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2023-08-28 09:17王勇刘佳佳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协同治理乡村

王勇 刘佳佳

摘 要:文章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解析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一致性,在引证我国部分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案例的基础上,直面共同富裕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中更精细化和个性化的问题,从治理主体、治理资金、治理技术等方面提出探索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图书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建构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高校图书馆;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3)04-0022-07

University Libraries Promote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WANG Yong, LIU Jia-ji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On the basis of citing the cases of some university librar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China, this paper faces the more refined and personalized problem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puts forward an innovative path to explor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joint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ance subjects, governance funds and governance technologies.

Keywords:common prosperity;university library;countryside;cultural revitalization;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消除绝对贫困向逐步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转变,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国今后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在传统的认知中,将共同富裕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而严重忽略了精神生活富裕问题。“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与城市相比,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条件、社会发展环境等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是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重、难点。近年来,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大满足了群众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的局限性还未能使乡村群众从精神生活贫困走向精神生活富裕。因此,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凸显乡村文化振兴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任务,应发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集中政府、市场、社会和乡村群众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和力量予以推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责无旁贷。其服务性、公益性以及平等性的价值追求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知识普及、乡风建设以及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高校图书馆凭借其馆藏资源优势、专业的信息素养能力和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 研究框架:一个协同治理的分析视角

乡村文化振兴实际上是重构乡村社会的精神基础和重塑乡村社会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并非万能模式。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协同治理模式已成共识。协同治理作为现代治理技术,是国家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政府与市场、高校图书馆、乡村群众等多元主体之间的联动,通过协商合作共同提供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乡村文化善治的目标。

2.1 协同治理的理论要义

协同治理理论是协同论和治理理论互嵌而产生的。从二者的耦合性出发,协同治理是指在一个开放的整体系统中,以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子系统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增值效应[3。协同治理强调突破传统政府单中心治理的科层制藩篱,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商、密切合作的治理网络,实现不同主体在治理网格中的合理责任分担和最佳功能组合。具体来说,第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性。随着社会治理日趋复杂,我国政府开始探索从一元化的问题导向型治理逐步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新范式。除政府这个治理主体外,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组织都能参与社会治理。第二,治理方式的权变性。各治理主体遵循权变原则,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治理方式,通过多元互动与协作,以资源整合、互补等方式共同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促进治理资源的协同增效,从而实现治理目标。

2.2 协同治理与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契合性分析

近年来,协同治理因其普适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和治理思路。高校图书馆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利抓手,在丰富乡村群众精神生活过程中遇到的治理困境成为协同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协同治理与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导向的公共性

乡村文化振兴内含着乡村本土特色文化的内生性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外源性发展[4,以涵养乡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生活需求为旨归,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提供丰富的乡村文化产品、提升乡村群众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乡村群众和青少年的良好阅读习惯、培育文明乡风等方式推动乡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政府需要吸納能够承担上述教育需求的功能性参与主体。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自身信息及馆藏资源等天然优势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相较于社会上大部分文化传媒企业,具有专业性更高、公益性更强的普惠特征。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形塑乡村公共空间,依托其独特的传播作用,使乡村群众产生集体文化认同感。乡村文化振兴场域载体是指以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为载体,具有文化内涵、提供公共服务的复合性功能的公共空间[5。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政府共同参与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规划,通过主动性的人造取景,以农业生产、地方特色民俗文化、道德秩序等为题材创设乡村群众相伴相守的乡村生活图景,让静态的乡土文化风貌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实现乡村群众与乡村文化互动的同时,实现地方政府持续改善乡村文化公共产品供给的目标。

2.2.2 乡村文化振兴治理主体的多样性

随着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责任不再囿于各级地方政府,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当前,各级政府、企业、高校图书馆及民间社会组织等全面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但多元主体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决定着它们参与方式及实践途径的不同。政府设定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目标和制定相关政策,通过纵向垂直管理机制以及行政发包方式完成政策目标;企业主要通过投资、产业技术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发挥自身信息及馆藏资源优势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依托文献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禀赋条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因其公益性的组织特征,可以通过组织、参加各界志愿活动的方式支持乡村文化振兴。这些拥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治理主体的资源存在差异,但是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存在交叉和合作的关系,具有跨界联动的明显特征,通过跨界协商合作的治理模式为乡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6,不断促进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3 高校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治理框架

