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华,梁泳镅
(五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这个历史时代的重要内涵就是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世界各国先后进入现代化、持续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征程。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1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伟业、作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途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世界局势,我们要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去深入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3]马克思哲学及其话语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分析看待中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差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如为什么要走出一条与西方异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有关问题的理论认识,从而更好地统一认识,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起源于西方社会的工业文明早期。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现代化概念自身也经历了从贬义到褒义的过程。据美国学者C·E·布莱克认为,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出现于14 世纪末期,在最初的作品中比如莎士比亚著作里,带有贬义,意指平庸、广泛,这体现了封建时代的农耕或游牧文明对于新时代崭露头角的工业化新文明的拒斥。伴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催化,社会在各个层面广泛涌现了通过机器等非生命的动力源来提升人类生产和生活效能的各种组织活动系统,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上迅速崛起,机器大工业生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走上历史前台、走入聚光灯中,这就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到来。
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是,现代化开始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继而从欧美波及日本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现代化历程的第一个版本——西方现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早期英国工厂主要通过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助推器,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迅速实现了物理动力上的革新,工场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取代,整个社会生产从农耕化向工业化、机械化转型。接下来的一次次工业革命都伴随了人类技术的飞跃,进而实现了西方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电器化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巨大飞跃。
资产阶级社会以一次次的产业革命和现代化科技为手段,不断推进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的脚步,乃至于不断推进当下的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新进程,不断开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新纪元,不断推进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4]30因此,现代化就是肇始于15 世纪、借助可普遍的科学和技术手段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自身,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使得人类生产活动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甚至后工业时代,不断革新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而确立适合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普遍的道德、法律和艺术等尚未完成的特殊历史阶段。
西方现代化的生产历程是充满了血与火的较量的发展历程。西方征服者们依靠技术和武器的优越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试图推行西方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从而获取财富。因此,西方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带给人类的除了物质财富,还有剥削、掠夺、奴役、战争和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西方现代化在确立了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后,引发了欧美社会整体的革命性变化,基于西方现代化的西方现代性本质也不断彰显。西方现代化是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个社会成员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整体性变化,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各领域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质的变化。而对于非西方的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现代化则还要包括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比较和竞争的历史进程。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就是现代社会的形成。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新形态和发展新历程的西方现代化有如下7 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从物质基础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拥有发达生产力、科技全面生发的现代化。2.从社会构成与社会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现代化。3.从民众的基本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取向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生活方式从宗教化走向世俗化的现代化。4.从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从农村田园化走向城镇化的现代化。5.从国家意义上的社会(民族)共同体相互间交往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从封闭保守不断趋向对外开放的现代化;从文化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现代知识占据突出地位的现代化。6.从人们行为取向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普遍认同自由和平等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化。7.从社会赖以运行和治理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一个从宗法治理走向法治的现代化[5]9。西方现代化的这些基本特征(基本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综上而言,西方现代化有两大标准:从社会进化的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Traditional Society)发展出来的“进步社会”(Progressive Society)现代化;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看,西方现代化是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一开始就内在统一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以至于让人误认为西方现代化和现代社会某种意义上就等于现代化。我们认为,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现代化版本,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版本之一而非全部。“现代化过程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人类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作为‘现实的历史’的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6]认清了西方现代化进程的资本主义本质存在后,就使得我们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开启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尤其是对其内涵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文明体系的批判成为可能。
新马克思主义的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围绕一个内核不断向外扩散的剥削体系。这个剥削体系的核心是西欧北美,其次是东南亚、巴西和东欧国家,外圈是其他国家。越往内圈,占有财富越多,越往外圈,被剥削程度越高。这种圈层结构,过去的殖民地时代由武力和占领进行维系,现在的后殖民时代,则由各种西方霸权主义的货币规则、贸易规则等商业规则进行维系。数百年的西方现代化生产过程在技术的加持下,塑造出了工具理性优先、原子利己主义和资本拜物教的西方现代性原则。
