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路径分析

2023-08-23 04:35魏春晓
考试周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摘 要:地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学的一类学科,该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新课改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落实生活化教学,浇生活之水,绽放地理之花。基于此,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的优化构建,开辟教学的新思路,走一条生活化的教学路径,构建高品质的、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多维度、多层面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115-06

高中地理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在素质育背景之下,推进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在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构建一座无形的桥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从生活的视角展开探究,在生活中能够对学科知识实现灵活迁移,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和突破,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向主动学习转化,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清楚的认知、多维的解读,由此达成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目标,凸显地理这一学科的育人赋能功能,体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新发展

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生根,不断刷新着中国教育的高度、深度、广度。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应该迎合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跟随教学改革的新步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其中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地理与生活进行有机构建,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定程度而言,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推进生活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是推动高中地理教学事业新发展、新进程的重要渠道。

(二)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兴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兴趣是激活学生内在潜力的力量之源,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要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高中地理这一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复杂性,部分学生在学习阶段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难关和难题,这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大削减,学习热情消磨殆尽,学生无法取得新的发展和成长,也无法达成实际的学习目标。

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进生活化的元素、采用生活化的案例、利用生活化的语言、衔接生活化的手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能够将烦琐的知识变得简单化、简洁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深入生活情境,获得更多的启发、启迪、思考,迸发出学习发展的新活力、新生机,展开深度的探讨和学习,打开思维的开关,以此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感知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有助于构建高品质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强调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其中生活化教学则是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切入点。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为高中地理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思路。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形成轻松的、愉悦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学生和教师加强有效互动,实现深度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以此落实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引、学习能力的训练,助力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更深刻的解读、更有效的理解,让教师的教和学都更有意义、更有实效,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 现阶段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不足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情景并不陌生,能够意识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也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但是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情境背后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并不是十分扎实。他们并没有在真实、系统、形象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活动,以致于他们对相关地理知识内容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不深入,也无法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迁移应用,更不可能在较为宽松的生活情境中与同学之间展开多元化的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与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化资源挖掘不够

生活化教学并不只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托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丰富的生活化资源,填补傳统课程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让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更为广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挖掘生活化资源的时候存在不充足、不全面的情况。要么是继续沿用以前固定的生活化素材,缺乏新颖感和时代感。要么选取的生活化资源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生活化资源的选取不合理就会限制教学空间,无法帮助学生立足于自己比较熟悉的地理空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迁移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的课程教学没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带动作用。

(三)生活化指导效果不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地理教师缺乏生活化的指导,他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达成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设计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相适应、相协调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生活化的指导策略,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以较为高效的生活化教育技巧完善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激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他们达成更高质量的课程学习实践。

(四)生活化评价环节缺乏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价值判断,应该贯穿落实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激励与管理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生活化评价这一环节。要能够以生活化的评价对学生的生活化实践与操作起到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注重生活化评价这一环节。他们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评价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相关能力及情感的评价。这种传统单一化的教学评价阻碍了学生情感的表达及价值取向的判断,缺乏对学生的多元化关注,由此也让整个生活化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路径

(一)衔接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能够为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理念、经验等都是在学习、探究、思考等过程中构建所得。而情境是学生实现自主构建的关键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其一,借助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但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注重把握提问的契机,提升问题的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活性,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聚焦学生的眼球。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知、所得、所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以湘教版高一地理“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基于前期的学习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交通运输方式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整体的认知停留在不同运输方式和区域交通线路这一肤浅的层面,对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探究。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提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走进更具有深度、广度的学习空间。

首先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然后提出问题: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学生则可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了解,说一说不同运输方式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可以展示我国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图以及学生所在城市的交通线路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我国主要城市交通线路的布局具有什么特点?东部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整体的布局具有哪些特征?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所在城市交通运输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遵循了什么样的布局原则?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展开探讨,学生在合作、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全面、深刻了解交通方式、特点、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学生能够就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布局情况展开生活化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其二,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地理知识、有趣的地理现象。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可以积极引进这一系列生活化的资源、素材,创造生活化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有趣的谚语题:“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主要阐述的是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比较大,早上的温度比较低,需要穿棉袄御寒,而到中午,温度急剧升高,所以人们穿得很薄。随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谚语反映的是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地探讨、思考、回答,让整个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

同学一:这一谚语主要是新疆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同学二:由于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地,而且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周围都是高山,阻断了洋流的到达,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之间具有明显的温差。而且这一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充足,常年降水量相对减少,整体比较干燥……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谚语切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诠释地理知识,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探讨和解读,由此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结合乡土地理,拓展教学空间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活化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强调教师应该积极寻求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乡土地理属于“活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运用的生活化元素。且乡土类地理资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有助于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排斥、抗拒情绪,有效激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模块知识为例,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點影响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家乡的旅游业”为主题,为课程教学和生活实际搭桥、牵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说一说、聊一聊、看一看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旅游特色,存在哪些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这一主题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话题探究中。教师在这一环节则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展示舞台,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知和看法。

同学一:我的家乡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但当前还需要改进的就是交通,交通非常不便,相信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的家乡一定会吸引很多的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同学二:我的家乡是文化古都,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有许多的历史名人,所以我认为这是家乡开发旅游业的法宝……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家乡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使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同时学生历经这一主题探究的整个过程,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构建,能够从时间、空间多个维度,理解地域文化,探究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能够深刻解读地域文化的内涵,助力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三)强化教学指导,优化教学模式

