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2023-03-11 09:28孙洪波徐海融
关键词:研究生文明思政

孙洪波,徐海融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4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2]2。新时代,做好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善用“大思政课”,将研究生思政课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中把研究生思政课讲活、讲透、讲生动,这不仅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的时代需要。

一、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3]331,这说明思政课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教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3]328,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新时代做好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打牢思想政治理论根基的重要平台

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但对社会实践还处于初步了解、涉入及主观判断逐渐定型期。在这一阶段,大力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把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与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与升华,用正确的理论鼓舞人、带动人、感染人,用科学的理论破解社会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矛盾与困惑,就可以加深理论在研究生头脑中的烙印,用复杂的社会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认同、实践认同,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入脑、入心、入行。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教学内容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来设置实践活动,对于一些理科研究生,数据分析是他们的长项,可以为他们设计“数蓝天”活动,通过对某一季度的雾霾天气进行统计,来对近年雾霾天气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组织小组讨论,探讨雾霾天气对户外运动及生活出行的影响,进而引导研究生加深其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研究生自觉地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参与污染防治,建设美丽中国。这不仅仅是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对研究生明确信仰、坚定信念和树立信心的淬火加钢,对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二)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

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更加注重引导研究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来提高分析、思考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加强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把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广大研究生在深刻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社情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提升奉献社会的情怀、增长服务人民的才干、锤炼对党忠诚的品格。而实践教学正是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连接桥与接合部,既满足了研究生思政课课程目标的需求,也适应了研究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特点,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生分析、研究问题的优势,引导研究生在实践学习中激发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例如,仍然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倡导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从随手关灯、双面打印、不坐电梯爬楼梯、不用塑料袋、不用一次性木筷和牙刷、捐赠旧衣物等点滴行为做起,进而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4]363的重要论述,强化美丽中国、人人有责、人人能为的责任意识,强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促进研究生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帮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同时,能够正确分析、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建设的参与度与贡献率,进而对党的创新理论坚信不疑、笃行不怠、踔厉奋发,以此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推动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教育重在深度思考和科学研究。运用科学理论加强研究,社会实践既是广阔天地,也是方法途径,更能大有作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5]。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统筹安排,组织研究生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积极开展集体讨论辨析、师生互换角色讲授点评、社会调查研究、组织参观见学等多种方式,引导研究生开展深度研究思考,对培育他们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学习型”到“研究型”的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提升,促进研究生知识层次和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教学中,组织研究生对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重点行业污染与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进行社会实践研究,就可以充分认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与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引导研究生认清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的艰巨任务,进而强化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意识,激发当代青年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状况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2010“方案”)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2020“方案”)以来,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大部分高校都已落实关于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新要求,开设研究生思政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体现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要求。结合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实际,各高校也开始注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此来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联系实际思考理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讲,当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呈现出以下几种良好趋势。

(一)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从隐性到显性教育的转变

以往的研究生思政课更多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多高校围绕研究生思政课开展了“专题式教学、巡回式授课、专家讲堂、时事热点追踪”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从理论内容上实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步步高、步步深,但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多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隐匿于理论课堂教学当中,或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地推进。自2010“方案”、2020“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在注重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也给予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更多的关注,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以此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了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

(二)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相较于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而言,各个高校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本科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上,在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上多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自2010“方案”、2020“方案”实施以来,高校在加强本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对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作为,从高校管理层的顶层设计到学院的积极推动再到任课教师的身体力行,已形成多方联动开展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从注重形式到提质增效的转变

2010“方案”、2020“方案”实施以来,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逐步展开,纵观各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可以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到校外开展实践调研、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开展红色之旅等,实践教学开展的花样翻新、如火如荼。随着实践教学开展的不断深入,逐渐由追求形式多样转向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上,由侧重实践教学改革的宣传报道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转变,由侧重实践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向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实上转变,由侧重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考核向关注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质量转变等,真正转变为注重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提质增效。

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虽呈现出以上多种积极态势,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师队伍建设上看,研究生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

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多数高校而言,研究生思政课教师既承担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又承担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工作,工作负荷较大。另外,评职晋级还需要比较繁重的科研任务及相关工作,致使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上极其有限,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师完全将实践教学置于走过场、应付检查的状态。

(二)从研究生学习兴趣看,研究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更加注重自主学习、互动式学习,这为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任务繁重,加之各种考级、考证,导致不少研究生缺乏深入学习非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看,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吸引力弱

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当面对选题时,更希望选择与自身专业相近的实践主题,而实际情况是理工科研究生很难找到与专业相近的实践主题,多以专业课实践教学来替代思政课实践教学,偏离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效果。此外,在调研形式上,大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偏重于参观、服务等形式,存在新鲜感不足的问题,难以激发研究生的调研热情。

(四)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看,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难以量化

科学的考评机制能够带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各高校还未形成切实有效的考评标准,难以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量化,由此造成部分教师的实践教学开展不认真、走过场,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搭便车”等现象,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思政课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研究生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关注研究生个体个性需求、紧跟社会发展热点焦点、强化理论实践对接运用,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质量把控、教学方法选用等全方位入手,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向深度推进、向广度延伸、向难度拓展,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理论更加扎实、信仰更加坚定、行动更加自觉的有用人才。

