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热点、演进与展望
——基于Cit 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3-08-28 12:09朱嫒玲韩慧敏
关键词:流通农产品效率

朱嫒玲,韩慧敏

(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的枢纽,农产品流通效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关键环节。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1]。农产品流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实现,是三农问题的核心[2]45。

农产品流效率是流通总价值与流通总成本的比值[3]115,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运输、包装、存储和销售的全过程,同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的发展[4]。围绕农产品流通效率,学者们研究主要涉及农产品流通内涵、体系构建、效率提升等方面,表明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仍存在诸如双向流通不畅、滞后于生产等问题,所以仍需关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相关研究热点、新研究趋势等。

厘清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热点及演进动态,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研究重点,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流通行业发展。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领域相关主题知识图谱,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者、关键词和主题词,探析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热点及演进态势。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在高级检索中以“农产品”和“流通效率”为主题词的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为确保文献质量,设置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和“CSSCI”,检索时间为2023 年1 月14 日,时间跨度从200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共检索出292 篇相关文献。为使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与权威性,手动剔除关联度低文献、书评、会议通报、新闻报道及无作者文献等,最终剩余有效文献264 篇作为本研究的文献样本(以下简称“样本”)。采用CiteSpace 软件对样本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侧重于探讨研究前沿的演变路径,分析各研究前沿之间的逻辑关系,绘制出样本中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聚类图、突现词图及时间区域图,以可视化方式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热点和演进态势[5]。

二、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热点分析

(一)文献发表整体趋势

发文数量是文献计量的一个关键指标,能够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趋势[6]。在CNKI 平台检索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关发文数量,绘制图1 所示农产品流通效率发文数量分布,整体来看,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文献自2007 年开始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说明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关研究开始受到学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在2017年达到最高数量,为30 篇。

图1 农产品流通效率文献数量

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可以判断该研究领域的主导研究学科,同时也有利于研究人员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创新拓展研究方向。根据CNKI 平台指数显示的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学科分布如图2 所示,可以明显看出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涉及农业经济和市场研究与信息这两大学科,也受到贸易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林业、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领域的关注。这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关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市场发展,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少。

图2 农产品流通效率学科分布

(二)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其进行共现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以“关键词”为节点,绘制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3)。图谱中节点和字号大小反映关键词研究频次,即该领域研究热点。

图3 农产品流通效率关键词共现图谱

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中,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流通效率”,其次是“农产品”“流通模式”“效率”“流通渠道”“流通体系”“流通”“电子商务”等。关键词中心性越高,说明研究越重要。表1 显示了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高频词主要围绕“农产品”和“流通效率”展开。总体来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呈现从聚焦主题、多元复合、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视野逐步拓宽的特点。

表1 农产品流通效率高频关键词数量和中心性统计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1.突现词是在一定时间内使用频次显著增长的关键词,突现强度反映关键词某时期内使用频次骤增的强度,可以反映出某一阶段该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从关键词突现网络图谱(见图4)可以看出,不同时间阶段农产品流通效率有关的突现词不同。

图4 农产品流通效率突现关键词

从研究前沿的持续性来看,“流通”的突现持续时间较长,为10 年,而“营销渠道”的突现持续时间为5 年,“效率”持续时间为4 年。从研究前沿的动态性来看,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前沿最早在2004 年,第一个关键词是“流通”,随后出现“营销渠道”“效率”“农村”“林产品”等。关于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词有“农超对接”“影响因素”“电子商务”“数字化”,这些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从研究前沿的内容来看,“农超对接”“影响因素”“林产品”和“效率”的突现强度较高,分别为2.59、2.58、2.27 和2.1,说明在该领域中有突现关注林产品相关流通效率,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新型流通方式是研究前沿。

2.关键词聚类可以讨论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展示了10 个热点领域聚类标签,分别为“#0 流通效率”“#1 农产品”“#2 流通渠道”“#3 影响因素”“#4 效率”“#5 流通模式”“#6 电子商务”“#7影响机制”“#8 流通”和“#9 批发市场”。