工具理性体现为整个社会群体组织、制度的官僚化、科层化,从而服务于物质财富的高效获取、利用和再生产。工具理性在现代生产的交换原则下不断膨胀,从而导致人对人的工具化、手段化,从而出现市民社会中“一切人反对一切人”[7]309的原子利己主义状态。处于这种利己主义状态下的工人从事着异化性质的生产活动,人内在的基于崇高理想信念的价值理性被深深遮蔽,成为被资本物化、为资本摆布、受资本奴役和改造的缺乏超越性存在的动物意义上的存在物。而资本拜物教导致了死劳动和活劳动的颠倒,更是影响了工具理性的存在方式,加剧了对价值理性的遮蔽。
西方现代化带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新飞跃,可是为什么马克思哲学要展开对西方现代化历程尤其是其现代性的本质批判?这是因为,西方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新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逐步显露出自身的种种缺陷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近代全球多数国家的现代化的实际演变看,各国现代化就是照搬照抄的资本主义化,尤其是欧美资本主义化。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经过全球翻版,案例成败皆有,败局居多。日本、韩国就是跟随西方现代化的成功典范,而处于战乱、社会撕裂的南非、刚果、印度、孟加拉等非、亚洲国家就是跟随西方现代化的失败典范。而之所以败局居多,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就需要深入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根源。
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或者精神气质就是西方现代性。作为现代化性哲学话语的源头,黑格尔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内部存在的对抗性——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一方面,高扬主体性原则,诉求个人主义、批判的自由和行动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理性要求与宗教并驾齐驱,至少要成为经济生活的上帝,从而导致了知识与信仰的分裂。“黑格尔开创了现代化的话语。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性自我批判和自我确证的问题。”[8]27理性中心主义带来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工具化、物化、可计算化。以自由个性为例,马克思对理性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批判表现在,在前现代化的社会,不同职业和阶层造就了多元身份的个人,而在完成的现代化社会,多元身份都被化约为交换价值原则下的原子个人;在前现代化的社会,社会拥有彼此异质的独特个性和高贵气质,而在完成的现代化社会,所有人的个性被日益消灭,统统被化约为资本的个性。各种职业工作者化约为雇佣劳动者,各种社会关系化约为金钱关系,这种化约就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具理性普遍盛行的批判。
理性中心主义还导致了世界的主客二分的社会关系对立。现代化的根本困境就是:自我意识觉醒后,理性中心论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人的对抗、世俗与超越的对抗。理性至上,带来了强大的人类科技力量和自然本身力量的对抗;自我意识至上,带来了生产力的建设性和反生产力的破坏性的对抗。虽然现代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历史作用,然而,现代性通过资本的中介和助推后,更多带来的是对自然界的无休止的征服和破坏、对社会系统和个人的控制和奴役的加强,甚至旨在启蒙大众的文化工业也走向自己的反面——呈现出愚昧大众的反启蒙性质。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避免种种西方现代化的陷阱,比如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掠夺等陷阱。这些陷阱背后的这些理念,就是近代原子式个人下的主体性膨胀、理性中心主义泛滥、人类中心主义法则,在这些征服、统治的哲学理念支配下,物质生产中的资本和雇佣关系对劳动者的统治不断强化。
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本质逻辑是资本主导下借助雇佣劳动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逻辑。针对西方现代性矛盾及其作为表征的现代化进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诊断。《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对封建宗法关系的摧毁,造就了社会行业和社会交往的金钱化,人的尊严被交换价值吞没。伴随着不断的工业扩张和科技革新,资产阶级导致整个社会不停地动荡和个人生活的不停地变动,并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4]32。西方社会如此的现代化进程,符合一切阶级社会演变的模式,不过是用自由竞争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取代了封建所有制的社会。
资本逻辑实质属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生产关系方面,这种生产关系以表面的自由平等掩盖了实质的剥削和阶级对抗。“在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性的行进所造成的矛盾,存在于因为市民社会形成而确立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在这样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最主要、最深刻的矛盾,就体现为以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为前提的、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实质的剥削关系。”[9]资产阶级造就了西方现代化的社会样态及其内在本质现代性,一方面革新了生产工具、创造了巨大财富,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变革,本质上没有解决固有的旧社会矛盾,不过是让旧有的阶级对抗换上了新马甲,并以自由竞争和雇佣劳动为手段,使得劳资对抗的社会矛盾简单化、极化、剧烈化了。
首先,现代化的起源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资本原始积累。西方现代化进程一开始就伴随着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的编年史。地理大发现是“西方”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由此开启的对外殖民掠夺和对内圈地运动使得资产阶级迅速积累大量财富,赚得第一桶金,进而迅速确立资产阶级主导下的现代化生产和生活方式。其次,现代化的推进充满战争和征服。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诉求就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资产阶级国家为了拓展世界市场,为商品寻找销路,必然采取贸易战争、常规战争等形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实现。《共产党宣言》指出:“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4]31由于物质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全球化,加强了国与国的利益捆绑和利益对立,由此也加剧了常规战争的破坏性。两次世界大战都由于现代科技的加持,对人类造成的破坏也史无前例。最后,西方现代化形成了物质生产和个人生活的全面异化。“异化劳动与异化现象的普遍性是资本逻辑的直接结果,是资本现代性的重要表征。”[10]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和过去所有生产方式不一样的根本目的: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和实现资本自我增值。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下,物质生产世界成为二元对立的矛盾世界: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对立、物化劳动和非物化劳动的对立、死劳动和活劳动的对立、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对立等。这种充满矛盾的生产过程带来的是生产过程和生活世界的全面异化。生产过程中的被迫劳动、生产者和占有者的对抗关系、人对人的对抗、国家的共同体本质和成为少数人统治工具的撕裂等,都是异化过程中的集中表现。在西方现代性之前,生产直接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得财富,然而,西方现代化时代,“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11]479。人的目的、生产目的扭曲,结果必然带来了整个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扭曲,这种扭曲的极端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18报告以西方现代化历程为参照物,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优越性表现——现代化的人口多、规模大;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针对这些重要论述,我们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生产现代化、社会关系现代化、自由个性现代化三重维度,认真分析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彰显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凸显适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念,进而有利于探索出一条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新路。
