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本科教育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索

2023-08-25 15:42张明金郑皓祥李永乐向活跃
高教学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本科教育人文教育

张明金 郑皓祥 李永乐 向活跃

摘  要:面对新世纪的飞速发展,只具备专业知识是不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的。而高校作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之重镇,其教育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其功能而言,高等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保证学生将来能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该文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章开展对于发展人文教育的研究,提出如何在桥梁工程本科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使得该学科在高等教育当中既能做到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其他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自身修养,提高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及对该学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关键词:桥梁工程; 高等教育; 人文教育; 工程伦理;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3-0167-04

Abstract: Fac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entu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lone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ustry for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town for training senior professional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ir education deeply affects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en it comes to their function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but als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have good humanistic literacy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relevant articl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carrying out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discipline of bridge engineering. In this way, the bridge project can not only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enhance their knowledge base and self-cultivation in other fields while lear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nse of identity and pride in this subject.

Keywords: bridge engineering; higher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engineering ethic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古往今来,老师及学校的职责是教、育兼而有之,而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教人易,育人难。育人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使这些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甚至是某行业的顶尖人才,能够以更成熟的心态、更缜密的思维来迎接挑战。大学教育更是如此。在教育学中有一说法指出,现代的高等教育必须具有三种最基本的職能:科研、培养人才及为社会提供服务。而我们能够很容易注意到,这三大最基本的职能都应该是在现代高校坚持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够得以发挥和实现的[1]。

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人文”最早在汉语中出现的意思是指人类社会经过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秩序、道德标准及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准则。

从宏观角度来看,人文教育是为学生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他们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人文精神从广义和狭义出发有着不同的解释,前者的实质是指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追求和关怀;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关注人对审美、道德、理想及人格等方面的追求。

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文教育就是指人性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让人们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其中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学科的内容,使人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从中窥探到人性的本质,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人文教育是为了把人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让我们的人性更加的丰富、完善,让我们拥有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和意愿,从而具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决心[2]。

一  发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主体是作为教育者的高校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而最终受到影响的会是高校、学生、社会等多方。因此,在看待人文教育的发展意义时,要从各个方面全面看待,即高校作为一个行为方,这么做对自身、对受教育者及对社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从高校的层面来看,大学教育的众多职能当中,最核心的应当是人才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基于在学生之前所受教育的基础上所开展的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使受教育者不仅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还能够获得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其行业内的高级人才。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将人文教育提到与科学教育相同的地位上来。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大都没有将人文教育重视起来。这种教育理念使得大多数工科专业的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对其将来的发展不利。所以,在工科学生的培养中,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起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对高校自身来讲,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本就是相伴而生的,因此如果一个大学想要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甚至是伟大的大学,那么这个学校没有属于他们的文化积淀是很难成功的。而开展有特色的、有丰富内容的人文教育就是大学在学生内心埋下属于自己学校专属文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学生一代一代地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建立起对学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有着巨大意义的。

从人的层面来看,对人综合素质的理解,主要内容是指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主要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深度,征服大自然、改造世界的能力等方面。而人文素质则大多表现为人拥有了正确的三观,有高水平的道德准则及丰富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前者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表现为人能够因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而后者则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表现为人能够不断满足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需要。由于人的综合素养同时包含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所以对人的教育就应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在一起考虑,才能促使人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从人与世界的层面来看,人类不是独立于整个世界而存在的,人类所生存的世界是由人、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在这个世界中深深地留下属于自己的烙印,那么只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接受人文教育,跳出自己所擅长的那个领域,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只有经过全面综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当中,正确地认识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使得三者都能够更健康地发展下去。所以,高等教育一定既要加强科学教育,同时也一定不能落下人文教育。

二  我國高校人文教育落后的原因

(一)  历史层面

首先是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误解。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诗歌、古文在教材中占的比例是很少的,而历史课上也主要是对王朝迭代进行陈述,讲到一个朝代,只是简单地对该朝代的大事进行一个时间线的串联,而对其发展出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讲解。至于哲学、艺术在我们知识系统中的占比就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现代社会的人们,一提及传统文化,都会不自觉地将其与腐朽、封建、批判等词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就是典型地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联系起来的表现。封建是落后的,应当摒弃的,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应当继承的。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但我们的现代高等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始得却很晚。我们国家的现代高等教育大致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左右,而最初的大学也是因为清政府迫切地想要富国强兵而被创建的,这种情况下的高等教育虽然保留了部分的人文教育内容,但却是以科学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目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急需工业发展以满足战略目标,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学院系调整,在此期间裁撤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这使得人文教育遭到了很大的冲击[3]。

(二)  现实层面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使全体民众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都获得了巨大的改善,同时也让我们相信了科技是无所不能的。这就让“科技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感染了人们,许多人将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绝对化,贬低了人文学科和人文学者的地位,甚至排斥人文学科。

基于以上情况,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科学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受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都会在选择时,优先选择理工专业而非人文专业。在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人文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单一,传授的内容逐渐学术化,缺失了最本质的内容——对人性的培养。这就使得人文课程越来越枯燥乏味,学生更提不起兴趣,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三  在桥梁工程课程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了解了发展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我国人文教育为何落后的原因之后,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论述桥梁工程学科在本科教育中深入开展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艺术美学思维的培养

