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切意蕴

2023-03-11 09:28李馨宇赵峻敏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李馨宇,赵峻敏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两个“行”的论断富有新意,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指向,其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首次出现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从一个“行”到两个“行”,说到底,其实还是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相互印证、相互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真理之路的百年践行,亦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密相连,其真理的光辉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充分贯彻和充分彰显。

一、“行”之理论深意:永葆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并不是因为其创始人是什么“神灵”或“先哲”,而是因为它通过实践这个“检验器”,使理论得到充分而真实的印证,汇集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凝聚成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体系,发展至今永葆生机、仍不过时,依然彰显着科学的思想伟力,在自我批判中实现自我超越,科学地回答了历史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体现着两个基本的向度:一是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是永葆生机的奥妙所在,是开放的理论、发展的理论,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展开的解读,弥合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时空距”。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行”,溯源和返本是探寻理论深意的必要准备,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和特有品性谈马克思主义“行”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向导力、价值引领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改造力。

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体系严整(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逻辑严谨、博大精深,孕育着科学的态度和真理的精神,是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中形成的科学理论,通过批判形成一种新的构建,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两大发现”是它最大的贡献,即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历史之谜和剩余价值的深层秘密。通过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并进一步深入社会历史领域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将唯心史观驱逐出“最后避难所”,具有强烈的“祛幻性”,深刻探讨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系统阐述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全面分析、系统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入透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指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光明前景。可见,马克思主义拥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强烈的社会规范功能、驱动作用,内化于心,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本遵循。透析人类社会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或学说)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往往是统治阶级的理论,为占少数人口的统治阶级而服务。与以往不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深谙人民大众疾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强大的道义精神,马克思毕其一生关注人,关注人的自由解放、生存境遇、全面发展,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科学阐释,有人评论说,马克思没有国籍,他的心中装的是整个世界。确实如此,马克思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信条:为人类而工作。

马克思主义占据实践与时代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对于理论的探索,始终没有离开“实践唯物主义”的“地平线”,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理论家的“思想独白”,不是靠抽象的逻辑演绎来完成,在本质上它是实践的,具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赋予了人们洞察世界的“眼睛”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501。当然,正是这种实践性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终极真理,而是开放的、发展着的学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行,随时代发展,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是“僵死的教条”和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经文”。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它提供的一直都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新的历史时期要挖掘出新的生长点,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注入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可以说,只有从具体的历史实践出发,深入时代,才能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同时要驳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等错误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使命任务更为艰巨,要坚持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科学研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中国问题置于大历史观的背景下加以全面审视和深度思考。

二、“行”之实践历程:历史成就的充分印证

先进的思想必定与非凡的事业、伟大的实践彼此辉映、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70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始终镌刻在共产党人的信念最深处。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历史必由之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效解决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无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百年党史、百年创新,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谱写新辉煌。

(一)守正创新之理论成果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帝国主义的号召使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人民热烈欢迎,全国众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华民族内外忧患、人民灾难沉重、历史困顿停滞、社会危机重重下呼唤而生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多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要探索出新的出路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社会进步,这就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引;二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阶级基础;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实质,惨痛的教训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直接原因。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灵魂。他的一系列著作,系统分析和总结了中国革命、建设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党的建设思想、军事思想和统一战线思想,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党的政策和策略的精辟论证,对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毛泽东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1516“毛泽东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指南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从现实角度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解答。这些新想法、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在目标层面,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在价值取向上,分别讲的是“初心”和“使命”,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时代,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从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中,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这些具有鲜明特质的理论成果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社会变革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开辟未来、创造辉煌的一百年。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归根结底还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具有根本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是社会变革的行动指南。

历史地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探索、浴血奋斗,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境遇,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新纪元,这是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划时代的历史性事件,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性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开辟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统筹规划、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党和国家的改革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3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基本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情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步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过百余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伟大胜利,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新的生机,中国创造的奇迹举世瞩目。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选择,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行”。

(三)现代化建设成绩斐然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的理解,掌舵领航带领人民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这是“长在中国”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铸就了中国奇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成就是多方面、全领域的。一是政治建设和政治治理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法治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取得很好成效,坚持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深化了对民主规律的认识。二是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蛋糕”做大做好,把“蛋糕”切好分好,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社会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续写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社会奇迹。四是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得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惠民工作持续推进。五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现代化。保持生态文明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并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彰显了“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行动上,中国加强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决心、花力气”改善生态环境,中国自信和中国作为得到世界认可。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不应该被束之高阁,抑或是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应用才能闪烁真理的光芒,才能印证马克思主义“行”,印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6]28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走出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道路的成功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和民族借鉴和选择,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途径,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杰出贡献。

三、“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纵览历史长河、时代大潮,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古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绝非偶然,这是与中国实际、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13。践行“两个结合”,着力创新发展,紧紧抓住“两个结合”的着力点,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教条,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一以贯之。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把握基本国情、洞察时代大势,聚焦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增强预见性、把握主动性,科学谋划、战略指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们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要增强历史思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审查得失,深究沉淀在历史深处的客观规律,领悟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内涵,总结自然、社会和思维各方面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贯穿其中,形成对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判断,多措并举谋发展。在新时代,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握世情、国情、党情,锚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注重解决久治不愈的顽瘴痼疾,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可见,只有密切联系中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理论才会“接地气”。新时代要跟紧时代步伐,正确判断世界形势新变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势而为,识变应变求变,在危机中寻生机、求发展,坚决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源自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创造的优良传统、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特质,这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的阐释与解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本土化”,根植中华文化的思想土壤,才能根深叶茂。可以说,一直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赓续文化根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丰厚沃土,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展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度,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体现中国情感、中国意志和中国思维。概括地讲,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体现出中国的精、气、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诸如民为邦本、协和万邦、为政以德、天下为公、亲仁善邻、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获得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新时代,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动摇,把握历史主动和精神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继承者。

历史唯物主义从未设置历史终点,“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9]270。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10]423。新时代,在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道路上,唯奋斗者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在充分认识和肯定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正本溯源、守正创新,坚持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放眼未来、胸怀天下,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树立全局观、大历史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继续照耀前行之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