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
[摘 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让师生从思想上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行动上自觉成为实践者和助推者。广西高校通过主题维度有效引领、主体维度有效构建、载体维度有效运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守正创新,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壮美广西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中心项目“广西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路径研究”(2022YJJD0011);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增强对社会思潮引领力的高校思政课大小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2022JGB301)
[作者简介] 肖 霞(1981—),女,湖南湘乡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5-0185-04 [收稿日期] 2022-09-14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1]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出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重大决策部署[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推介具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形象、先进典型和优秀作品,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故事[2]。广西高校应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高校的时代使命
(一)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国内外各种势力密切关注和竭力争夺的关键领域。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力军、主渠道和主阵地。传播好、培育好、践行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3]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新时代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铸魂育人全过程,这是高校强化师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4]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师生聚集于高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大批专家学者汇聚于高校,是宣传、研究和创新发展党的民族理论的重要力量。同时,高校是提升民族地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民族工作依靠力量的重要场所,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力之一。
二、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挑战
1.来自敌对势力的挑战。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蠢蠢欲动,他们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利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渗透和遏制,甚至在我国民族地区制造分裂事端,企图颠覆我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政策宣传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2.来自民族矛盾的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存在的不平衡的发展水平,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刻意忽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忽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过度强调民族差异性和特性,弱化民族共同性,以当前的发展差距挑起民族矛盾,破坏我国民族团结良好局面,因此,高校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内部的挑战
1.认知方面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5]但当前,部分广西高校,尤其是非民族类高校从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来思考谋划相关工作的意识有待加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民族政策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性思考;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对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认识不清。
2.管理方面的挑战。高校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但受融合广度和深度的局限及传统观念的制约,不同民族的师生在语言、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为高校管理带来挑战,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引发涉校负面舆情。
3.传播方面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主流价值观,传统的高校主流价值传播范式较为理性和抽象,缺少叙事性话语和鲜活素材的真诚表达,缺少“互联网+”宣传思维,习惯以“说教”代替沟通、以“灌输”代替互动。在全媒体时代,单向传播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从三大维度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守正创新
(一)从主题维度有效引领
主题维度即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所坚守的政治原则、倡导的价值取向、呈现的主要内容。
1.加强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4]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首先,政治导向必须明确,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依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其次,高校党委要主动承担使命责任,坚定不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来谋划,确保各族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向同行。
2.加强舆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4]一方面,高校要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主动倡导者,凝聚民族团结的向心力。要正确解读、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西部大开发、广西兴边富民“六大工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具体方略以及政府在财政支持、公共基础服务、民族特色产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民族倾斜政策,营造向上向善的舆论场[6]。另一方面,高校要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勇敢斗争者,要坚决抵制和反对违背民族团结进步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提高舆情研判、分析和处置能力。广西高校尤其要关注边境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问题,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
3.加强价值倡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宣传教育全过程,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示范区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持久动力。
(二)从主体维度有效构建
主体维度是指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密切相关的主体。高校本身和全体师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
1.就高校而言。首先,高校党委要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建立考核评估和保障机制。其次,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学术研讨、文体活动、师资培训、党员教育、校园媒体、师生交往、社会实践等阵地作用,切实把高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和“涵育高地”。
2.就教师而言。高校教师必须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行者。必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政策,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把握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共同愿景。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示范区和示范校等问题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入心入脑。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民族团结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认识。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民族成分和生源地基本信息,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禁忌,积极创建各族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宣传工作队伍要夯实民族理论功底,强化传播能力,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融入理论学习、融入宣传、融入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3.就学生而言。作为教育对象,同时作为实践者和助力者,要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了解广西的发展成就;要客观认识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实践的差异,明辨是非;要加强不同民族同学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尊重、保护、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性,建立跨民族友谊;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自觉成为宣传火种,用实际行动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中建功立业。
(三)从载体维度有效运用
载体维度是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传播方式和教育路径。
1.拓宽宣传教育渠道。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管理模式,如创作主题文化作品、打造主题文化品牌等。要融入课程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广西民族发展史”“少数民族文化与风俗”等通识教育课程,编写教材,打造教学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大水漫灌”,又要积极挖掘广西本土资源,通过“精准滴灌”吸引师生。要融入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主题宣传月活动和少数民族重要节庆日等,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结对帮扶、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歌大会、民族理论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成果。如笔者所在高校依托广西区内资源和教育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要融入理论研究,高校要发挥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研究阐释,为宣传教育提供学理支撑;要研究总结广西模范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做法和成效,以及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规律等重大理论问题,努力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7]。
2.优化宣传教育内容。高校要在传统的会议传达、横幅标语展示等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生动、具体、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师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内容不但有深度,更有温度。如讲述我国各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的故事,讲述各民族优秀个人、典型家庭和先进集体成长奋斗和团结合作的故事,讲述民族团结示范基地、特色民族村寨的故事,讲述广西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故事等,让中华民族的故事、广西故事全面、立体、真实呈现,让师生在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同时,要善用情感的传播理念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内容更有亲和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等话语就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通俗易懂的事物和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强化情感联结。另外,要加强策划,设置议题,如广西毛南族整体脱贫,时代楷模、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等,都可以成为高校鲜活的教育资源,并且,可以通过制作小视频、编排舞台剧、拍摄纪录片等深化宣传教育,如笔者所在高校以黄文秀为原型创排的舞台剧《青春之歌》,深受师生欢迎。此外,广西高校可以利用“壮族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策划选题,开展民俗解读、民间故事讲述。
3.丰富媒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要求:“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把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8]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高校要树立媒体融合理念,增强互联网思维,发挥校园媒体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和校园故事,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短小精悍的文案、故事、漫画、微视频在校史馆、校园宣传长廊、校园广播、报纸等传统平台和网站、App、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同时,要加强与外媒合作,整合力量,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宣传教育大平台[7],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看得见、听得懂,有深度、有温度。
参考文獻
[1]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EB/OL].(2021-04-27)[2022-08-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4/27/content_5603266.htm.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N].广西日报,2022-05-14(1).
[3]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A/OL].(2022-02-08)[2022-08-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4]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1).
[6]朱清河,宋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新闻媒体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J].民族学刊,2021,12(9):37-38.
[7]李银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守正创新[N].广西日报,2021-11-04(8).
[8]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A/OL].(2019-10-23)[2022-08-1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0/23/content_5444047.htm?ivk_sa=1024320u.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main line of the Partys national work, and 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age. In order to solidify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of “what”, “why” and “h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ught, and must be a practitioner and booster consciously in ac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ffective theme leading, effectiv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carrier application can promote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t is good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building a demonstration zone for a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developing a magnificent Guangxi.
Key word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