协同治理关注的焦点不仅是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更强调系统主体的互动与合作[7,因而将协同治理引入高校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不仅符合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工作的客观需要,其蕴含的合作理念也为解决乡村文化振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运用协同治理指导高校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是高度契合的。通过一体化制度设计来整合资源,建立联动服务机制,构建政府、高校图书馆、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框架(如图1)。

具体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元的治理主体,而协同治理构建的是开放的系统,更多关注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能够使政府、市场、高校图书馆和乡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和达成动态的均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作为主导者,通过对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定实施措施来推动乡村公共文化项目。乡村公共文化项目多是以自上而下的模式开展,且项目标准较为固定、统一,极易出现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文化生活多样性受到抑制。因而,需要通过适度培育和充分利用市场、高校图书馆联盟和乡村群众来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适度约束,改变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垄断的局面,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能动性,从而实现治理主体、治理资源和治理技术的协同。其中,高校图书馆利用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档案馆、科技馆等组织进行合作,关联与整合关于乡村生态环境、乡土人文、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公共开放数据,从而形成乡村振兴数字资源知识库。同时,联合区域内各类图书馆,以合作协议、规范标准为基础,通过相互支持、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方式进行联盟,在涉农服务方面实现纵向合作,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校图书馆为配合、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协同共治网络生态体系[8,共同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和治理效能。

3 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探索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固然重要,但社会各界的帮扶也不可或缺。十九大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深入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此过程中不少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精准服务乡村群众文化需求[9。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上为地方政府探索出一条可操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之路。

3.1 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案例分析

3.1.1 三明学院图书馆:“政—图”联建共建阳岩社区阅读点

三明学院图书馆不断完善服务社会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020年,三明学院图书馆主动对接岩前镇政府,共商共建阳岩社区阅读点,将阅读点设立在有“南方周口店”之称的万寿岩。该项目由岩前镇政府提供运行经费,三明学院图书馆按照文学、种植、养殖、保健、教育等门类向阳岩社区阅读点赠送500余册图书和1台歌德电子借阅机。社区阅读点根据读者需求,定期从学院图书馆更换部分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此外,三明学院图书馆不定期开展乡村群众阅读培训,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讲座、青少年专场阅读活动。

3.1.2 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建立文化信息资源联盟

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联合林甸县图书馆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文化传媒公司组成文化信息资源联盟,以借阅的方式将图书资料提供给县(区)分馆,由它们为乡村群众提供借阅服务,把高校的资源逐步地向农村延伸,实现文献资源利用最大化,满足广大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截至2020年底,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为该县图书馆提供流通图书10,000余册,帮助建立91个基层图书室和数字图书馆,以汽车图书馆的形式在全县范围的农家书屋、城乡结合部、扶贫搬迁安置点、敬老院等处开辟公益阅读网点。此外,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除了定期对分馆及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外,还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读书宣传活动,开设科普讲座,开展陶艺、蛋雕、农民画等文化艺术展,举办农业技能竞赛等,在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

3.1.3 重庆大学图书馆:构建“智志双扶”体系

2013年,重慶大学图书馆开始对云南省绿春县进行教育帮扶。根据《扶智示范基地“书香绿春”建设方案》,2020年,重庆大学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以绿春县图书馆为平台建设扶志扶智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其中纸质书籍涉及科普、青少年读本、自然等种类共7103册,数字文献资源包括数字期刊、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等。该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信息技术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搭建书香绿春信息化帮扶平台,提供相关的网络技术支持,帮助该基地建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数字资源数据库和线上培训中心。针对绿春县各乡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开展网络直播、短视频时代新营销等技术培训,针对有需求的乡村群众开展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等继续教育。此外,还招募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深入示范基地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活动。

3.1.4 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打造乡村阅读学习平台

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与学校周边乡镇社区协同开展了乡村阅读推广活动。2017年6月开始,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针对郫都区的学校、综合文化站、社区以及周边九个村开展了乡村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合学校学生和郫都区文化扶贫志愿者,协同农家书屋、文化站等设立乡村特色图书阅览室、智慧空间以及帮助学校建设“书香校园”等,通过线上学习文化知识、线下操作实践的联动式教育鼓励乡村群众和留守儿童增长才智。第二,与学校部分院系合作,针对乡村群众在生产、管理及经营上的需求、难题进行科研立项研究,将科研成果向资源禀赋条件相似的地区转化,实现双赢。第三,组织教师和学生指导并参加村级的文艺活动,举办文化讲座,开展农民素质教育。

