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平 武睿 李晓霞 李川田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突发事件种类、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因此,政府各部门及企业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该文围绕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集政府、高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为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并从五大主体的角度分别阐述该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为我国高校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实施路径;实践能力
中圖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3-0163-04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largest variety and number of emergenc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disasters are diverse, widely distributed, occur frequently and cause heavy losses. Therefor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enterprises have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applied talents in emergenc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Focusing on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this paper proposes a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enterpris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 main subject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training mode is expound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emergenc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Keywords: emergenc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Five in One; implement approach; practical ability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近年来,我国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可圈可点,但仍暴露出一些应急方面的不足之处,如救援人员调配、应急物资统筹、信息统计与共享等,问题背后所折射的是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应急人才的短缺,以及其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短版。基于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对应急方面的高质量人才需求增加,多所高校设立应急的相关院系及专业,应急学科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具有科研与实践的双重属性,进行人才培养时,创新和实战能力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又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因此,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多学科综合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要培养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能力[2]。本文从政府、企业及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分析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太原科技大学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索包括“政府-高校-企业-教师-学生”五大主体的协同培养模式,以期完善学科建设,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应急人才。
一 人才需求分析
应急工作涉及领域广,各类突发事件防控与处置复杂,涵盖包括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与恢复重建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在“全灾种、大应急”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不但在总量上存在缺口,而且在质量上也亟待提高。
为满足现代社会对应急人才的需求,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082902T)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培养模式需与应急管理专业(120111T)、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20401)等管理类学科有所区分,要从工科的角度出发,培养兼备应急管理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急人才,学生既需掌握应急技术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从事应急救援指挥、事故处置、应急教育与培训相关的工作,也需结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知识,分析、解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各环节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从事应急技术研究、应急装备开发、风险评估与防范、检测与监控预警等工作。同时,高校也要注重素质培育,学生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以及服务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还要具备良好的应急处突、组织协调以及交际表达等能力。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校作为培养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二 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模糊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未有明显的界限,如与应急管理专业相比,其侧重培养能够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解决应急管理过程中集体协作、资源配置、流程优化等系统问题的专业人才,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易使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忽视自身专业特点,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欠缺采用工科与管理科学思想去解决实际复杂应急问题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工学与管理学矛盾依旧冲突,应急人才的专业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二)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2019年教育部首次审批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截至2022年仅有35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更侧重于应急管理的理论知识,课外实践内容与手段单一,科技创新氛围不足,与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关联学科课程设置不足,使得学生知识理论系统不全面,不能满足复合型应急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不能满足社会的多角度需求。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不充分,未对课程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不到位。此外,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短缺,部分专业必修课程需授课教师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与文献并整合、提炼授课内容,课程教学大纲与知识结构专业性不足。
(三) 实践创新环节难落实
当前专业教学实践体系构建有所不足,一方面,传统的实践环节大多依托院系的实验空间,在校内实际情景或构建虚拟情景完成一系列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题简单、内容单一,占比少,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校外实践资源有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践学生参与不足。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使得课程难以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有限,相关的职业素养培养不足,与实际工作需求有一定距离,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同时,实践平台搭建的不完善对学生参与学科创新活动与竞赛有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
(四)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自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开设后,具备相关学科背景教学科研人才紧缺,专任教师多由安全科学与工程、采矿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相近专业转岗而来,虽学历高、研究方向多样化,但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知识背景较弱,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进一步加强。并且,“智慧应急”作为当前应急管理研究热点,教学科研中要注重应急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专任教师多年专心教学、潜心自身研究方向,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特别是应急相关的实战经验,对社会需求、前沿理论与新兴技术等不敏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学科的发展[4]。所以急需培养并组建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质量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三 “五位一体”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在以往的人才培育模式中,主要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为辅,高校给予的支持有限,与政府、企业的沟通不够顺畅、联系不够紧密。双海军等[5]认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应具备专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改进创新能力和管控能力,这五大能力分别对应“知、会、用、创、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升级。完成这五大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局限于“学生-教师”这单一关联中,尚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基于此,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需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图1)。该培养模式包括五大主体,分别是学生、教师、高校、政府及企业。该模式中,教师、高校、政府及企业共同为学生的培养出台便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其中政府组织协调、高校牵头对接、企业支持配合、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实践,各方相互联系、各有侧重。
