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芹
大单元教学是指以大主题、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建立宏观的大语文教学观,有利于能力系统化和思维结构化。
《咕咚》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充满童趣又富含智慧的民间故事。故事讲一只兔子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一起跑,只有野牛提出疑问,最后大家一起去看才弄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下面以《咕咚》为例,谈一谈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单篇教材核心价值的探寻。
一、统观单元教材,定位单元目标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师一体化地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单篇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持续性上往往达不到要求。再者,一个新的能力的掌握需要经过学习—练习—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在多篇课文的阅读中反复训练才能获得。大单元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共同指向,起着引领作用。准确定位大单元目标,利于单篇教学有的放矢。
一、二年级的教材虽然没有单元导语,但是也是按照一定的主题编排的。《咕咚》一课所在单元围绕“问号”主题,还编排了《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
通读三篇教材,可以发现以下共同点:(1)课文内容主体都是以对话形式呈现。(2)课文内容在故事中包含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生活常识。比如《棉花姑娘》体现了不同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知识。《咕咚》体现了“瓜熟蒂落”这一生活常识。《小壁虎借尾巴》体现了不同小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3)图文结合的形式。(4)《咕咚》《小壁虎借尾巴》课后习题都有“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读音”这一训练要求。
根据这些共同点,可以把单元的目标定位为:(1)读好课文的对话。(2)借助图画阅读、理解课文。(3)选择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灵活自主识字。
二、立足单元目标,理清单篇价值
确立了合理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只是找到了教学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选择相应的、具体的学习内容,找到合适的文本载体,即利于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大单元中的每一篇文本不是简单地整合到一起,而是各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这些独特的核心价值融合到一起便形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1.从单元主题角度分析单篇核心价值
《咕咚》这一单元主题为“问号”。那么,从单元主题看,《咕咚》中能够产生的“问号”包含两方面:一是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二是木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解决这两个“问号”,第一个依靠的是借助相关信息推断的能力,第二个依靠的是对“瓜熟蒂落”这一生活常识的了解。所以,“问号”的解决过程也是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过程。
2.从语文要素角度分析单篇个性价值
中高年级教材的单元导语除了“人文主题”,还有“语文要素”。如果从语文要素的角度分析这篇课文的编排。首先,它没有全文注音。这是基于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其次,具有连环画式的插图。这是在学生已经具有借助图画理解内容的能力之上,为学生提供的能力巩固的路径。再看课后问题的设置,第一个“在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的读音”,这和识字方法相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这里提供了运用的真实情境。第二个“朗读课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野牛是怎么做的”,这个其实是思维训练的深化。学生在经历《四个太阳》《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等篇目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找寻信息并简单推断的能力,逻辑思维有了一定发展。从课后习题的设置可见,这篇文本的个性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基于单元大目标,理清单篇文本的核心价值和个性价值,有利于充分使用文本,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着眼知识纽带,分析搭建支架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为学习设计教学”“把教学看成精心安排的一组被设计来支持内部学习的外部事件”。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来实现,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则是教学方法的体现。目标是方向,内容是载体,方法则是实现目标的路径。教学时,教师要围绕素养获得,聚焦发展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搭建合适的方法支架从而实現学生的“内部学习”。
1.分析学习困点
“语文教学要抓住关键,即教对重点和难点,教到学生最需要教的地方,教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最有用的地方”。而这些“最需要教的地方”“最有用的地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所在。
理清了单篇的核心价值和个性价值,那么,这些价值实现过程中哪些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呢?“在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的读音”,这一个性价值实现相对容易,因为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这一核心价值问题,学生很容易流于表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道理,归根结底是信息推断能力较弱。而“熟的木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是多数学生的知识盲点。那么,这后两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发现篇目联结点
大单元中的每个单篇承载着实现单元目标不同方面的任务,找准这些单篇之间的连接点,可以让文本的梳理和整合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
《咕咚》是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要解决“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的问题,就要借助信息进行梳理推断。而这一技能在前面《一分钟》《小猴子下山》课文中已经初步训练过,在《咕咚》一课中需要对此项学习方法进行恰当的复习回顾,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借助信息梳理推断”就是《咕咚》与《一分钟》《小猴子下山》这两篇之间的联结点。而“借助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在本单元的第三篇《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后习题中再次呈现,这也是《咕咚》与《小壁虎借尾巴》两篇的联结点。找到了联结点,就可以为后面的课文教学进行有计划的能力铺垫和方法训练。
2.抓住文本对比点
2022年版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一学段提出:大胆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咕咚》一课教学目标中“朗读课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是思维含量比较高的一个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如果只是把这个任务当作一个普通的问题,那么学生可能会找出文中的一些句子读一读就当是解答了。如果把学生找到的句子放在一起,引导他们去比较,去发现相似句子背后包含的是认识的类似,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动物们跟着兔子跑是一种盲从。而这一过程需要先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整合、比较、推断,其中需要梳理、整合、比较、推断等一系列思维的参与。对完成这种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对比点,让他们在对比的过程中实现深度的学习和有质量的学习。
【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重点资助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JY14- ZA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