图5 农产品流通效率关键词聚类

(四)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如图6 所示,发文篇数最多的学者为王家旭、仲深、戴俊玉和张学文,发文篇数为4 篇。其中,王家旭主要研究区域和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问题,仲深主要研究黑龙江省农产品流通效率问题,戴俊玉主要研究不同流通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效率问题,张学文主要研究林产品流通效率问题。根据论文数量计算方法[7],核心作者应达到的发文量约为2 篇,经测算,该领域核心作者总发文数占总文献数量的31.82%;根据赖普斯定律,当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0%时形成核心作者群体,由此可见,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分散。同样,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前10 位发文量机构多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且合作关系不紧密(见表2)。

表2 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机构及发文数

图6 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作者合作共现图

三、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演进

根据以上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看到农产品流通效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定量分析结果。通过梳理文献,可将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分为四个方面,即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阶段、农产品流通环节效率、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方法和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策略。

(一)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阶段演进

分析农产品流通效率领域的研究演进路径,能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了解各阶段的研究重点并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时区分析,得到农产品流通效率主题词研究时间区域(见图7),本文系统整理了二十余年来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学者们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演进路径,可见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发展时间较长,经历了由粗及细、从浅至深的发展过程。

图7 农产品流通效率主题词时间区域

1.萌芽阶段(2000—2011 年)。这一阶段主要热点词是“农产品”“流通效率”“流通体系”“批发市场”“创新”等。在该阶段,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较为宏观,侧重于关注流通效率概念定义、农产品流通效率分析解构及制约流通效率发展的原因等问题[8-13]。寇荣等提出农产品流通效率是复合多维问题,要建立以农产品流通主体为中心,流通模式、结构、技术、网络布局和制度等角度齐抓共管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分析框架[10]。郭劲光借助对原普兰店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说明,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要积极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1]。

2.稳定发展阶段(2012—2016 年)。这一阶段出现的热点词逐渐密集,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关问题更加具体和深入。主要热点词是“流通成本”“供应链”“流通模式”“电子商务”“林产品”“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等。在该阶段,研究开始聚焦于区域或者特殊农产品流通效率[14-17]。柳思维等认为,林产品流通效率是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丰富完善林产品流通效率研究[14]。更重要的是,此阶段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开始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如DEA 数据包络分析、测度指标、因子分析等,用来评价各类农产品流通效率,并进一步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3.快速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大数据、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热点词为“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农超对接”“农民增收”“新零售”等。在该阶段,其研究内容逐渐侧重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某个环节和影响[18-22]。在流通组织中,李靓等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影响农户蔬菜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18]。在流通模式中,郭娜认为“农超对接”模式用以解决蔬菜流通环节中问题具有明显的实践复杂性,相对效率较低[15]。郭锦墉等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指出,合作社“农超对接”流通效率偏低,信贷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市场开拓等正向影响“农超对接”的流通效率,而价格垄断权、成员异质性负向影响“农超对接”的流通效率[20]。

(二)农产品流通环节效率研究演进

农产品流通效率是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项投入与产出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是农产品流通领域各环节总体效率的总称[10]。农产品要从生产者出发,经过流通者到达消费者手中进而完成整个流通过程,其中流通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视域从关注流通体系前端向中端到后端过度,逐步包含全链。

1.农产品流通体系前端主要是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流通的起点。从农产品本身而言,我国地大物博,区域种植农产品差异较大,所以在研究中农产品分类出林产品、水产品、特种农产品、区域性农产品等[23-26]。张学文等指出仅有少数公司的林产品流通效率处于良好状态,国家要加大对林业上市公司的政策扶持,提高林业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水平,提升林产品流通效率[24]。侯建昀等认为,以苹果为代表的高价值农产品需要提高其流通渠道的一体化程度,加快市场监管和产业服务信息化,以提高其流通效率[26]。周殿昆认为,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当着力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增强农民合作社在流通渠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保护其收入增长,增强其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动力[27]。

2.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端是流通者,流通者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核心。从流通经营者出发,应着重关注其流通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涉及批发商、中间商、物流商、流通渠道等环节[28-32]。在分销渠道方面,卢智慧指出,我国农产品分销渠道主要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可从实现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和品牌化、压缩农产品分销环节、完善批发市场功能等方面优化农产品分销渠道[29]。在批发市场方面,狄强认为,随着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粮食批发市场应当在粮食流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在提升自身运行效率的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的支撑[30]。在物流方面,黄福华等从物流规模、损耗、费用和滞销四个方面构建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沙生鲜农产品为研究样本,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因素[32]。

