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刚 李丽
一、着眼要素,积累导入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心里很高兴。希望通过这节课,我们互相了解,成为好朋友。
师:上课之前,老师这里有四个词。请看大屏幕,谁来读?(出示词语)
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师:你的声音很响亮。注意“浮光掠影”的“掠”的读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行,你来读。
(生读)
师:这次读对了,读得特别清楚。认识了第一行,再来看第二行。谁来?看誰的眼神最亮。我来观察一下,请你读。
(生读)
师:很整齐,你把这个词再读一遍,洞——(纠正学生“若”的
读音)
(生读)
师:再来一遍,这就对了。老师已经把这几个词的意思放在下面。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好,已经有两位同学发现了,说出你的观察。
生:都和眼睛有关系。
师:你很会观察。
生:都是让我们仔细观察。
师:都是让我们仔细观察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上面两个表示观察不细致,下面两个才是观察细致。
师:特别会观察,给他掌声。这四个词都和什么有关系?
生:都和观察有关系。
(师板书:观察)
师:上面两个是观察得——
生:不细致。
师:下面两个是观察得——
生:仔细、用心、细致。
师:在学习当中,老师经常要求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往往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赏到美好的画面。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句话,一起读。
(师出示: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郭风一起去他的外祖父家。在途中,让我们和他一起开启观察之旅、发现之旅,让我们去发现更多的美好事物。把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搭船的鸟,读课题。
(生读)
二、链接生活,理解词义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64页,朗读课文。读课文前,老师有几个读书任务。(出示读书任务)记住读书任务,开始读吧!
(生读,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吗?老师发现大家特别用心,很多同学能够在书上面圈一圈,画一画,这是读书的好习惯。要想读好这篇课文,需要认识几个词,(出示词语)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见过静悄悄的场景?
生:猫走路的时候。
师:猫为了抓老鼠,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要轻轻的。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这个猫啊,真是很小心。
师:还有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个场景?
生:我们上自习课的时候,班级里面特别安静。
师:把这种感觉带到句子里读一读。
三、层层递进,突破重点
师:词都认识了,会读了。下面请五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读第1自然段)
师:他刚才读得不错。老师在课前读到了这篇课文的老版本,里面这句话是这样的。(出示)观察一下,和课文里面的区别在哪里。
生:句子中多了一个顿号,书上没有了。
师:为什么没有了?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
生:雨打在船上发出的声音是一阵一阵,连续着的,不能把它分开来。
师:体会真切。生活中,你一定是个细心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雨声。
师:第2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第3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这段话最显著的特点是
什么?
生: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问号。
师:大家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都会观察。这几句话都是问句,通过朗读清楚了作者心里面的疑惑。下面两个自然段接着读。
(两个学生流利读完)
师:课文都会读了,也认识词语了,那现在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去外祖父家的途中,他看到了哪些事物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他看到一只彩色的小鸟。
生:它还捕了一条鱼。
师:一定要用心看,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小鸟冲进了水里。
生:他看见了翠鸟。
生:他还看见了雨、船、船夫、蓑衣。
师:这就是观察。去外祖父家的途中,作者见到这么多事物,他细致观察了哪些呢?
生:鸟的外形、捕鱼的场景和下雨的情景。
师:会思考。下面我们就依据这些事物在文中出现的顺序,也来观察一下。(出示第1自然段)观察到什么?
生:声音。
师:我们平时提到声音往往会说——
生:听声音。
(师板书:听)
师:他除了听到声音,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船篷、雨。
师:所以,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板书:看)还要用耳朵去——
生:听。
师:那我们就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接下来船夫来了。船夫在干什么?
生:摇着橹。
师:怎么摇的?
生:用力地摇。
师:这写的是船夫的什么?
生:动作。
师:船夫披着蓑衣。这写的是船夫的什么?
生:衣着。
师:观察得仔细吗?
生:仔细。
师:披着蓑衣在船后面用力地摇着橹,这才叫细致观察。一起读课文,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
师:接下来小鸟出现了。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鸟?
生:多么美丽的小鸟。
师:小鸟是什么样的?
生:彩色的、美丽的小鸟。
师:还观察到什么?
生: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师:比刚才那句话完整,观察得更加细致。谁来读出这只美丽的小鸟?
(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眼前好像看到了这只鸟。随后,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生:翠鸟冲进了水里捕鱼。
师:给他掌声!这是写翠鳥捕鱼的场景。(指名读:“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细致吗?生动吗?
生:细致、生动。
师:我们读一读。这才是细致观察。
(生读)
师:看到这里,作者的心里出现很多疑问,谁来读一读?
(师出示: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生读)
师:正当作者这样想着,一个有意思的画面出现了,读。
(生读)
师:作者观察到了、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这么多事物,什么给他印象最深刻?