1. 设计现象递推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高中地理教师在强化教学指导、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现象递推模式。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活动,展现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中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枯燥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等知识内容,有意识地实现生活化。可以通过感知现象——原因探究——原理分析——规律掌握——实际应用等层层递进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尽可能地让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励学生展开更为自主的课程学习实践与探索。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为例,教师在教学“流水堆积地貌”时,就要注重现象递推模式的设计。先借助多媒体图片、微课视频等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图片,获得对流水地貌的具象感知。随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合地理知识,针对不同的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进行原因及原理的分析。比如,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冲积扇”,就可以让学生串联自身的生活化经验,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语言描述冲积扇所在的位置,比如“它位于山沟沟谷的出口处”。随后让学生结合对山沟沟谷的生活经验认知,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比如在出口处,流速骤减,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堆积成为扇状堆积体。让学生分析原理,它是因为流水堆积形成的。继续分析冲积扇的规律特征:扇顶地势高,颗粒粗,堆积厚。扇缘地势低,颗粒细,堆积薄。最后再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冲积扇对农业、生活、工业的影响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让教学内容凸显生活化特色,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引领作用。

2. 设计课堂延伸模式,实现课堂生活一体化

(1)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弥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积极展开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以生活为基石,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实践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运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器材,模拟复杂的、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历经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能够基于地理知识的表面探究地理知识的本质,切实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工具,比如纸屑、电风扇,温度计等,然后将班级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驱动,组织学生利用这一类生活器材探究气压、温度和风向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教師可以为学生提供蒸馏瓶、酒精灯、烧杯等实验器具,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等过程中进行实验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模拟水循环、气流循环和温室效应等现象。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器材,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立足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模拟实验,深入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将动手、动脑、动口、动心进行有机结合,由此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更丰富、全面、科学的认识,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2)设计生活作业,强化课后巩固

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类的作业,强化学生的课后巩固效果。所以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单一化的作业设计模式,要能够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与特色,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内容,凸显生活化,体现科学性、开放性及实践性。注重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引领他们更为积极自主地投身于作业实践操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获得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具象化感悟。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为例,教师在教学“土壤的形成”时,就应该明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让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设计课后自主实践操作类的作业内容。学生组建成研学活动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观察土壤颗粒的粗细及干湿状况等。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自己的认识一一记录下来,随后通过拍摄vlog记录、PPT展示等方式展现自身的作业实践操作结果,体现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进一步理解土壤形成的因素。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完“城乡空间结构”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调查家乡土壤利用的情况,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合理地展示本地区城乡空间结构的差异,锻炼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这样也能丰富学生的课后实践操作。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师立足于生活化教学的原则和理念,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生活化作业,不要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实践操作,体现所学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好地体验生活、指导生活、追求生活,实现高质量的实践探索。

(四)细化教学评价,凸显生活特色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了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建构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要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基本,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的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和体会。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细化教学评价,要能够凸显生活特色,达成对学生的科学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 创设开放评价环境,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应该创设较为开放的评价环境,要能够体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传统的教学评价基本上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教师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课堂表现。生活化教育理念支撑下展开的地理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多元化评价主体的体现。既要实现教师评价,也要实现学生及家长评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互相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根据学生在课后对地理知识生活化调研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教学评价更能够凸显生活化特色,能够体现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知识的具体情况,能够让整个教学体现生活化的特色。

2. 关注核心素养培育,评价标准层次化

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还应该依托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让评价标准更加富有层次化。所以教师要优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不能只是局限于学生的成绩,还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教师在针对“土壤的形成”这一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的时候,就要凸显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形成情况。要能够分析学生在课堂及课后对土壤的认知及生活化实践情况,从而分析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教学评价将更为科学且合理,有利于实现学生生活方式及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彰显学生学科核心思维的生成过程。

3. 关注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着手对学生实施评价。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情境问题测验、社会生活实践完成度、成长档案袋记录、家庭成长活动记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准确地展现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更高质量的教学评价凸显对学生的合理引导。以湘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为例,教师在教学“滑坡和泥石流”时,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评价的具体细则。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课堂参与”“能力提升”等四个评价标准。随后针对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比如,针对“课堂参与”这一评价标准,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情况;分析学生参与“泥石流的形成”这一模拟实验的情况;分析学生是否结合了自身的经历谈论避灾防灾的基本措施等。针对“能力提升”这一評价标准,教师可以综合分析学生的亲身操作体验情况,判断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形成情况;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认知度,判断学生地理观察能力的形成情况;分析学生对防灾措施的多角度思考面,判断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形成情况;分析学生对避灾防灾措施的牢记度,判断学生防灾能力的形成情况;分析学生对其他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原因的解释情况,判断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形成情况。

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立足生活化教育的原则和理念,结合生活教育的内容,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凸显了评价的生活化特色。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教学评价将更为科学且合理,有利于逐步推进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落实,达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四、 结论

总而言之,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当前推进生活化教学是契合新课标改革要求、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刻认知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具体可以从结合乡土地理,拓展教学空间;衔接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学习体验等多个维度着手,将生活化教学法贯穿于地理课堂的始末,拓展学生学习、探索地理知识的深度、高度。

参考文献:

[1]王莉.关于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5):103-104.

[2]李顺伟.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成都论坛论文集(一),2022:921-925.

[3]陈雪.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探讨[J].高考,2021(34):77-78.

[4]张禹舜,祁早霞.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0):38-39.

[5]胡军.浇生活之水,绽放地理之花——刍议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J].高考,2021(21):27-28.

作者简介:魏春晓(1964~),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省天水市长城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