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蓉
摘 要:文章从共青团应当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质量两个维度,提出高校共青团工作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然之义。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共青团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的内容不聚焦、实施缺乏系统性、成效浅表化等问题及原因,提出学校党委应做好顶层设计与协调、学校团委分级联动推进第二课堂、以项目为载体孵化精品课程、组建学生社团、营造校园氛围、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等路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6-0032-0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奋进力量的关键举措。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当主动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分析
(一)高校共青团应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高校第一课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仍存在短板与缺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教育部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以来,各高校陆续启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挖掘贴合专业、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元素夯实第一课堂,开展了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探索,逐渐增强高校课程育人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课堂教学形式多数以讲授为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第一课堂中依然存在说教性过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不足等问题。
2.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在团结和引领青年学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绝大部分均为青年人,普遍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情绪波动性较大、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等特点,极易在有心人士影响下对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民族之间存在发展差距等现象产生误解,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可能会发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做出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进而诱发不良舆情甚至意识形态问题[1]。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作用,与专业课程共同推动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理论课程中说教性过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不足等短板,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共青团工作的聚焦性与实效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质量
1. 引导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职责所在
共青团中央、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明确指出,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中,推动学校团组织发挥政治功能……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共青团中央印发的《中共共产主义青年团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也明确提出,机关基层团组织要切实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更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共青团引导青年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青年学生从五湖四海汇聚大学校园,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思想认识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高校要切实开展引导青年的工作,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引领作用,使共青团真正走进青年学生中,得到青年学生的认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助于少数民族学生增强被认可感与被尊重感,有助于不同民族的学生养成相互尊重、懂得欣赏其他民族的意识与习惯,最大程度上团结青年学生,进而推动共青团的各项青年引导工作顺利开展。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实然状态
高校共青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作用仍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孟凡鹏、吴宝宁提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认为民族院校应积极吸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融入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在实践育人中推动各民族学生交流、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但相关建议均未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未考虑共青团工作与高校其他工作的相互联动,针对性不够强[2];李春亭主张以志愿服务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分享了云南民族大学制度化发展、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的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工作经验[3]。现有研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共青团工作提供了一定思路,但实践经验居多,对两者理论层面的契合分析较少,增加了借鉴与推广的难度。现实中,大部分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均开展过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主题教育或活动,但依然存在内容不聚焦、形式浅表化、活动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在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缺失、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4]。
(一)内容不聚焦
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并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列入共青团的重点工作,导致高校共青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工作内容无法聚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很少有高校共青团通过制订相关工作方案、明确相关工作内容及具体任务、设置相关绩效考核指标等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专项工作。二是较少高校能结合地域、专业、学生兴趣等特点,制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及活动内容,也没有意识去梳理第一课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存在的缺失与盲区,导致共青团在推进此项工作中缺乏导向,无法聚焦。
(二)实施缺乏系统性
很少高校对共青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考核,缺乏考核会致使这项工作变得相对随意。大多数高校共青团都没有对量化考核进行过系统性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因此缺乏系统性。各高校的校级团委、二级学院以及班级基层团组织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起并组织活动,相关工作随意性较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未能从上到下、逐层递进地延续性开展,影响工作效果。
(三)成效浅表化
大多数高校共青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存在成效浅表化问题。由于工作内容不聚焦、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一方面导致学生“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收获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致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无法孵化出质量高、成效好的第二课堂精品课程项目。
三、路径建议
高校共青团作为凝聚与引领青年的重要组织,应当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阵地作用,积极开发紧贴学生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共青团的引领下,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学校党委做好顶层设计与协调推进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一是成立党委领导的专项工作小组,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并提高其与共青团职责工作之间的契合度,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共青团工作的要义及可能性,做好顶层设计,制订好校级工作方案,明确学校团委、基层团组织、教务科研处以及二级教学部门的相应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充分发挥教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能动性,在指导二级教学部门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做好调研工作,联动各二级学院及教学部门、学校团委共同理清第一课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短板与盲区;三是由团委牵头,将第一课堂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内容提炼出来,作为共青团落实此项工作的内容重点与依据;四是指导团委做好第二课堂的内容设计、实施计划以及评价机制,使共青团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有据可依、有标可对。
(二)学校团委分级联动推进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共青团培养青年、引领青年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学校团委要组织二级学院分团委(团总支)共同研讨,将第一课堂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内容提炼出来,设计成项目化活动并制订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团组织的职责,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落实情况列入团委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工作机制中,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能动性,确保校级团委、二级学院分团委(团总支)、班级团支部能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分级分层、有序推进此项工作,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与协同性[5]。
(三)以项目为载体孵化精品
学校团委要专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工作,通过组织项目申报、实施跟进、成果验收、宣传推广等活动指导各级团组织以项目为载体孵化精品。一是依托校企、校地、校际资源优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参观考察及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少数民族村落开展调研、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正确认识现有社会问题,理解当前一些矛盾存在的必然性;二是引导二级学院分团委(团总支)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特色活动项目,例如建筑专业开展民族建筑展、民族建筑文化赏析、民族建筑知识竞答等活动,数学及统计学专业组织学生进行当地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少数民族风俗等调研工作;三是依托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项目团队,为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学提供机会,依托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活动项目打造第二课堂精品课程,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效奠定基础。
(四)组建学生社团
为确保各级团组织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并有效激活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能动性,高校共青团可以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学生社团,一方面指导学生社团、联动二级学院对本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并为其提供服务,例如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节庆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学校食堂沟通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餐饮便利等;一方面将对民族文化感兴趣、对促进民族团结责任感强的学生凝聚到一起,指导他们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与文化交流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深入学生群体开展理论宣讲、交流沙龙等活动,让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与重要体验者。
(五)营造校园氛围
学校团委可以联合学校宣传部、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在校园内积极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空间阵地,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氛围。在线下,团委要积极联动宣传部、二级学院团组织,在校园主干道、宣传栏、教室、学生公寓走廊等区域张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海报,并通过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美食、建筑等专栏展示,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验不同的民族美。在线上,团委可以通过新媒体中心、学校广播站等窗口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六)開展相关理论研究
高校要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通过聘请专家进校指导、组织专项课题申报等方式,鼓励学校教师开展理论研究。评价体系的确立是推进各项工作高效推进的前提与依据,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评价机制方面仍比较欠缺,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在确立评价体系方面所有突破。此外,学校团委要积极组织共青团专、兼职教师在探寻第一课堂短板与缺失、明晰第二课堂在此项工作中的必要性与契合度、有序落实开发项目化实施内容、调动各部门教师及学生能动性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为指导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高校共青团作为引领与凝聚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组织,应当积极发挥能动性,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与支持下,建立工作机制、确定工作内容、推进工作进度、协调各方人力、开展实践与理论研究,为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尚旗,郭文亮.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 思想教育研究,2019(01):62-66.
[2] 孟凡鹏,吴宝宁,等.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探索[J]. 改革与开发,2016(10):41-42.
[3] 李春亭,屈睿.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中国共青团,2020(14):75-77.
[4] 赵欣,钟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于广西6所高职院校调研数据[J]. 广西教育,2022(18):23-27.
[5] 孙琳.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群际接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策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5):13-17.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