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极具重要性。混合式教学通常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其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首先介绍混合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应用价值,再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标与特点,并点明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实现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具体包括进行优质的文学课程设计、打造完备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中国古代文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 谢述峰(1987—),男,四川德阳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5-0148-04 [收稿日期] 2023-03-08
一、混合式教学
(一)基本内涵
“混合”是“单一”的相对概念。单一式教学主要指单纯的线上教学或单纯的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则是指在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优化整合、直观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实现二者深度融合,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式教学原本并无固定的“混合”方式,混合了多种教学模式或者教学形式的教学均可称为混合式教学,而现在通常所说的混合式教学则是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二)应用价值
1.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不少学生存在“只懂吸收知识,不擅运用知识”的问题。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单纯进行知识输出的课堂“主宰者”,而转变为了“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大空间完成知识内容的吸收与转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于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由于课程学习难度较大等原因,很多学生并未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混合式教学改革背景下,积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将教与学延伸至课堂之外,符合当代年轻人喜用互联网与计算机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自行制作课件与学习视频等,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將名家讲座视频与名师授课视频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相较于课堂教学视频而言,这类视频更具专业性与趣味性,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掌握专业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成为课堂教学重点,师生互动得到加强,学生可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考核评价机制也更完善,在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同时,也很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而这同样能够有效提振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一)课程目标与特点
结合各所高校教学实际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各种文学现象与各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2)能力目标:具备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及基本的问题研究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美感,树立文化自信与高尚情操[1]。同时,具备四大鲜明特点:(1)与理工类课程不同,“中国古代文学”属于人文类课程,客观性较弱,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情感并且进行主观思辨;其教学效果难见速效,而需长期浸润。(2)课程内容从上古先秦时起,至晚清近代而终,知识含量丰富且时间跨度极大。(3)并非孤立学科,而与多学科——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与哲学联系密切,也因如此,学好该门课程还需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并且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4)作为古代文学,多见文言文与繁体字,与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白话文与简体字存在较大区别,学习难度较大。
(二)教学现存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多重中国古代文学史而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曾是两门独立课程,之后合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两大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性质并不相同,前者属于史学范畴,是文学的历史,主要负责揭示各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形态与彼此间因果关联,讲述各个文学思潮、现象、作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作家创作历程、文学作品的文学史定位与流播等内容;后者属于文学范畴,主要负责阐释古代文学作品文本,尤其注重分析经典文本的文体、主旨、内含形象、表现方式、作者的精神追求及文本所具美学价值等。由此可见,二者作为一门课程的两个主要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教育功能并不相同:前者致力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赋予学生学术理性,引导学生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心,同时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后者则致力于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深度认识人生,有效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主观积极性与客观审美力,进而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就当前教学实际来看,不少高校却未专门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普遍存在重文学史而轻作品选的问题[2]。
2.教学效果方面,未能圆满达成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前文提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三个层次,而教师之所以未能圆满达成后两项目标,与前一节所提“重文学史而轻作品选”的问题存在很大关联。多年教学实践表明,中国古代文学史在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占比明显高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师注重梳理文学史线索、传授文学史常识,而忽视了对于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篇的讲习,学生缺少大量阅读与深入分析的机会与时间。在此形势下,作品选近乎沦为文学史的参考资料与附属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关于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目标便自然无法达成。同时,文化自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而学生若不阅读文学作品,自然很难建立情感认同、养成高尚情操、树立文化自信,难以达成课程的情感目标。此外,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的问题[3]。学生欠缺足够的探究能力,自然无法写就文从字顺且观点鲜明的本科毕业论文。就近年古代文学相关的毕业论文选题而言,论述模糊、逻辑混乱等问题大量存在。
3.学习状态方面,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有待提高。中国古代文学自身内容体量较大,且与多学科存在密切关联,要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能仅靠教师课堂讲授,还需学生具备充足的学习热情。就当前实际来看,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兴趣阅读相关书籍,甚至教材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夕突击使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古代文学的价值。在不少学生看来,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社会生活无甚关联,诗词曲赋乃至语言文字等均已超出现当代人使用范畴,古人之思想观念更是与现当代社会格格不入。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文学本可以为现当代人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与丰富的心灵养料,却被部分学生视为沉重负担,心生抵触,欠缺足够的学习热情[4]。(2)僵化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高校的考核体系过于僵化,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忽视平时成绩,且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考题也以填空题、论述题等知识记忆为主的题型居多。在此形势下,学生自然倾向于死记硬背,认为多学无用。
三、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进行优质的文学课程设计
