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添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目标之一,而探究式教学被认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并已被运用于当前的教学实践。科学合理运用历史探究式教学可以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与空间,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开展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阻碍
1.教师的教学理念固化和教学方式陈旧。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丰富,很多教师为了腾出更多课堂时间为备考服务,揠苗助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快速学完教材上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与学习规律;教师利用传统灌输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全部内容填鸭式传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历史教材上的内容。这些已固化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不能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教学设计,不能根据高中生热衷体验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自主探索的认知特点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教师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目标与课堂学习南辕北辙,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史料的运用方式不合理。一方面部分老师认为历史史料对高考复习没有用处,尤其是文言文史料,会增重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增加阅读困难,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极少引用历史史料。另一面,有的教师过于重视史料在历史课堂上的地位,未经认真研究与筛选,即使是容易理解的介绍性知识点也加入史料佐证,铺天盖地的史料阅读浪费了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知识点被历史史料掩盖。
3.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不足。高中生学习历史动力不足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上,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高中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系统全面地学习历史课程。主观上,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不够浓厚。
二、开展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学习态度、过程表现等因素列入评价范围;与时俱进,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积极挖掘和精心挑选合适的历史事件作为历史知识点的教学载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探究,在丰富充实和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歷史核心素养。
2.教师合理运用史料。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的时候,东莞的教师就可以引用东莞中学杨宝霖老师考证番薯引进第一人陈益的例子。一般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商人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从菲律宾处于引种到福建厦门。但杨宝霖老师在民国出版的《东莞县志》里发现刻本《凤冈陈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十年(1582年),虎门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引进番薯”,这比福建人陈振龙1593年早了11年。杨宝霖老师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实地进行严谨的考证,最后详实地论证了东莞虎门陈益就是中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东莞虎门就是中国种植番薯最早之地,并写出论文《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这样的乡土史料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可以触摸,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领悟历史知识和立足历史思辨,深化家国情怀。
3.采取基于问题引领的历史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目标是提升学生质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提出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理性思考,关注问题的难度、辨析性和实践性,以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的时候会提到明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利用锦衣卫、东厂等由宦官把持的特殊机构。教师应该把握机会提出问题,皇帝是怎样利用这些特殊机构加强自身皇权呢?
三、结语
教师要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秉持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务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