现代化的普遍性表现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把握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对人类存续所必需的各种自然需要的不断满足。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程度越高,那么,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因此,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普遍性,是一切现代化存续的最基本表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开始,先后经历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理念、“三位一体”的持续发展理念、“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理念,到如今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理念,始终不变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物质生产维度不动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585既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必须根植于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水平,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要站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产力的肩膀之上,取得比西方现代化更加充裕的物质财富,才能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必须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物质生产方式进行积极扬弃,扬弃其异化的生产关系因素,批判借鉴其经济运行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并超越其具有普遍性的生产力和科技因素。
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看,社会物质生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财富对人的需要满足程度,更重要的在于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潜能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的程度、劳动时间缩小和自由时间增加的程度、对交换价值基础上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消灭程度。“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13]218社会主义新时代有了党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利于我们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快更好实现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把握、对自然界的利用、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践行,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关于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中,第一个强调的就是要在2035 年实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现代化的物质指标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实现物质生产的现代化,科技、教育、人才三驾马车要齐头并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升级改造经济体系,确立新发展格局,实现物质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西方现代化在实现生产力达到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制高点的同时,社会关系的物化和抽象化同样达到人类所能达到的顶峰。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人与人的联系通过物,尤其是以商品和货币为中介产生联系,进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颠倒为物与物的联系、颠倒为物,尤其是资本的属性。原本属于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多样需要动物化了,退化为仅仅追求动物般的本能的需要的满足。人与人互为目的的交往性质越来越少,反而人与人的消费化交往、工具化联系日益凸显,人与人的主体间的商谈、对话、理解和互相承认共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少,以至于人与人对抗乃至社会冲突、对抗、战争的风险急剧上升。这些都说明了西方现代性下的“生活世界”走向异化,重建基于目的理性和交往理性的“生活世界”的希望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
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现代化的衡量尺度在于社会关系为我化的实现程度。这种实现程度就在于消除社会关系相对个人的异化、对抗性、外在强制性,从而使得社会关系真正作为个体发展的助推器和驱动力,而不是个体发展的束缚和羁绊。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社会关系需要整个社会去积极塑造。党的二十大强调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调节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实现物质和精神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通过保护生态、节约资源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通过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交往关系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明形态的形成是现代化演进、积累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同时,表达了对新文明的向往和追求。”[14]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根本原则。这五个根本原则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气质,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的五个方法论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五个方法论要求包含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守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的双重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守正,离不开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国大道。唯有这两个“离不开”,我们才能始终在前进道路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5]这一时代课题提供核心领导力量、提供制度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共产主义航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提供鲜活的带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盛宴。如果说共产主义指向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存续的鲜亮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发光的彩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推进了共产主义红色文化的自主生长,为人类文明开拓新形态贡献出独特的国家和民族魅力。共产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存在天下大同、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的一致性,也存在互补互鉴、各美其美的差异性。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开放原则和斗争原则,我们都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关的理论资源,从而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所承载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下,一定会诞生出属于中国模式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文明道路。
我们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角度分析了西方现代化及其现代化气质所呈现出的生产力解放等历史促进作用和理性中心主义、资本逻辑和雇佣关系、生产和生活世界的异化等需要扬弃的社会缺陷。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借鉴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因素,更好更快推进物质生产的现代化,实现社会关系的为我化,坚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比研究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质和精神气质,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一工作要求。我们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深入阐释,也为准确全面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8这一重要命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启迪和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