生:翠鸟。
四、聚焦结构,提炼写法
师:我们来看看这只搭船的鸟。
(师出示翠鸟图片,生发出“啊”的声音。)
师:我刚刚听到大家“啊”的一声,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这只鸟好看。
师:是什么样的鸟?把你观察到的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它胸口的羽毛是橙色的,翅膀是蓝色的,带着一些白色,还带着一只长嘴。
师:应该说长着一只长嘴。
生:它的羽毛是橘色的,翅膀是蓝色的,还有一个长长的嘴。
师:用了两个“长”,可以换一个词语吗?
生:还有一张很长的嘴。
师:这就精练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会让句子精练些。
师:大家是这样观察的。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谁来给我们读一下?
(生读)
生:用眼睛仔细地观察,观察它的颜色。
师:老师将这段话的部分词语去掉了。读读课文,试着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生:彩色、美丽、翠绿、蓝色、
红色。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彩
色的?
(生读课文)
师:从哪里能够感受到鸟的
美丽?
生:它有不同的色彩。
师:是的,不同的鲜艳色彩。(板书:色彩)在《秋天的雨》一课里学过类似的写法,这叫什么写法?
生:总分。
师:作者按照总分结构,先总写彩色,后分别具体写了翠绿、蓝色、红色。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段落结构。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呢?
生:羽毛、翅膀、长嘴。
师:这是什么顺序?
生:鸟的部位。
师:你很会思考,是部位。(板书:部位)现在谁总结一下,作者观察描写鸟的方法是什么?
生:总写鸟的美丽色彩,具体写不同部位的颜色。
师:你真会概括,这就是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只鸟。谁来读?
(生读)
五、迁移写法,创生习作
师:真好,这样观察就细致了。同学们,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描写,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美丽可爱的小鸟。今天就用这个方法去观察、描写身边的动物。(出示大公鸡图片)
师:认识吗?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公鸡。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黄羽毛,短嘴,黑尾巴。
师:你观察的是它的部位。颜色应该怎么描述?
生:它是金黄色的,是一只
公鸡。
师:还不够具体。
生:这是一只大公鸡,身上五彩缤纷的,真漂亮。
生:翅膀带着一些橙色。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回忆你见过的大公鸡,写一写。
(生练笔)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的练笔?
生:我看见一只五彩缤纷的公鸡,多么美丽呀!它的羽毛是橙红色的,翅膀带着一些橙色,还有黑黑的尾巴。
师:课文里说小鸟有长长的红嘴,他刚才写出了黑黑的尾巴。这就和课文不一样了,写出了我们自己的观察。
生:奶奶家有一只大公鸡,真是漂亮极了。鸡冠像鲜红的花朵。脖子上金色的羽毛,像妈妈的围巾一样。翅膀上覆盖着前黑后黄的羽毛,好像一件特别的战袍。尾巴上的羽毛五颜六色,像漂亮的流苏。它整天在院子里,昂首挺胸地踱步,非常高傲。
师:你抓住奶奶家大公鸡的外形,按照课文中的观察、写作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高傲的大公鸡。用上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篇优秀的练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外祖父家,通过观察途中的各种事物,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观察这只搭船的鸟。课后继续完善小练笔。下课!
【评析】
王启刚老师执教的《搭船的鸟》,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设计了五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整节课将学生置于具体的语言学习情境中,体现了“全习作教学”的理念,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聚焦要素,整体推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因此,细致观察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整节课,王老师围绕细致观察下足了功夫。为了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导入部分设计了两组和观察有关的成语,使学生在品悟辨析中,既深化了对细致观察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语。疏通文本之后,他立刻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找出作者观察到的事物,随后,让学生比较哪些是细致观察。纵观本节课,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一般观察到细致观察,由视野中的所有事物到具体描写的事物,由浅入深,逐步向语文要素的核心漫溯。
二、搭建情境,重在实践
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本节课,王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首先,对于“静悄悄”词义的理解,王老师没有就词解词,而是启发学生回忆熟悉的经验,将词语放入生活情境中,在经验中提炼词义,在实践中理解词义。其次,在练笔训练时,王老师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大公鸡,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学生将奶奶家的大公鸡写得形神兼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习情境才是最贴近学生的情境,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提炼方法,读写迁移
“全习作教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从阅读中学写作。作为一篇优秀的范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多个维度的学习知识。其中“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作为写作要素,对学生提出了写作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取语文知识并用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才能对课文进行内部探查,并由此获得关于写作的启悟。王老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抓住文本的总分结构、色彩、部位等写作特色,对写作方法进行总结,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语言方法和思维结构,降低了写作知识迁移的难度。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和阅读中学会了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韩桥中心小学/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