3.农产品流通体系终端是消费者。张磊等在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设计研究中指出,可以从消费者角度来衡量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消费者满意度越大,消费者获取效用越高,意味着有更多的流通服务被接受,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就越高[12]。

4.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环境关系紧密,流通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及信息化水平等[33]。曹斌等通过研究日本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认为我国在促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方面,应该构建相应法律体系,改革管理机制,打造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同时加强监督管理[34]。李曼指出,偏远乡村耕地分散细碎且农产品产量小,却因自然禀赋和精耕细作而具有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可利用电子商务提高偏远乡村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利用差异化战略对农产品上行策略进行优化[21]。

(三)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方法演进

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核心是对其进行效率测算和评价。伴随着文本挖掘和大数据发展,近年来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逐渐引入实证分析,运用各类方法评价测度农产品流通效率,探究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因素及如何有效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学者们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杨宜苗等通过对普通不同流通渠道各环节流通主体的深度访谈,研究证明从流通效率来看,“农户+ 经纪人+ 批发市场+ 零售商+ 消费者”是效率最高的流通方式[35]。吕东辉等根据食品交易所数据,建立T—M模型进行分析,证明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市场效率较低,结构问题突出,亟待完善[36]。何一鸣等基于交易管制放松理论,分析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转轨的内在机理与制度逻辑,构建以破解“诺斯悖论”为出发点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推导的动态博弈模型证明,若农产品交易管制收益增长率不超过其成本增长率,则国家实施农产品交易管制的努力程度将下降[37]。

在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其中,因子分析法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诸多变量数据进行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实质就是一种降维思想,即利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去表示原始变量所提供的关键信息。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作为一种基于“相对效率”的效率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投入和产出的若干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相对效率,在测度农产品流通效率时广泛应用。李丽等利用京津冀地区2007—2016 年的样本数据,采用Malmqusit 指数分析法对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发现京津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都在不断提高,影响河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信息化水平、农产品资本投入和农产品市场集中度[38]。

(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策略研究演进

分析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进而能够切实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三农事业进步。近年来,学者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策略研究颇为丰富。

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策略研究,根据不同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通过按流通体系划分对前端流通主体、中端流通载体,终端消费者及流通环境有不同的提升策略。基于政府视角,赵玻、薛建强、郑琛誉等认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应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扶持力度,完善流通体制以保障流通市场公平有效[39-41]。基于流通主体,李世杰、赵连阁等认为,应致力于培育流通主体、发展农户合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42-43]。基于流通组织,谭本艳等认为,要创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模式以提升流通效率[44];纪良刚等认为,要加强农产品物流管理,培育农产品供应链[45];周华认为,要构建现代化流通渠道,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创新渠道沟通模式[46]。龚梦、陈金波、郭玉冰等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全方位发展策略[47-49]。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CiteSpace 软件,以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领域的264 篇文献作为样本来源对其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研究演进路径进行可视化分析,综合相关文献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阶段、农产品流通环节效率、评价研究方法及提升策略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展望,形成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而言,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文献数量上呈递增趋势,但是在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较为分散,学科交叉主要在农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该领域学者和研究机构可以在未来融合跨学科知识和前沿技术方法进行交叉联合研究,创新研究视角,加强交流合作。

第二,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演进经历了研究萌芽、稳定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研究主题与内容由宏观整体转向微观具体。从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总体分析和解构转变为对区域性、多类型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逐渐着重研究影响流通效率中的具体环节。农产品流通要在流通环境中经历从前端农产品生产、中端流通及终端消费三大环节,完成从农户抵达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构成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前期,学者主要探究流通环节对流通效率的影响。目前,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逐渐向精确化、系统化发展,更加关注时代发展特色。

第三,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首先要对其进行度量和测算,所以评价方法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农产品流通效率研究领域中,实证研究居多,其中因子分析法和数据网络分析法最为常见。

第四,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策略研究重点在政府、生产主体、流通主体和流通组织等方面,学者根据农产品流通效率各自的研究内容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反映出当前的政策导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中,可以突破创新传统的分析框架,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策略研究向纵深开展。

猜你喜欢
流通农产品效率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跟踪导练(一)2
农产品争奇斗艳
“钱”、“事”脱节效率低
商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