通过对三明学院图书馆、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深入探析,可以看出各个高校图书馆都是根据各个农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式和手段将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有创新意义的特色活动。虽然上述高校图书馆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遵循“三位一体”的理念,即乡村文化、农民群众、农村社会三要素一体化建构。无论是“政—图”联建共建,还是基层阅读推广、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乡村阅读学习平台建设等方式,都是在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各农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的需要,开展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活动,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此外,上述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建成阅读点或者文化阵地,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农村群众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重视文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避免文化代际贫困而导致的精神生活贫乏。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满足了农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还能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程。

3.2 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

3.2.1 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水平

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通过阅读推广、技能培训等方式增强了乡村群众的获得感。第一,提升专业技能。通过深层次、多领域的讲座为乡村群众科普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为乡村青少年开展专项教育活动,提升乡村群众的专业技能和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第二,培养乡村群众的阅读兴趣。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乡村阅读推广和乡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有效缓解乡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促进乡村群众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第三,唤醒乡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各高校图书馆协同村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挖掘乡村本土文化、整理汇编名人典故及家训家风、记录民俗文化等,以百姓宣讲团、文艺汇演、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为载体,阐释和传播乡村文化的特色与精神要义,使传统文化与乡村群众在情感层面实现有序互动,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2 构建多元公共阅读体系

首先,各高校图书馆主动对接乡村文化振兴相关选题与农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以公益阅读网点、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乡村公共空间为载体积极扩展乡村群众需求信息收集的反馈渠道,建立“输入—输出”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机制,培育乡村群众的集体归属感。其次,部分地区已基本建立文化信息资源联盟,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将各级各类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分散的公共阅读与信息资源整合,形成区域电子阅读资源免费共享体系,使公共阅读服务更好地指向乡村群众实际文化需要。最后,建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阅读推广机制。高校图书馆在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与其他帮扶活动联动发力,设计差异化的贫困家庭代际阅读推广项目,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学校、社区实施代际帮扶活动来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3 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3.3.1 主体困境:政府主导、高校图书馆参与、市场运作的联动性不足

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协同建设过程是由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图书馆、企业、社会组织、乡村群众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施加于乡村场域活动的总和。首先,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要是以政府推动、高校图书馆参与、市场协作的工作模式,但未能实现三者协同共治有机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图书馆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各主体治理效能的充分释放。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通过送教下乡、宣讲、技术扶持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但地方政府却未能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制来引导高校图书馆共同探索建设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其次,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范围窄、力量弱,功能发挥限制在送教下乡、捐赠图书以及资料阅读推广等方面,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无法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最后,乡村群众的主体性不足。目前,我国乡村地区都配备了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交流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但大部分乡村群众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造成文化建设项目和设施闲置空转,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缺场”,客观上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

3.3.2 资金困境:财政支持与社会资本撬动的协作性不足

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安排等方面的资金主要依靠各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而且社会资本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参与性有待提升。现代政府管理理论认为,虽然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守护者,但同样具备自利性的特征[10。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将有效的财政资源更多地投向前期建设工程。如三明学院图书馆阳岩社区阅读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前紧后松”问题,即前期重视多、投入大,建成投入使用后跟踪少、投入小。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的复杂系统工程,更需要地方政府对文创企业的政策扶持。

3.3.3 技术困境:数据整合共享机制的兼容性不足

首先,部分区域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了在线平台与移动服务机制。在线平台的建立和移动服务机制的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公共阅读服务的需求,但是目前地方政府与各高校图书馆协同打造的在线服务平台所包含的数据资源少,参与协同共建的单位较少且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无法形成该区域数字图书资源信息传输网络。其次,虽然区域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在线检索服务平台,但主要是提供该馆馆藏目录、电子数据库、电子期刊等内容的检索[11,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和帮助功能等模块缺失,导致乡村群众日常只能进行图书资料的检索,无法享受一站式的信息获取服务,从而降低参与体验感。最后,各高校图书馆向乡村群众推出的众多不同的App客户端以便于他们用于获取不同的线上知识资源,由于乡村群众个体受教育水平差异,下载App获取相关资源在部分群众眼里就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导致他们直接放弃获取,降低了参与度。

4 构建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协同共治新模式的路径

高校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同,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推进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构筑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共治新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化解当前高校图书馆参与鄉村文化振兴的困境,还有助于整合多元力量形成各主体联动赋能、良性互动的善治格局。