四 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 政府——提供便利政策,促进各方沟通
政府在推动“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确保“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实施。一方面,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成立合作委员会,共同制订委员会章程,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三方签订互聘共培师资、共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培养专业人才等协议,为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保障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科研创新项目,完善相关保障服务,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平台、扶持平台,推动应急技术与应急产业的发展[6-7]。此外,政府可以鼓励有关应急管理行政部门、应急救援单位、社会基层组织提供见习机会,加深教师和学生对于应急行业的理解,丰富实践经验,政府也可以同高校研究团队合作,优化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二) 高校——创造合作条件,做好顶层设计
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高校应做好两个角色,一是沟通者,响应应急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分析社会、企业的应急人才需求结构、掌握应急产业前沿动态,积极推动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交流与人才共享,为校内的专任教师与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完善的教学实践平台与更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二是设计者,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依托办学理念与学科优势,厘清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同政府、企业共同开展学科建设、确定人才培育方向,完善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科研创新成果的考核指标体系,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学实践环境,校内建设专业实验平台,如灾害模拟及可视化实验平台、VR+智能应急减灾救灾分析与评估实验平台、应急装备研发配置与管理实验平台等,校外共建教学实践平台。
(三) 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开展创新研究
企业是“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应急人才的培养。当前校内相关的应急实践未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企业是校外培育人才的沃土,已有场所、设备设施及专业人才等优质资源,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划,可向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应急实践场景。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整合共享多方优质资源,构建更为完善和有效的课程实践体系。在该模式中,企业不仅仅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制定专业课程实践计划,参与到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环节,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从课堂理论延伸至校外实践,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改进创新能力和管控能力,使得学生毕业后可达到企业应急相关的岗位需求。企业还可以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借助实验室的设备设施与高端人才,共同攻克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还可以结合新兴技术,共同开发实用性应急管理平台、研发风险智能感知装备与应急救援装备,防范重大灾害,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更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8-9]。
(四) 教师——构建双师队伍,优化教学内容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应急人才的基础,教师作为施教主体,教师自身的学科背景、实践经验和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教学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实际工作,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教学、实践、科研有机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寻找科研创新思路,实现从专任教师到“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同时,加强与行业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应急管理专家、应急技术专家、跨学科背景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开设专题讲座,提高校内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视野,促进专业的发展,满足“全灾种、大应急”需求;聘请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政府人员、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入教师队伍,参与课程教案编写、指导校内与校外实践课程,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师资结构[10]。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智力支撑,教师团队打破了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屏障、共商共议、相互协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进专业培养方案、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专业知识构架,共同培育高质量应急人才[11]。
(五) 学生——重视基础学习,积极创新实践
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不能简单地作为一名受教主体,不仅要接受课堂理论知识,更要积极地参与课外实践。一是在基础知识上,不要将目光局限于专业教材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升学、就业目标,个性化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在课内实践上,可以独立或协作完成课程设计,运用应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应急管理实践技能,培养数据分析、方案制定、组织协调、应急处突及现场处置能力。三是在创新实践上,充分利用高校搭建的实践平台与实验设备,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升创新能力,初步培养科研能力[12]。
五 结束语
高质量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是当前应急产业的紧缺力量,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教师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创新实践内容占比少的劣势,提出一系列多方合作、共同培育专业人才的实施路径,以求培养兼备应急管理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急人才。构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和未来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向提供了建设方向,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应急人才,实现多方共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久平,胡平.产教融合培养应急人才——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校企合作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李德明[J].中国应急管理,2020(11):24-27.
[2] 赵婧昱,卢世平,邓军.“全灾种,大应急”需求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33-36.
[3] 司俊鸿,王乙桥.全灾种大应急时代背景下应急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1,18(1):109-113.
[4] 盖文妹.我国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2):29-32.
[5] 双海军,赵静,禹华平.应用型本科教育“政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0(32):12-16.
[6] 汪先锋.“政校行企协同、课岗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建设为例[J].高教学刊,2016(16):27-29.
[7] 趙明锴.政校企协同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河南农业,2021(30):4-6.
[8] 沈云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9):37-42.
[9] 彭慧.“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4):257-258.
[10] 潘柏,王存,刘钦花,等.开放为基、导学为径、实践为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6):151-154.
[11] 戚宏亮,刘颖,刘光宗.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6):34-37.
[12] 戚宏亮,刘颖.“应急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3):8-10.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20230859);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型应急技术与管理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G2021007)、“基于Ventsim三维可视化的矿井通风教学研究”(JG2021008)
第一作者简介:付玉平(1983-),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煤矿安全与应急管理。
*通信作者:武睿(1996-),女,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火灾防治与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