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要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师生互动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对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师生互动观念固化、师生互动技巧不足和师生互动效果缺乏保障等问题。为更好地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互动机制,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增强师生互动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开展互动技能培训,注重互动反馈;豐富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35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金牌课程,是新时代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总体来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型为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形成常态。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宏观体系中,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观的影响。
1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1.1思想政治课程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程是教授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合力,在大思政格局构建进程中,加快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2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活动,通常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沟通交流。互动可以促进双方信息交流,减少信息差。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教师有必要调动学生注意力。通过互动,学生会更加投入,教师也会获得更多反馈。王丽吉[1]认为,互动体现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课堂教学中,学生同样享有话语权。教师话语分析和学生话语分析,是师生互动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教师通过提问、答疑和观察等各种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者肢体语言,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这对实现教学目标而言,是直接、有效的操作方法。学生解构分析教师的话语,主动回应教师课堂提问或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努力强化学习体验的有效途径。师生互动,既能够丰富教师教学风格,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强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有着深远影响。
2思政课程师生互动的现状
2.1师生互动观念固化
2.1.1互动意识不强,以教师单向输出为主
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教学信念影响,教师个人的设计思路将会在课堂得到展现。思政课教师按照授课计划,一般把教学实践环节设置在学期末。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到了知识点的讲解上。除去课前复习环节教师可能会提问个别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剩余时间教师会着重讲解本节课新的知识点。由于提问、讨论和点评等互动环节会压缩教学时间,为了避免教学进度落后,思政教师通常会优先选择单向输出来集中讲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政教师对师生互动的不重视,进一步导致师生互动的空间受到挤压。
2.1.2互动形式以问答式为主,学生被动参与
师生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提问,面对提问,绝大多数学生很少会主动回答。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2],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载体。学生被动回应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与教师的联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问的问题难易度不合理,学生信心不足怯于表达;另一方面是思政课多为大班教学,未能充分营造出亲密、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单独与教师互动易受到其他同学的额外关注。因此,教师的问题如果是简单的选择性问题,学生乐于群体作答。若问题难度大而且开放性强,则学生安静思考的可能性更高。被点名起来回答的学生,心中焦虑感明显增强。
2.2师生互动技巧掌握不足
2.2.1互动时间随意,时间安排不规范
师生互动发起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由于时政性和方向性等特点,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发起互动,因此互动发起的时机和互动持续的时长都受制于教师的教学安排。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一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制订教学大纲和提供教学资源,由此导致专职思政教师和兼职思政教师对教研室都存在依赖性。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不乏照本宣科念课件的现象。念到思考题部分,教师意识到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进行互动。互动时长,取决于剩余课堂教学时长,由此进一步加剧了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的随意性。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互动,教师会依据学生的答复调节互动时长。互动时间分配不均造成厚此薄彼,不仅会占用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时间,而且会打消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未能得到足够反馈。
2.2.2互动内容缺乏前后连贯
师生互动内容贯穿课堂始终,虽然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的互动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各个互动环节前后呼应,才能共同发力促进教学目标完全实现。因此,互动内容不是机械的提问,而应该是具备特定逻辑关系的系列组合。例如,思政教师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关系去设计互动,也可以按照“整体到局部,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关系去安排互动内容。通过互动环节承上启下,课堂教学将更加立体、动态和流畅。随机提问,随意互动,都是导致互动内容松散无序的内在原因。
2.2.3互动地点限于课堂,课外互动、线上互动不足
