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时代特征与世界意义

2023-03-11 09:28张继承朱爱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张继承,朱爱军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历史和现实不断向世人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不断耕耘、不断开拓、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以及再实践、再认识的最终结果。中国式现代化为本国发展提供方案,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

纵观中国厚重的历史、波澜壮阔的宏伟蓝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生死考验,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解放与发展的康庄大道。虽然这条道路充满艰难和困苦,但必将迎来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中的伟大壮举。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中华民族披肝沥胆,向着新目标不断进发,用壮志豪情书写中国新的传奇壮丽,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传奇篇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赓续发展的集体智慧结晶,是中国在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总结和逐渐升华出符合中国特色的道路,是21 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与奋斗探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气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虎添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依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人口和自然资源禀赋而做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的正确选择。1938 年,毛泽东首先将“现代化”使用在军事领域,他指出,“革新军制离不开现代化”[2]。现代社会是以工业化为引擎推动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同样也需要现代工业的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中国最早的工业化理念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3]1081党的七大召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中国要走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发展工业,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还要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近代化。这一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理论的思考阶段,但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未停止,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党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在进行深度调查和广泛研究后,针对当时国情,规划出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符合过渡时期路线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化三改”。1964 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4]483。“四个现代化”正式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过程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索。这一理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是党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正确判断。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逐渐深入,党对理念的不断实践和摸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加快推进

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5]255。为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心之一。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党集结多方力量,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并创新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新思路。但由于当时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差距,又刚刚经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就需要我们必须认清和着重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条路要与西方不同,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完全摒弃,这条路更要结合自身情况,深入了解、批判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思考达到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更是经得起人民检验的。1979 年,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163在积贫积弱的国情面前,抓现代化建设难于上青天,生产力落后状况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咽喉”。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排除万难,集中精力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开始了一条独立、自主、求真、革新的探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条道路异常艰辛,但中国共产党从未向困难低头。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客观阐述和战略部署。1983 年,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5]29中国式现代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不是来源于人们的空想,更不是人们对既定理论的崇拜。经历启蒙、摸索、发展、成熟,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才逐渐显露。这一成长过程是历尽险阻的,也是不断成熟的。在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进行了多次丰富、补充。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首先提出,并设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蓝图,可以说,“三步走”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丰富了新鲜素材,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外局势,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选择,新“三步走”策略应运而生,说明这一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空前挑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4,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随着经济发展态势不断向好,党在十七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的总目标,这也标志着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上升到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与完善,与紧密结合本国发展实际息息相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与加快推进,也是促进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愈发体现中国特色。