4.1 加强主体联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机制保障

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聚合多方建设主体协同推进,政府、高校图书馆、市场、乡村群众的参与互动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实践机制。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发挥“元治理”作用。具体来说,政府需因地制宜地设定政策目标,提供财政支持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各级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等措施,统筹整个地区各级各类图书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网络,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和提供政策依据。其次,高校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作为中坚力量,政府应该赋予高校图书馆更多的自主权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让其根据乡村的不同发展样态制定精细化、特色化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清单,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再次,发挥市场在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中的补充作用。市场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金、技术研发、平台搭建、专业人才、资源整合等优势[12,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对政府失位的地方进行补位。最后,乡村群众是确保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的关键。乡村群众应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公共文化阅读需求等方面的主体作用13,形成阅读资源自上而下供给与群众阅读需求自下而上反馈相结合的双向阅读推广模式。借助乡村社会内生性的草根组织,举办阅读经验交流会,让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乡村能人、土专家、文化户等分享其通过阅读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方法促进农作物增长、增收的成功经验,激发其他群众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者和治理成效的享有者。

4.2 拓宽融资渠道,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资金保障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表明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资金要素的支持。“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通过利用外部的社会资本加以克服。”[14因此,需要构建多元化融资、筹资机制来有效化解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的资金困境。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投入引导机制。制定乡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专项计划实行专款专用的资金管理规范,避免项目资金碎片化投入。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强化使用效能,使更多资金精准投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其次,进一步深化政府与社会组织、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定向资助、政府采购、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多种有效方式,调动高校、社会各界、公益组织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事业,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资金扶持,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弥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缺陷。最后,发挥乡村集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地方政府鼓励支持乡村两委会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休闲观光、农创文旅、绿色康养等农业新业态,实现集体增收。例如,发展农创文旅项目时要强化与高校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和信息资源开发能力的优势,协助乡村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打造以“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阅读”“民宿+图书馆”等内容的文创项目来撬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4.3 融汇技术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技术支持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技术因素已然成为影响现代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变量。数字技术的融入,快速弥补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技术短板。因而,加强技术领域的变革与创新,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加强图书馆系统内部和区域间统筹和联通。加强多领域、深层次的技术革新,需要拓展“智慧化+”的运用场景。首先,在线上服务方面,地方政府应当着重整合开发区域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省—市—县—乡—村”各级各类图书资源数据信息的贯通互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融入微信、抖音等公共传播平台为乡村群众提供即时、丰富的线上学习和文化娱乐资源,使他们获取所需知识更加便捷。同时,各高校图书馆通过与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档案馆等合作,关联、整合涉农数据形成乡村振兴数字资源知识库,根据乡村群众日常的检索需求精准推送。其次,在线下服务方面,数字技术赋予了高校图书馆在需求识别、信息推送等方面更加精准的能力。通过技术赋能,设置线下各类纸质书籍借阅、咨询、业务办理窗口和建立专门诉求表达机制,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乡村群众的体验感和认可度。最后,提升高校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线上、线下公共服务的协同性。譬如,针对本馆内的古籍、历史人文数据库,可开放网络数据接口和制作相应的二维码,通过线上直接接入或线下识别二维码获取所需的知识。乡村群众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将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告知馆员,由馆员联系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线上交流或以录制音、视频等形式来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26-329.

[4]朱尉,高兆强.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乡村振兴的认识纠偏与进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21(1):70-76.

[5]张波,丁晓洋.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理论探讨,2022(2):83-90.

[6]陈丹,王海歌,李晨玮.全民阅读深入推进背景下我国城乡阅读一体化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2(5):12-19.

[7]杨华锋.协同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80-82.

[8]牟来娣.高校阅读推广跨部门协同困境的表现、原因与破解之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11):48-54.

[9]高平,陶立明.基于创客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3):62-65.

[10]孔繁斌,孟薇.公共利益实现的“情境-行动”逻辑:基于成本-利益分布结构理论的阐释[J].中国行政管理,2020(7):95-103.

[11]毕翔.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2(6):48-54.

[12]刘佳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协同治理论析:以福州市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12-21.

[13]邱翠云,韦美良.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6):101-108.

[14]张莉萍,张中华.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中居民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克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6):50-56.

作者简介:

王勇(1991— ),男,硕士,助理馆员,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方向:图书馆与乡村振兴。

刘佳佳(1994— ),女,福建師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协同治理乡村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