何为桥梁?最简洁的描述就是跨越障碍(河流、山谷及道路等)的通道。但在现代社会,桥梁不再只是一条通道那么简单,而是对这个时代人类伟大的智慧与无限的创造力的充分体现,象征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并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特色。例如,我们国家北方与南方的桥在结构造型上就有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由于多宏伟的高山和广阔的平原,所建桥梁一般气势宏大,十分壮观;而南方地区则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所建桥梁一般外形轻巧优美;特殊的有西南地区,由于多高山深谷,沟深水急,故多索桥高悬。当然,这种桥梁外观形式上的差异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处处体现着桥梁的形式多样,艺术表现丰富。

桥梁不仅是只有科学技术,而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艺术之间相互平衡的统一体。所以,在讲述各种桥梁的规划设计、力学背景、结构比例和建造技术等专业问题的同时,也要加入对大桥的外形、大桥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等艺术美感层面的赏析,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桥梁工程也是一门关于美的学科。

(二)  民族自信心与时代使命感的培养

我们国家在20世纪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导致我们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与西方国家相距甚远。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就桥梁方面而言,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取得过光辉的成绩。因此,在课程之初,需要介绍桥梁的发展史,尤其是要强调我国古代桥梁先驱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经考古发现,早在六七千年前,位于我国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曾发现了建桥痕迹;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座浮桥——渭水浮桥就已存在;早在汉代出现了在蜀地的险崖峭壁之上修建栈道的记载;一千多年前,隋朝匠师李春就主持修建了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等等。我国古代路桥的发展水平在清朝之前的几千年间一直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国家,直到晚清时期,我国的桥梁发展出现了停滞,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我们流淌在血液中的那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我们民族的智慧,在现代化的桥梁建设与发展中再次取得了光辉的成绩[4]。

通过我国桥梁发展史中这些成就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在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能够让他们更热爱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及这份职业。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正身处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光的时代洪流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5]。

(三)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人这一生做事大多是由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导的。因此,在真正独立之前,形成一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是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不够完善、不够成熟,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对于工科学生而言,那些专业领域内的杰出专家、学者有着极强的榜样作用。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们介绍桥梁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的事迹,以此来引导学生。

在桥梁界,我国出现了多位享誉世界的桥梁大师。如茅以升先生、林同炎先生、李国豪先生等。以茅以升先生的事迹为例,在讲授钢桥的内容时,通过介绍钱塘江大桥引出茅以升先生在20世纪,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被任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6]。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境,先生为了建设钱塘江大桥,在一无所有并且还要防止日军轰炸这种艰难处境之下,和一众志同道合之人废寝忘食,于重重困难之中,攻坚克难,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为中国现代桥梁建设打开了新篇章。学生在了解了茅以升先生的事迹后,一定会被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深受鼓舞。

在这些桥梁先驱们的事迹中,无不体现着他们成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对桥梁的热爱、严谨的态度、永不言弃的精神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

(四)  创新精神的培养

只会一味死板地获取知识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创新在任何时期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只有会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的深化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首先,这就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要搭建起属于学生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讨论,开拓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想、会想,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创新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实验环节中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各个环节都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反客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通过对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行剖析,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括创新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述桥梁工程的发展时,从仅仅提供通行作用的独木桥开始,一直发展到如今兼有通行、美观、象征意义等多功能并满足抗风、抗震等复杂设计条件的现代桥梁。科学规律就是,在每一次通过创新解决了旧的问题后又将面对新的问题,让同学们深深地了解它,既体会到探索创新之路上的乐趣,又从中感受到其永无止境,使他们建立起不惧难题,勇敢创新的科研意识。

最后,高校要组建起一支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不断地提高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虽然,创新的主体是学生,但老师的引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抓住学生提出的想法或问题的本质,给不出合理的建议和有效的引导,那么极有可能将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五)  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工程伦理教育

自古以来,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何为职业道德?以桥梁工作者为例,进行一座桥梁的设计与建设,需要桥梁工作者有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如果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是没有坚持原则而向利益妥协,导致工程出现安全隐患甚至是重大事故,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专业知识的课堂上,一定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及坚持原则的信念,培养其将来从业所必须的社会良知、学术良知、职业道德。

如今的工程与之前的传统工程相比,对社会与大自然的影响(包括风险与效益)越来越大。因此,这就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伦理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程院校中,但由于当前中国高校通常都只开展了单纯的思想政治等一般性的道德教育而缺乏专业的工程伦理教学,导致学生们无法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这就导致了工程师只追求本职工作的精益求精而忽略了工程对社会和自然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开设正规且常态化的工程伦理课程及在专业课中加入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不仅要对工作负责,更要对社会及自然负责。

四  结束语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前者是为人立世之根基,后者则是为人处世之根本[7]。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国现阶段人文教育的发展仍然不理想,处于落后阶段。因此,高校教育中应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的探讨,深化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性。在桥梁工程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也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学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提高对专业的自信心,大力推动人文教育的落实与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般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作为桥梁工程本科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二者互通互助、求同存异,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和出色专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并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1):10-16.

[2] 赵宏燕,郑志伟.浅谈全面育人视角下着重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作用[J].青年与社会,2020(27):179-180.

[3] 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11,18-21.

[4] 张彦玲,张德莹,赵曼.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99-103.

[5] 王书法.工科通识课程对大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的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183-184.

[6] 宁滨.“桥梁大师”茅以升[J].人才资源开发,2019(7):88-89.

[7]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基础教育,2004(1):62-64.

第一作者简介:张明金(1984-),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桥梁工程。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本科教育人文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