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学科育人价值,本文以《牛和鹅》为例,从文本解读方面进行具体阐释呢?
一、指向行为的育人价值
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的成长故事”。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安排与“童年”有关的主题。与第一次(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的课文侧重于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牛和鹅》中的“我”因为相信人们对牛和鹅眼睛的说法,所以亲近甚至欺负牛,惧怕、远离鹅。一次放学路上遇到了鹅,一只老公鹅对“我”展开了袭击。在凶悍嚣张的老公鹅面前,“我”极度恐慌,狼狈不堪。金奎叔帮助“我”赶走了鹅,并告诉“我”应该怎样对待鹅。金奎叔的话让“我”不再害怕鹅,鹅也不敢咬“我”了。“我”也改变了对牛的态度,不再无缘无故欺负牛了。从对牛和鹅态度的改变中,“我”成长起来。
《牛和鵝》故事浅显生动,虽并未直接阐释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但从“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中,读者明白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我觉得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平白地去欺负它干吗”是“我”的反思,也告诉读者不能欺软怕硬。再深入思考,“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同一句话,为什么让我惧怕鹅,而金奎叔却不怕呢?因为金奎叔不盲目相信大家的话,他有自己的想法。这也是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指向实践的语用价值
学科育人,是语文能力的培育。陈先云认为:“语文学科虽然包蕴思想道德意涵,但其最为关键的任务还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学习批注是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阅读技能。除了《牛和鹅》,编排在本单元的课文还有《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牛和鹅》中关于批注的课后习题是“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后两篇课文相关的习题分别是“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由此可见,三篇课文的教学是有层次、有梯度的。作为首篇课文,《牛和鹅》呈现了学习伙伴的五个批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鹅之前多神气,现在多狼狈啊。”“‘挂着泪笑,事情的变化对‘我来说太突然了。”“看来鹅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鹅就不敢欺负人了。”学生从中直观地认识了批注,学习给文章作批注的四个角度:对课文内容的疑问;对写法的点评;对内容的体会;阅读课文获得的启示。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本单元的另一个语文要素。《牛和鹅》一文细致刻画了“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的动作、语言、神态,如“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的动作,“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的语言,“吓得脚也软了”“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等等,学生很容易体会出“我”当时极度恐慌的心情。
三、指向思维的写作价值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与文本相互碰撞、内化、融合,从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牛和鹅》一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对比手法。
文题中有对比。貌似毫无关联的牛和鹅放在一起,体型一大一小,形成对比,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及思考。
牛眼看人和鹅眼看人有对比。那么大的牛怕人,那么小的鹅反而不怕人,难怪引起学习伙伴的疑问:“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对牛和鹅的态度有对比。“我们”对牛“一点儿不害怕”,敢“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扳牛角”“骑到牛背上”,连胆子最小的“我”都敢“捶捶牛背”。“我们”看到鹅,就是“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欺负那么大的牛,却害怕那么小的鹅,真是鲜明的对比。
“我”和鹅有对比。“我”见到鹅极度恐惧,慌张失措;鹅见到我,“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在嚣张的鹅面前,狼狈不堪的“我”令人忍俊不禁。
“我”和金奎叔有对比。金奎叔“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与害怕鹅的“我”又是鲜明的对比。
联系上下文,我们还可以发现,牛和鹅对人的态度有对比,“我”对牛先后的态度有对比,“我”对鹅先后的态度有对比,鹅对“我”先后的态度有对比……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阅读,在课文中寻找对比,促动学生理解、内化、重组文本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淮北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