(三)团结中国人民“强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新征程与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建设命题之中。党对“现代化”这一课题进行了历史的审视,并站在新的“红船”之上进行新的思考、新的谋篇布局。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在新时代,深化改革面临着更多挑战,人民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也要求我们党必须要蹚出一条新路子,这条路要符合中国的国情,更要符合中国的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512这一新命题。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题进行了新的阐述,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和客观需求。党的十九大统观国内和国外形势,提出新“两步走”的战略设计,明确了在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解读。为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一蓝图的构建,也足以说明我们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建设上,有了新的见解和体会,步伐更加稳健,思路更加清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随时抵御“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要清楚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到2035 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虽然前方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发挥中国优势,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彰显中国原创性、科学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是艰辛的,时间是久远的,成果是丰硕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身具有理论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点;总特征可以表达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丢下本国现代化的特色,也包容性地借鉴和吸纳他国的优势与长处。中国式现代化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地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五个鲜明时代特征,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体现,又是对国际优良范式的充分借鉴。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无疑是在破解如何在巨大人口规模国家实现现代化这一世界性难题过程中不断求索,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中国贡献。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约为14.43 亿,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特征。而世界上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总人口数不超过10 亿人,分布在20 余个国家,中国想要全社会整体迈入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必然在探索的路上布满荆棘与挑战,但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机遇与发展。从经济领域来看,人口规模的大体量势必会造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现代化评价体系中的经济发展指标。凡涉及“人均”范畴内的评价指标均呈现逆向趋势,从而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但中国的发展始终从国情出发考虑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方式也将在此实际问题中寻找突破路径,从而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根本属性是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空想,不是个人主义,更不是理想主义,其凝聚的是中华智慧,团结的是中华民族。汇集民智民力、汇聚全体人民的强大合力,这正是人口规模为我们创造的特有的解题思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普惠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自己的心口窝,将人民至上的理论镌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力军,脱离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是毫无根基、毫无意义的。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不断发展和丰富,赋予时代内涵的根本保障和前进的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也必定是惠及14 亿多人口并使其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按照社会主义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来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绝不是拉大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不是某个地区而是全国各地、不是某个方面而是物质精神全方面的富裕,这种具有“全局性”的大概念与西方所倡导的现代化是不同的,这种“全局性”目的是让全民族共享盛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注重“全局观”和“普惠性”,这正是中国特色、中国创新、中国智慧的体现。西方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以“普遍利益”的伪装来掩盖资产者扩张自身资产和利益的本质,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日益扩大,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物质财富绝大多数都流向了资产阶级和上层阶级,致使贫富差距的鸿沟无法逾越。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普遍性和实践意义,其成就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西方的现代化只属于某个“团体”,具有片面性和阶级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富裕是现代化的指向目标同时也是评价指标,我们追求和崇尚的共同富裕,需要兼顾质量与发展的双重考量,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10]。让百姓共享中国经济发展之成果,让百姓得到根本的实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毫无保留地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在切实保障人民利益问题上要多躬耕、勤思考。采用一切必要方式,调动百姓参与到国家共同富裕的建设中来、各尽其能、各出其力,让百姓共享成果的同时,找到参与感和存在感、荣誉感。所以,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普遍性和理论性,更具有实操性。其既充满中国味道,书写中华传奇,更体现中华智慧。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只有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更加注重“两只手”的作用,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双手联合打造丰富多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同时,二者又反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瞻远瞩,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托,全面布局,以点带面。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精神力量的不断凝聚,靠的就是这两个抓手的协调合作。只有科学掌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全力推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在经济总量等硬实力和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齐头并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全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发展不同的新道路,充满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这样的“特色”是西方文化无法效仿和超越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蜻蜓点水,其在协调各领域现代化中,都显现出独特魅力。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人与自然共存共生,是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体,想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表征,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和利益最大化,忽视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严重失衡,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摒弃西方现代化道路弊端,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和超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审时度势地提出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融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点,让人们在美好生活追求方面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更多努力。面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我国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西方通过军事扩张、殖民掠夺等简单残暴形式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充满着战争、血腥与压迫。而中国根植于五千年文化的底蕴、文明的积淀,对和平、友好的追求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对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基于深厚渊博的中华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疫情防控,中国都在用实际行动阐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深刻理解,也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中国热爱和平、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心与决心。可以说,高度的总结和概括的阐述,注重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及不断与时俱进,注重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及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摆脱一切束缚和枷锁的制胜筹码。跳脱西方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发展定式,探寻出一条与世界共谋发展、强而不霸的崭新道路,开辟出一条以尊重他国发展并贯彻携手发展共享成果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这条路,不仅可以让本国人民得到利益,同时又是一条造福他人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1]走这条路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条路不仅让中国的百姓真真正正得到了幸福,也为世界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提供了经验与方法。

(一)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提升,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精神生活变得富足。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些无疑是拨开了违背唯物辩证法的独断论迷雾。

翻开中国的“历史教科书”,100 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怎样建好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不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形成了完备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中国式现代化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丰富的解读和实践化应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本逻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彻底避免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道路,消除因资本逻辑导致的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现象。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来分析,要重视理论在推动现代化发展中的客观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把以人为本贯彻于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化道路全过程。制度优势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优秀的体系,是一代代中国人躬耕实践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其优越性。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制度,不仅对于解决社会中的各类矛盾有极大的帮助,也对促进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中国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稳定,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自身道路的不断修正,也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更是对世界现代化道路实践路径的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进行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纵观全球,西方率先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相互效仿。尽管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按照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因其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导致两极分化日益凸显,一味照搬照抄致使现代化道路变形走样,通过侵略扩张等形式违背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最终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如何破解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困境,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摆在面前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出了中国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80 多次提及“现代化”一词,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进行了系统阐释,对实现方式和实现路径进行了说明和明确,也为全球破解现代化建设窘境提供了新思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参考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满中国味道、具有中国特色,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中国克服后发劣势,充分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切均是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追求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是对唯有资本主义才能走向现代化思维定式的破解。中国总结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始终坚守不照搬照抄,结合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坚定不移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现代化道路不是对立、互斥的关系,而是共存、互促谋划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秉承尊重他国自主发展的原则,愿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探索世界现代化的多样性。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就,这部属于中国人民成就的史篇,为西方甚至是全球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标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属于本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所谓文明形态,是以一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状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截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写满中国故事、充满中国味道。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现代化固化范式的枷锁,在构建理论创新与发展实践应用方面都更加注重中国特色,思考出一条全新的理论,寻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其以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经验,需要引起全球的思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思考怎样走、应该选择哪条路,才能让本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辉煌,植根于华夏大地、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于西方优秀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这条路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当然,不是说人类文明终结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是在文明形态进步层面、在制度创新层面、在突破对现有实现现代化路径依赖层面而言的。

在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道路坚定、旗帜明确、布局合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方向,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撑把脉,形成了更加丰富且更具内涵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以世界瞩目、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实表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五个文明”的内涵在协调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不断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