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任性”玩转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8-17 02:52:26张赛鸿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叶脉任性生活化

张赛鸿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当前生物学教学中值得研究和努力探索的课题。由于中考生物分值不高,很多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次科,应把更多精力放在语、数、英三科上,因而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或索性做其他学科作业。七年级学生好动又好奇,他们善于提问题,爱动手操作,与同学交流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通过生活化教学增强生物学教学中的趣味性是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

一、课前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言能让学生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例如,讲授《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节课时我展示重达30斤的巨型番薯图片,快速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引出的课题亲切、自然,容易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又如在讲到“种子的萌发”章节时,教师就先给学生播放一首儿歌《大西瓜》,然后提问:头顶会长出大西瓜吗?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愉快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教学情境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又比较枯燥。为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前我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并分组准备“细胞争功”相声小品的表演,并对他们进行精心包装。他们一登台表演,不用老师解释,同学们就可从演员的打扮与动作中分辨出其扮演的角色,从幽默诙谐的台词中区别其功能。小品表演后,每个同学已能当场总结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比平时的死记硬背节省了大量时间。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蒸腾作用,植物将会怎样?在什么时候移栽花木植物的成活率最高?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来加强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2.生物现象生活化

结合教学内容,解读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瞬间就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好奇心也因此强烈起来。例如:在讲授糖类的功能时,可这样创设情境:人在经过长途跋涉或在重体力劳动过后,都会显得特别累,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全身疲倦,甚至会出现暂时性休克。这时问学生:遇到这种情况该怎样处理?(同学们会回答,给他糖水喝。)然后再设疑:从这个实例情境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原理?从而引导出糖类的功能。又如:在讲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时,可把原核细胞比喻为蛋黄散了的坏鸡蛋,把真核细胞比喻为蛋黄完整的新鲜鸡蛋。这样既形象,又接近现实方便记忆。

3.课堂探究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堂小实验,时间短暂、取材灵活、内容真实、操作简单,“吸引力”“感染力”较强,效果显著,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如讲传染病时,我在讲台上摆放10个装有透明溶液的烧杯,并编上编号。其中,只有一个杯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向学生介绍说是艾滋病毒溶液),其它的9个杯装的都是清水。让10位同学分别拿来一个干净的烧杯,每个同学仅限倒一种液体中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作为对照,接着让那10位同学在教室里走动,随机接触,每接触一次,就用吸管交换一滴液体,然后在每个同学和讲台的杯中分别滴入一滴酚酞,结果发现每个同学的杯里的液体都来由无色变成了红色,而讲台的烧杯,只有1号杯的变成红色。这时,每个同学都被这实验现象所吸引,从而了解到艾滋病毒在人群中惊人的传播速度与途径。又如在讲到花青素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如何鉴定黑米的真假,随机抓六粒黑米均匀摆开放在培养皿中,分别滴加酸醋,几分钟后观察。如果红色代表是真的,如果黑色则是假的,这就是利用了花青素遇酸性物质变红的特性。

三、课后练习“生活化”

课后练习是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完“生物与环境”一章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赤潮”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既复习巩固了知识,从而获得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又增强了环保意识,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后,我及时开展了“百合花变色记”趣味小实验,吸引了全校师生和家长们的关注,让学生代表在现场讲解如何将同一朵百合花变成不同的颜色,很多家长表示回家后自己也跟着做这个实验。这样创设的生活化探究把问题具体化,难度又适中,有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深化。有一次,我给学生每人制作叶脉书签的任务,每位学生把自己制作的1~2件标本献出来参展,并从中选出制作精美的标本进行评奖。同学们经过这次活动,掌握了简单易行的叶脉书签制作方法,还自创了许多简便的叶脉画。在参展会上,同学们交上来的叶脉可谓多姿多彩,有人在叶脉作画,有人在叶脉贴上干花,有人把叶脉制作成水晶钥匙扣……其中有个同学制作的标本富有创意,他制作时把各种叶脉巧妙组拼,精心制作了一件富有诗情画意、其名美曰为《女神》的标本,标本下方还附上小诗“叶脉传情,依恋无限”呢!学生从这一件件精美的標本中感受到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体会到生物知识的无处不在,并逐渐懂得在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去学习……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从课外实践中去寻找生物知识的情趣。

四、兴趣活动生活化

农村具有广阔天地,是农村学校开展课外生物科研活动的独特优势,应充分利用。如农业生产中作物育种,品种改良,特种养殖和种植,生态环境环保调查,食用菌制作,花卉栽培和盆景制作等。指导学生进行各项社会调查,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一技术进行相关研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增强环保意识,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为农民排忧解难。如关于桥头镇荷花种植的调查报告就是学生运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的一个实例。

随着我校的生物园的建设、生物角墙报的出版、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开展,要求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兴趣高,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实践活动技巧容易掌握,部分学生还可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实践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省却许多时间和精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开展生活化的实践——布置生活化的练习。

如在讲授《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具体过程如下:

设置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怎样调查本班学生的近视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调查的基本要素;教师进一步提问:假如要调查全市甚至全国中学生的近视率,又该怎样调查?从而引出抽样调查的重要性。

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制定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我们想要调查学校生物园的的生物种类,光有积极性是不够的,如何快速完成调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充分讨论,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确定小组长,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可行的调查方案。

开展生活化的实践——实施具体的调查活动。小组长带队调查(课前培训各小组的组长),全面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组员间的分工合作,完成调查任务。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

布置生活化的练习——调查活动汇报和总结评价。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完成一篇调查报告,举办一个小型展览。学生通过调查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增长了生物学知识,动手制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教有大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生活化教学可将生物教材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还能够促使学生结合生物理论来创造性的解决生活实践当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真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叶脉任性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最美叶脉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叶脉书签
千万别任性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5:00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我是一片叶子
任性者的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