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环境感知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23-08-17 06:40梁文菁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养家庭差异

梁文菁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家庭环境通过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间接影响。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以上课题做了相关研究,希望厘清家庭环境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提高育人成效。“双减”政策落地后,家庭教育时间相应增加。部分学生未能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成长,家长的教育理念未能及时转变,从而造成家庭矛盾,影响亲子关系。笔者在工作单位对初一年级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双减后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表现关注度并未下降,部分家长因为子女学业问题出现焦虑。同时,家长与子女在日常生活安排、电子产品使用上的矛盾比以往更凸显,甚至引发亲子冲突。家长与子女在家庭环境感知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为此,本研究拟考察“双减”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状况,呈现问题及原因,由此拟定改善措施,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实证依据。

一、实证发现的家庭环境感知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选自2022年秋季入读广州市第七中学的初一学生525人,家长565人。该年级学生以电脑派位方式入读,经区辖内入学综合能力(语文、数学、英语)评估,整体居区内中学第四位。家庭结构整体正常,具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占71.68%,大部分家庭重视学生发展。

组织学生统一在校完成《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测试,以问卷星形式向家长发放同一测试量表。向学生和家长说明完成问卷的方法和意义,在集中时间内完成调查。

统计方法:SPSS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发现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家长与学生家庭环境量表因子分是否有显著差异,设置家长学生为分组变量,情绪表达 矛盾性 独立性 成功性 文化性 娱乐性 道德宗教观 组织性 控制性 亲密度为因变量。结果显示:家长与学生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组织性、控制性、亲密度上感受性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中文化性(M学生=6.13, M家长=6.43,P<.05),情感表达(M学生=5.0, M家长= 6.33)、独立性(M学生=5.01, M家长=5.63)、成功性(M学生=5.41, M家长= 5.87)、组织性(M学生=6.37, M家长=7.33)、控制性(M学生=3.27,  M家长=5.05)、亲密度(M学生= 7.47, M家长=8.23)(P<0.01)。学生在感受家庭成员间相互支持、公开表达情感、学习和工作上追求成就、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家庭责任安排、家规遵守要求方面的评价均低于家长。

(三)讨论与假设

作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前测,本研究数据反映了该群体的整体家庭环境现状。结果显示,学生和家长在以上七个因子存在感知差异,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与讨论。在同一家庭环境生活,但孩子感受明显比家长欠佳。造成差异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影响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学生整体发展。

前人研究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亲密度高、情感表达充分、组织性高、矛盾性低、成功性适度(即不给学生过高的期望值和压力)的家庭。假如我们能够分析感知差异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提高学生对家庭环境的良好感受,让差异趋于缩减,将有可能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家庭环境感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初中生一方面渴望能够得到自主管理权,摆脱父母管教,另一方面又在情感和物质上离不开对家长的依赖。学生认为,在家庭生活的某些领域家长具有管理和执行权,但又认为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问题,不需要家长参与和干涉。例如,自己的房间是否整洁,是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是否在学习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这类问题,学生把它划分到个人问题,认为有能力自我管理。而家长则把问题归入到社会习俗和家庭道德规则的范畴,认为需要干预。“双减”后亲子相处时间增加,这反而容易产生冲突的矛盾。家长认为应该比以往更严格管教,而学生则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利的剥夺。这种认知差异,是造成家长和学生在亲密度、控制性、独立性和组织性出现感知差异的原因之一。

(二)传统教养方式的影响。教养方式指的是亲子互动过程中传达出的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对待子女的行为所创造出的情感氛围的集合体。按照接纳性(代表肯定、接纳和爱)和要求性(常代表限制和控制)两个维度,教养方式大致分成四种,权威型教养、独裁型教养、纵容型教养和忽视型教养。按照学者李启明分析,传统的中国家庭教养,父母采用独裁型教养的频率更高。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家长逐渐改变教育行为,从独裁型教养向权威型教养转变。尽管如此,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对大部分家庭有着重要影响。我们由此探寻感知差异的第二个原因。经过与部分家长的访谈和调查,我们了解到,说教、批评和体罚仍然是家长教养学生的主要方式,听话、服从和乖巧是家长衡量学生的标准。当学生不能达到家长内心标准时,家长会用严厉的教育方式(包括言語和行为)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不管学生内心是否认同。这种教养方式“以爱为名”,却欠缺恰当的“爱的表达”。家庭角色的层级关系,决定了情感表达的“表里不一”。家长普遍认为,刻意保持距离感,不轻易表扬认同,不解释不道歉,不协商不退步,是维持层级关系的必要行为。然而从孩子的角度,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严辞冷语,体罚羞辱的独裁型教养,而不是爱和理解。但因为家庭角色的层级关系,更多学生选择“表面服从但内心压抑”,又或是“从不反驳但选择忽略”的方式去对待管教,直至发展成亲子冲突。

(三)家庭成员责任的不明。

大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了承担学业任务,学生在家庭中的义务与责任都被弱化,部分家长甚至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服务者。

“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调整育人目标,实现减负提质。但这种改变并不能立竿见影,在一定时期内,“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家长的关注焦点。部分家长因此产生焦虑。家庭生活中父母片面强调学习,与学习无关的家庭活动不开展,家庭责任不需学生承担。这与“双减”的初衷相悖,同时让学生产生错误认知,“只要学习好,就是对家里最大的贡献”。当家长的期待太高,以致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时,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反而越来越低,甚至出现抑郁、逆反等反应。

把学业表现作为成功的重要标准,家庭成员责任的不明与缺失,导致学生和家长在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组织性因子上出现了显著的感知差异。

三、改善家庭环境现状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让家长和学生的感受趋于一致,改善整体家庭环境状况。

(一)开设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课堂。根据初一学段的学生特点,年级以家长学校方式,向全体家长推进了以“适应”为主题的系列教育。聚焦家长关注的问题,例如“学习适应力”“学习内驱力”和“自信心”等,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家长认识“没有学习动力”“一谈学习就吵架”等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会转换角色,有效沟通。

(二)开展面向学生的心理特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用恰当方式表达想法,是提升学生家庭幸福感的重要举措。让学生了解“我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是初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学会与他人相处,平稳进入青春期。利用心理课和班会课,为学生创建表达与分享的平台,例如居家线上学习阶段,让学生给自己和家人写短小的公开表扬信,表达肯定与赞美。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学会了积极情绪的表达方法。利用心理特色课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和表达感受。部分家长习惯选择独裁型教养方式,随着学生进入青春期,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可能会改变。部分学生继续选择忍让和屈从,造成心理压抑;部分据理力争甚至产生冲突,令家庭气氛紧张;部分表面接受内心排斥,造成情感冷漠,與家人疏离。通过主题活动,引导积极情绪,教导学生正确地向家长表达感受和诉求。

(三)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平台。例如,组织亲子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健康理念。与社区组织合作,倡议家长和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引导家长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展亲子共读,让家长提供更高质量的陪伴。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家长缓解分数焦虑,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最终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不再把家庭教育目标定为培养“高分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拥有面向未来能力和独立个性的人”。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RTI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MBC014)、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科研课题面上课题“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RTI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1AQT21141)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教养家庭差异
相似与差异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