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文等
摘 要: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未来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出发,分析了当今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工科大学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50-03
2014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会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研究机构研制的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发布,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数达到280多万人,本科工科在校生数达到495万多人,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5000多个,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伴随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生活中的需求关系、利益关系、竞争方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道德意识的独立性、多元性、时变性与选择性不断增强,随之而来的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工程技术人员工程伦理观的形成是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目前社会对初入行业的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与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势必要求高校对工科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要与社会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一、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在《2020年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中指出,工程师应该成为 “受全面教育的人,有全球公民意识的人,在商业和公众事务中有领导能力的人,有伦理道德的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未来工程师的培养必须软硬并重,也就是技术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并重,而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未来工程师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展针对工科学生的全人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职业者。因此只有搞清楚工程伦理教育的标准才能实现其终极教育目标。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
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层次工程性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态度、爱国敬业和艰苦奋斗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1]。可见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是支配和影响人进行工程技术实践的中枢,而且正确的工程伦理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建立起来。因此,对工科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引导工科大学生树立工程实践与创新为人类造福的职业理想信念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实现技术规范与工程伦理规范的有机融合
由于工程实践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既是工程技术产品的制造过程,同时也是人类实现技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工程项目都具有从需求、设计、生产、制造、成品、应用到报废完整的生命周期,整个周期一直都是技术与工程伦理交织在一起。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应掌握工程实践的技术规范,而且也能够具备将工程伦理基本规范与技术规范融合的驾驭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硬并重能力。我们现在的高等工程教育过分强调技术实现,而忽视了技术与市场、技术与健康、技术与安全、技术与生态等方面的和谐问题。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我国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层次工程性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见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标准与传统的培养质量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培养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在工程的决策、实施、运行和监管等环节会面临到跨学科知识交叉、 多种技术集成、各种社会群体的参与以及利益、成本、风险的分配等实际问题,仅仅凭借简单的直觉和工程伦理基本规范去解决是不现实的。因为工程伦理规范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标准和原则, 可以作为工程伦理的判断标准。但是, 由于工程问题常常将工程本身、社会、人类和自然交织在一起,经常出现权重失衡、利益冲突等问题, 使得工程技术人员无所适从, 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因此, 工程技术人员要真正能够处理和解决好工程伦理问题, 除了具有自觉的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规范,还需要具有面对真实情景进行理性的伦理分析能力和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力[2]。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和工程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是异曲同工的。
二、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及产生原因
目前高校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造成一些在校工科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工程伦理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全局观念淡化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下:一是我国绝大多数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常常借助思想道德修养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平台来进行,由于课时安排有限,造成了教学内容宽泛而且针对性不强;二是部分重点工科院校虽然开设了“科技伦理”、“工程伦理学”等必修课,有些学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利用通识教育平台开设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工业生态学”等选修课, 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增强工科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紧密,往往上课的教师都不是学生所学专业的任课教师,课程基本停留在导论层面上,缺乏与专业的实质性融合,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出现工程行为的道德失范;三是尽管我国已经启动了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质性等效工作,但是占高等教育三分之一的工程教育还处于学科教育向工程教育转型期和过渡期,目前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还很缺乏,教师无法将工程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之中,无法让学生体验一个项目从构思、设计、运作到实现的完整过程,没有建立起工程圈子里的习惯思维,学生步入行业后无法尽快融入工程圈子。
三、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途径
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接轨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道德要求越来越高,那种认为工程人员的社会责任就是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本领做好本职工作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培养工科人才的高校应当加强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建立全员参与的工程伦理教育机制,依托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内外实践教育平台构建三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渗透、融合与嵌入式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综合素质。
(一)加强对工程伦理教育意义的认识
随着工程实践活动日益复杂,技术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单靠技术和技能来指导工程实践,势必会产生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那样的人类灾难。因此增强对工程伦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工程教育观念,将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摆到同等的地位。传统的工程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授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全面素质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已将工程伦理教育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和观测点,许多高校在实施时只是将其简单地归并到思想品德课程中,并没有从工程教育视角下统筹考虑,造成了工程伦理教育与工程专业教育的离体,忽视了对工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实际上,国际上对工程教育的评价就是一个多元的价值观评价,将工程本身和其相关的各方利益群体进行综合博弈满足各方价值诉求,是工程伦理的具体体现。可见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对培养我国未来工程技术人员工程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未来从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建立全员参与的工程伦理教育机制
从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师并未意识到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一些工程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从未将工程伦理教育引入到教育教学环节之中;特别在实践环节开展的项目设计时,只考虑技术指标的实现,从未将环境、生态、安全等要素作为设计指标纳入到项目之中,使得学生不关注、不关心工程伦理要素,造成设计与实际脱钩。另外在一些工科高校普遍把思想道德修养课与工程伦理教育等同起来,并将其作为万能课,认为可以解决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所有事情。
面对这种现状,学校应加强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对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初衷和目的的再认识,建立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树立工程伦理教育的意识,将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将学生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决策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通用标准,将教师贯彻和落实标准的教学情况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监测指标,采取同行、学生、社会三方评价机制。同时高校还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的宣教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员工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构建全员参与的工程伦理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构建“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已将大学生工程伦理观作为合格工科毕业生的评价标准,并要求在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给予保障。为了达成培养目标必须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多学科交叉,有利于文理融合。为加强和改进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伦理教学现状,根据工科类专业教学特点构建“三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全面、全员、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工程职业素质。
基础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针对刚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主要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学载体主要利用通识教育平台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专业导论课和部分通识选修课。
专业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针对进入大学专业学习阶段的学生,主要帮助学生从专业视角建立工程伦理价值观,掌握工程伦理基本规范和评判标准。教学内容主要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中的问题展开授课,基于问题和项目开展工程伦理价值判断,着力解决工程教育中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培养学生从大工程观视角下分析、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针对进入专业实践阶段或即将毕业实习的学生,主要帮助学生从实践角度锻炼学生工程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教学内容主要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针对来自真实场景的课题和项目展开研讨,主要采取师生团队模式基于问题和项目教学形式,锻炼学生工程伦理应用能力。
(四)探索渗透、融合与嵌入式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工程人才职业素养,采取何种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不同培养阶段的教学效果。在基础层次的教学中可以采取渗透式,教师将公众关注的工程事故作为案例引入到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向学生渗透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成本、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工程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合格工程师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诚实、正直、严谨、敬业的职业道德[3]。
在专业层次的教学中主要采取融合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题或者项目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伦理教育、技术规范与工程伦理基本规范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体会工程伦理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应用工程伦理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动力。如在讲述转基因技术时就可以将工程伦理与技术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一项技术的推广不仅受到技术本身的制约,而且也受到技术推广过程中社会背景和社会价值的影响。
在实践层次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嵌入式教学方式,学生利用其真实的实践环境开展工程伦理决策和应变能力训练,指导教师通过将训练内容和项目直接嵌入到环节之中,并列入评价考核指标中。让学生在工程的决策、实施、运行和监管等环节中高峰体验工程伦理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通过对真实情景进行理性的伦理分析能力和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力的锻炼,实现做中学、干中悟、悟中长的教学目标。这一层次的教学与目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中的企业实践阶段是相对应的。
总之,加强和改进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素养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重要目标和新课题,也是理工院校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立“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开展渗透式、融合式和嵌入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全方位、全程化、全员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工程伦理素养和工程道德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与工程实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Z].北京,2011.
[2]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11,(4).
[3]王进.融渗式工程伦理教学中“知情意行”的统一[J].现
代大学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