一方面,针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中国古代文学史而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问题,教师有必要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确保二者占比均衡。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部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梳理文学发展脉络,由于仅以时间为序的梳理方式容易割裂文化自身发展链条,所以教师还当采用“文体+时间”的梳理方式,分别讲解、清晰呈现每种文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当中所具有的特征。以明代文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小说—戏曲—诗文”的顺序进行讲解。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部分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放在与其功能性同等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走近作品,尝试贴近作者情感,深刻体会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还要合理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有效衔接。针对客观性较强的古代文学史基础知识,学生可以自行利用视频资源与相关书籍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只需通过设计课后习题与章节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即可。而就具备抒情特性的名家名作而言,教师则需通过线下课堂进行面授讲解。因为这类作品通常凝结了作家丰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并不具备标准答案,所以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认知与记忆进行学习,而应当在教师引导下,投入真情实感,深切体味作品内涵,采用披文入情的方式提高个人阅读能力与审美水平。线下课堂面授方式可灵活调整、不拘一格。以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演出”的教学方式,安排学生结合个人喜好选择角色进行戏剧演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成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切实改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打造完备的教学资源体系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具备一大突出优势,即拥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如电子文献、名校公开课及慕课视频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然而,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信息量过于庞大,易使学生因为选择太多而无所适从等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筛选加工,在认真考察网络教学资源本身质量的同时,也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整体培养目标及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此外,考虑到“985”“211”高校课程资源未必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以及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同门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有必要时可结合本校与本班具体学情自行录制微视频课程。微视频时间宜短且主题明确,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良好授课能力,同时还需教师拥有必要的录播设备并且掌握相应的剪辑技术。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等级划分:一者为必学资源,也称基础资源,具体可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建立“任务点”,学生在完成前一“任务点”中所包括的90%的资源后方可进入下一学习环节;一者为选学资源,也称拓展资源,具体包括小说戏曲名作、文学大家别集及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著作等[5],教师可将这类资源放入资料夹,再由学生结合个人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当然,学生在接受教师所提供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也可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利用数据库与各类电子图书等查找个人所需学习资料。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机制
要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一方面,要提高过程考核占比,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由原来的70%降至60%甚至50%,同时将平时成绩占比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乃至60%。另一方面,还要从期末考试与过程考核两个维度完善考核内容,既要考查课程教学知识目标完成情况,也要考查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期末考卷中,可用选择、填空及名词解释等基本题型考查学生的知識掌握情况;默写题考查学生对于教材所涉文学作品的熟悉程度;赏析题考查学生对于相关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论述题考查学生的作品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述能力。此外,还可在考卷中增设“诗歌仿写”题,提供仿写对象,让学生照其题材与体式进行仿写,由此调动学生的诗词创作兴趣。在过程考核这一维度,教师可以利用智慧学习平台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如课堂讨论参与情况、相关作品与资料的阅读情况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同时考查学生学习成效,如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与章节测试表现情况等。另外,还可根据学生在诗词朗诵大赛、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等赛事中的获奖情况酌情为学生加分。在设计课后作业这方面,教师需在完成章节教学任务后,设计知识练习与作品练习两类作业,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熟悉相关作品,同时还应设计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表达能力与文本鉴赏能力的题型,并在学生完成作业任务后,进行一对一答疑,或者面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解。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优化整合、直观呈现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优势,实现二者间深度融合。应用混合式教学开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从文学课程设计、教学资源体系及课程考核机制等三方面入手,实现混合式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切实改善课程教学成效。
參考文献
[1]林娥.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探析[J].散文百家(理论),2021(6):5-6+8.
[2]张琛,蔡淼,于海博.中国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21,19(16):89-91.
[3] 余福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文学教育(上),2020(9):64-65.
[4]王扬,刘毅.新媒体生态下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J].北方文学(中旬刊),2020(11):101-102.
[5]戴永恒,卫佳.古代文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建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5):116-119.
Abstract: As the cor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Mixed teaching usually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applying which to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urriculu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course learning.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mixed teaching, then expounds the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urriculum,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work. Finally, three feasibl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urriculum design, creating a complete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perfect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chanism,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workers.
Key words: mixed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Literature”; applic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