(一)探究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

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是最鲜活的思政课教材。探究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设计内容是根本,有效衔接理论是前提,瞄准时代前沿是关键。

一是要将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理论课程相结合。实践课与理论课一样,都统一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大纲为根本遵循,绝不能脱“纲”离“谱”,另起炉灶。要围绕研究生思政课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实行以“课”为中心、理论课与实践课各有侧重的教学改革;理论课重点要在讲深讲透上下功夫,实践课重点要在讲实讲活上下功夫,切实把大道理讲明白、让小道理入人心,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压茬推进、相得益彰。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教学,就是要聚焦教学大纲明确的新理念、新举措、新变化、新成效,从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系统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领域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要将实践教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就能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进而更深入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传承与创新。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准确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等重要观点的认同理解,始终站在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前沿。

三是要将实践教学与对现实问题的解疑释惑相结合。要把握研究生认知规律和思想特点,积极回应研究生关切的社会现实热点,在实践中为研究生解疑释惑,用实践来引导研究生,开展以“解疑释惑”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改革。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要引导研究生认清近10 年来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上升了约1 摄氏度、2007 年至2017 年南极融化冰体2 520 亿吨为1979 年至1989 年的6 倍、近20 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同比增加2 倍的严峻形势[6],组织研究生开展耕地红线保护、资源粗放利用等方面的社会调查,引导当代研究生树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强化对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制度的理解和拥护,形成强大的环保行动自觉。

四是要将实践教学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挖掘实践教学的新鲜素材,开展以“时代精神”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改革。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可组织研究生观看“塞罕坝精神”录像片,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7]397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学习时代楷模、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不图名不图利、倾尽积蓄,18 年植树1.8 万亩、200 多万株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研究生争做初心使命的坚守者、“两山论”的实践者、革命传统的传承者,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五是要将实践教学与中国伟大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中进行实践教学,开展以“实践成果”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实践中,组织研究生观看“美丽中国”纪录片,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感受生态环境改善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

(二)注重实践教学开展的“四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虽然没有固定的范式,但决不能走过场、摆样子,必须要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上下功夫。

一是以“三进”为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开展的系统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决不能游离于课程设计之外,必须与整体教学计划统筹设计、一体实施,重点要解决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要把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滚动充实到教材当中来,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材中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涌现的先进事例充实到教学案例中来,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充实到教材中来,系统体现实践教学的时代性、逻辑性,使教材既有质量又有温度,课堂讲授既有声又有色,提升课堂吸引力。要注重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化,把低碳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方式、生态环保理念等内容植入学生内心,解决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

二是以研究生思政各门课程为载体,强化实践教学开展的协调性。要依据研究生思政课的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性质,立足思政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实行统筹的安排,进行全方位渗透,实现各门课程教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实践教学合力。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自然辩证法课程要讲清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要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讲清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的重大危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则是要讲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理念、建设布局、原则要求、重点任务等。通过各课程之间的协调配合,打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组合拳,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体合力。

三是以思政课教师为引导,突出研究生在实践教学开展中的主体性。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灌输,教师重在启发与引导,研究生重在自我感悟与觉醒。教师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研究生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自觉推动实践教学的展开。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可以结合研究生的兴趣和经历,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方法,让研究生自主选择耕地红线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碳排放市场化交易等实践课题,激发每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深化对实践教学的学习和探讨,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四是以课外、社会实践为辅助,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开展好课堂实践教学的同时,应强化课外教学的实践环节。要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开阔视野,提升思想认识境界。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可结合院校驻地实施辽河生态保护的重大战略工程,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全方位感悟第二故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切身体会辽宁的母亲河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发生的巨大变化,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强化广大研究生同学关注生态、研究生态、献身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主动和行动自觉,让思政课实践教学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提升实践教学开展的“四力”

一是融会贯通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统一”,增强实践教学的说服力。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207。如何把理论转变成物质力量,这就需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上下功夫,要从实际出发,了解研究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坚持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要深挖近些年我们党和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规律,积累实践教学经验,用研究生容易理解的语言、乐于接受的形式、便于掌握的方式来开展实践教育教学,真正把生态文明的理论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研究生能真正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所在,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是打造“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2]25。教师的人文素养、知识底蕴、思想政治情操等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就需要打造一支“政治要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走出校园、走出书斋,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中,以更扎实的理论素养、更深刻的实践感悟,引领研究生进入更广阔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课堂,加深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使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在做好“经师”、讲透理论的前提下,更要做好“人师”,率先垂范。俗话讲,在前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讲生态文明的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是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的带头人,要躬身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倡导低碳出行、厉行勤俭节约,以实际行动为研究生做好表率。

三是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增强实践教学的宣传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研究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就必须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开拓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实践等,构建全校上下联动、校内校外互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宣传力,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教学上,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加强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团体协作互助机制,积极构建“课题+ 科研”“生态+ 劳动”“校内+ 校外”的实践教育基地,积聚力量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新路径,联合开发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

四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增强实践教学的解释力。研究生理论认知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思政课”,如何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增强研究生的理论认知能力,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研究,把晦涩难懂、不易接受的理论转化为一种现实解释力,进而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生态文明建设是与全体公民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从我国雾霾天气持续下降,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功能强的地类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濒临物种种群稳步提升,地表优良水体大面积提高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巨大变化中,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猜你喜欢
研究生文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