术。在执教公开课前,无论是大家名师,或是杏坛新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课前谈话作为课堂预热。许多看似随意却是精心设计的课前谈话,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课前教师提出以下疑问: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这样的评价会给“我”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样的疑问紧紧地扣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并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也为课堂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向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巧设悬念。悬念,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前置性研习。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于新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应在新课开展之前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3.巧用媒体。智慧课堂越来越多地融入语文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教学《少年中国说》一文时,教师播放《少年中国说》的朗诵视频,播放背景音乐《英雄》,激发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等“多频道”运作。学生在内心受到震撼的同时,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基调。

(二)学生与语文知识的前置性预热——打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1.知识的前置性—— 合情推理。教材编者在编排时强调学习的关联性和长程性,每一单元都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是否能找到知识的联系点很重要。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的现状,以及圆明园被毁时的历史背景,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相关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对圆明园被毁之前的辉煌发出由衷的赞叹,再与圆明园被毁之后的惨不忍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他们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痛恨,激发其爱国情感。

2.生活的前置性—— 观察体悟。很多语文知识都是生活原型的再现和语文化的结果。比如,《四季之美》一课,四季的美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只不过以前是无意记忆。如何将无意记忆转化为有意准备,这就要求教师提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课前,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体悟,学生已经储备了对大自然美的真实体悟,教师再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四季的美。这一准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而且让学生到具体环境中去学习语文,这样的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

3.阅读的前置性—— 悟中生智。读,是学習的重要法宝。书是读出来的,但读法不同,收效不同。真正的阅读,必须通过“读”达到“悟”,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努力追寻的“悟读”—— 唯有用心读才能有所感悟。每次上课之前,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中思考,读中体悟。慢慢地,在前置性阅读时,笔者还会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问,认真读几遍课文,尝试去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再带进课堂。由此,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所感悟,提升智慧。

4.思维的前置性—— 以疑启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在语文的前置性研习中,最重要的便是从学会提问开始。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在前置性研习中提出问题,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丰富的想象,为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做好准备。

二、前置性研习的实践滋养

(一)速写,让儿童多些创新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先提高其创新意识。对于语文知识来说,学生必须提前思考、研究,才能高于文本,才能有所创新。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他们的潜能才能无限地被激发。

每节新课教学之前,笔者都会布置一项创新作业:速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未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前,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是学生基于自身视界的一种真实水平。比如,在学习《父爱之舟》一课前,有学生写道:我的爸爸,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我们没有很大的房子,也没有很多的钱,但是我们一家三口很快乐,很幸福。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悦读,让儿童多些思辨精神。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这种定式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学生思辨的欲望和能力。学生若“疑能自决,是非能辨”,则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标志着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出了培养学生思辨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教材中不乏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情感浓郁的课文,学生仅仅能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还远远不够,学会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成为体悟后的进一步要求。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要做进一步引导,引领学生对课文语言、情感等进行品评,并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这样一来,学生会读,想读,听学生的朗读也是一种享受与陶冶。课堂上一片“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的热闹景象,学生的思维也在品、悟、评、赏、读中走了几个来回,思辨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对于学生此前从未接触的新知识,不给学习、思考的空间和实践,何谈思辨?所以,前置性研习给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自我观点以及和同学辩论的机会。学生经过前置性研习,敢于质疑,善于思辨,这样才会勇于创新。

(三)语文前置性研习实践三—— 体验,提高儿童自主学习能力

前置性研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张扬,是打开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利器。

以五年级《松鼠》一课为例,在教学这节课前两周,笔者在班级做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读过与松鼠有关的故事,也有人在动物园看到过松鼠。于是,笔者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请有条件的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进行实地观察,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关书籍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松鼠的相關知识。有了这样的体验性前置学习,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显得更加投入,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都能各抒己见。

思维的碰撞,精彩的对话,酣畅淋漓的争辩……生命的主体在此刻被唤醒,对于语文知识的孜孜追求在这里被激发。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争辩的辩论会,学生也在争辩中顿悟……

前置性研习,看见儿童,尊重个性差异;唤醒儿童,激发探索欲望;发展儿童,引领个性发展;成就儿童,培养语言思辨精神。前置性研习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是能够培养他们的乐学精神的,是能够触动他们主动思考的,是能够促进他们语文成长的。前置性研习正静悄悄地变革着我们的语文学习课堂。 ※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研习前置儿童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