思政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互动地点也主要存在课堂之内。课堂教学时间既要分配给内容讲解,还要顾及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思政教师授课班级多、教学任务重,课后与学生联系较少。学生与思政教师的课后互动,主要是关于课程考核要求、课程作业等内容。师生互动地点限于课堂,削弱了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情感认同。将师生互动地点拓展到课外或者线上,不仅帮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而且也为思政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更丰富的参考依据。思政课程座谈会和思政课题研究等延伸教学活动都考验了师生互动地点的灵活性,师生互动地点限于课堂难以满足思政课程的建设要求。
2.3师生互动效果缺乏保障
师生互动的功能是服务教学,保障师生互动效果,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师生互动效果缺乏保障,与师生沟通效率和师生互动动机有关。思政教师既要监测师生互动的效果,还要探寻师生互动问题的内在缘由[3]。
2.3.1师生沟通不畅,互动效率不高
沟通双方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交流,是沟通的基本表现形式。思政课程中教师与学生沟通也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互动,双方共同配合才能提高沟通效率。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给预设情境提供铺垫和引导,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完成与教师的信息交换。教师提问之后,没有预留足够思考时间,学生互动准备仓促,都将导致师生互动效率低下。而且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存在学生玩手机的现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动机不强烈,随后师生沟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其他突发情况如学生紧张不讲话或者课堂环境嘈杂都对师生沟通带来了不利影响。
2.3.2互动动机偏离人才培养方案
思政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的师生互动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由于高校师生交往功利化[4],师生互动动机与人才培养方案产生偏离。思政课教师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考核等级。尤其是申报优秀课程的思政教师,更加渴望学生评教时候的高分数。因此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启发引导较少,对学生的答复倾向于赞扬和认同。教师更看重学生的课堂感受,未从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向多维互动。学生期待获得较高的课程分数,与教师互动时会问及考试内容、考核方式或者考试范围。师生互动动机功利化不利于优质思政课堂建设,也偏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3思政课程师生互动机制构建策略
3.1增强师生互动意识,优化教学设计
引导教师和学生充分理解互动的重要性,共同配合完成互動任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教师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多种互动对象进行角色转换,频繁唤起互动参与者互动意识的觉醒,促使互动主体强化互动信念。思政教师互动信念强弱直接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较强的互动信念驱动思政教师安排必要、有效的互动环节。作为师生互动主体的另一半,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互动环节回应是否积极,同样受到互动信念的影响。增强学生互动意识之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加以引导,往往会取得超乎预期的教学效果。
3.2开展互动技能培训,注重互动反馈
建立思政课程学习共同体,有针对性地围绕互动时间随意、互动内容割裂和互动地点局限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培训。课前集体备课,确立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分析授课对象年龄、心理以及性格特点。授课教师在教研室范围内预演说课,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互动。教研室其余教师记录互动发起时间以及持续时长,对互动频次以及互动内容进行交流讨论,确立互动发起到互动结束的前后位置。通过课前集体备课和预演说课,有效促进思政课堂互动时间安排的规范性。另外,定期举办思政课堂公开课,选定专门听课教师,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分析互动环节的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课后回放观摩。根据课堂实际出现的互动反馈与预期互动效果之间的偏差,理顺互动内容的逻辑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增强思政教师发起互动的自信心。思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线下拓展到线上,由固定的课堂教学演变到灵活多样的课题研究,从而拓宽互动渠道,强化互动成效。
3.3丰富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完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学测量的指向功能。维护思政课堂的纪律和秩序,给予学生合理的准备时间,提供师生互动的真实情境,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将师生互动纳入课程考核要求与评价方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锻炼学生的表达技能和沟通技能。尊重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基于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拔优秀思政教师,申报思政金课,探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丰富思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内容,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思政课题研究,总结思政课堂的教学成果。调整期末考核的评教比例,提倡思政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学风。凭借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程内涵,巩固合理健康的师生关系。
4思政课程师生互动展望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构建优质思政课程的内在要求,巩固完善师生互动机制是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程应着重强调师生互动的必要性、技巧性和规范性,促使师生互动的形式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融合。结合思政课程特点,发挥师生互动价值,帮助思政教师在完成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探索交际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2021SJB0754)。
参考文献
[1]王丽吉.线上教学如何实现互动[J].课外语文,2021(4):19-20.
[2]邹朦.优化提问策略建设互动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157-159.
[3]赵虹云.师生互动研究20年:进展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21(34):51-56.
[4]邵娜.作为“行动者”的高校师生互动关系及其实现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