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萍 李妍 宋祥龙
[摘 要] 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构成要素,以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多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提出转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力量等改革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符合西安航空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陕西省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1BY167);2021年度西安航空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机制研究”(2021GJ1005)
[作者简介] 杨亚萍(1972—),女,陕西岐山人,工学硕士,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测控技术研究;李 妍(1992—),女,陕西西安人,工学硕士,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及应用研究;宋祥龙(1989—),男,山东德州人,工学硕士,西安航空学院能源与建筑学院工程师,主要从事蒸发冷却空调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5-0176-04 [收稿日期] 2022-12-20
引言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人才培养及工程教育改革开拓了新路径。新工科是新的工科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等,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战略[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新工科建设的必备要素。地方应用型高校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作为新建本科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致力于培养能够在水资源的开采、加工、输送、利用和回收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过程中,从事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旨在通过探索,进而提出創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适应本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培养符合西安航空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成要素
(一)新工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我国不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衍生出许多突破原有边界的新产业,而这些新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创新型复合人才[3]。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打破原有的单一专业壁垒,解决科学与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途径[4]。
(二)新工科趋向校企融合、产教融合
将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高校大力推广,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从而提高高校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竞争能力[5]。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迫切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破解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两张皮”难题的重要保障。
(三)新工科需要学生具有全球视野
构建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的新工科教育,就要聚焦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规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盯国际前沿,积极吸纳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及优秀人才,持续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在开放中塑造新工科教育的国际化视野[6]。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方式做牵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国际课程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塑造国际化素质,形成全球视野,在面对复杂问题中能够提供创新思路,拿出创新方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社会对新时代中国高等人才的需求。
二、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创新创业课程难以满足新工科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以新产业和新经济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传统的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多,新技术理论较为缺失,应用实践类课程数量有限,课程的创新性、延伸度有待提升。与此同时,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科之间的交融性与创新性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给排水专业的创新发展,难以达成新工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与新目标。
(二)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仍显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进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以创新创业为载体、以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为条件开展的系统化教学。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专业现有平台为主,缺乏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学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元化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教学内容以简单呈现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少真实体验的实践环节和实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无法落地。
(三)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度不足
部分教师和学生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特别是创业就是开设公司,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对立起来。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度不足,一般仅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的一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方式局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或“互联网+”“深水杯”学科竞赛等,参与和受益的学生较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有限,从而导致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环节较弱,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主要采用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导师主要由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担任,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但是,能开展创新创业专职教学的师资少之又少,教师的指导效果离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另外,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过多地注重卷面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内在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过程性培养。
三、改革与研究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不仅要求给排水专业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得到良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工程素养,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要求给排水专业学生能够在给排水工程各个流程中发挥最佳作用。因此,新工科建设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导向,融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的人才培养理念,从“知识输入导向”向“知识输出导向”转变,打破传统教育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学知识”到“用知识”,再到“创新知识”,以知识应用及创新实践为核心,聚焦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具有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注重“双创”教育实践环节,完善创新创业才培养体系
1.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初步形成以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五个应用模块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利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实践教学新模式,将“三创”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构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对学生的培养和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面向工程应用,新工科背景下的给排水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合理分配通识类课程、核心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及创业活动类课程的比例。其中,通识类课程中主要涵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等基础课,核心类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实验、校内外工程实践等,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创新设计、创业模拟训练等,创业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种创业讲座、沙龙等。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位置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比例。
(三)突出产教融合、开放共享,创建“双创”育人平台
依据专业特点和育人规律,创建校内综合训练实践平台、校内开放共享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平台、校内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实践教学管理平台[7]。创新创业平台要突出产教融合,实现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内在统一,同时要秉持开放共享的原则,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让更多的师生受益。近几年,在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支持下,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立足行业特色,建立了水源地、给水、污水、建筑给排水及设计院等专业应用领域的实践基地,搭建了水质检测、微生物检测、环境检测、水处理工艺创新等实验共享平台,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创新设计、创业模拟训练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
(四)更新“双创”教育理念,完善“双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路人,师资队伍水平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备资源保障。教师要具有教授与给排水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近几年,在西安航空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邀请“双创”导师、行业专家、国赛评委等,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等形式,提高了给排水专业“双创”导师培训的质量。目前,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设有“双创”导师4人,其中60%为博士。另外,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导师等,为教师搭建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换平台,有效鼓励教师积极地投入“双创”工作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最后,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能型”導师的选拔、任用、培养及考核机制,立足新工科专业建设,丰富导师的创新创业指导形式,从而建设一支学科交叉、专兼结合且符合西安航空学院给排水专业实际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五)激活内生动力,营造积极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才能形成积极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从而反哺学生成长成才。笔者认为,一是要全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宣讲者。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方针的宣传普及,让学生在思想上乐于参与,在行动上勇于作为,要争先恐后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去。二是要打造“创意—创新—创业”完整的人才培养创新链。从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育人着手,形成基于创新创业项目“有课题—有研究—有成果—有激励”的全周期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将政策、学校、平台、资金、学生有机结合,形成“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三是要注重考核评价,明确奖惩激励。通过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結语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运用。在新工科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构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突破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培养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A/OL].(2017-02-20)[2022-11-20].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育,2014(4):5-7.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育,2015(4):4-7+24.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5]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6]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1-22.
[7]郑征,李伟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95-198.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ing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Xian Aviatio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main measures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this major. Reform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changing the new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build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add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and improving the faculty, integr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that meet the school running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meet local needs, so as to provide a path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onnel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