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雅思
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打破学校界限、教材束缚,学校或教师要积极挖掘、整合地域资源,结合校情、乡情联动社区,建立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一、基于课程目标,根植爱国情怀
政治认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有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其主要表现为政治取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指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部分,分学段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分学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二、源于教学建议,整合地域资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强调,“要增強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注重发现、利用学生中间和本地区的先进模范等榜样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地域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为切入点,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家国情怀。
璜溪村始建于宋朝,至今有超过800年的历史,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环境优美、建造技术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学性、艺术性、历史文化性于一体,是建设最美乡村的模范,被授予了“中国传统古村落、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我校与璜溪村仅一河之隔,为践行“小学校大社会”的教育理念,与璜溪村合力打造了“狮山实验学校社会实践研学基地”,以气质教育、五育融合作为该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理念。
基地文化资源丰富,秉裕书室、李聘臣故居、李氏大宗祠、村史馆、璜溪炮楼、拱璧等建筑古韵犹存,此外还设有二十四节气园、咏春养生馆、狮山实验学校757艺术区璜溪分馆、红色气质文创馆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狮山镇非遗体验馆、狮山镇文创馆、璜溪历史八大馆。学生们在此观古迹、赏美景,进行写生、陶艺制作,洒下廉洁的种子,形成浓厚的研学氛围。
三、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材是根本,故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纵深关联,了解学段衔接,掌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主题逻辑关系及课程体系。教师在深耕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拓展,积极整合、利用地域资源,充实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乡”是一个循环主题,贯穿小学三个学段四个年级,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认可家乡、热爱家乡,拥有家乡归属感,形成立志建设家乡、祖国的情感,根植家国情怀。(见图1)
四、改革课堂形式,实现五育融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最终指向,教师应结合校情、学情组合、构建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整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资源,以儿童角度构建相互关联的主题域。基于此,我校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研究教材,备课组教师与璜溪村实践基地导赏员义工深入探讨教材内容及社区资源的勾连点,共同对教材进行深耕和拓展,以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和流程,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参与。
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及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长发展》都以家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风土人情、家乡变化,关注家乡的风俗活动,从而明白乡村振兴对家乡变化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家乡的生活情感。
但对小学生而言,相对于物质形态,家乡文化形态是抽象的,乡村振兴带来的家乡变化是无形且远离他们现有生活的。基于此,针对学生阶段以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围绕学习目标的落成,我们积极挖掘璜溪村的村史馆、璜溪炮楼、古建筑、二十四节气园等资源,充实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以二年级第四单元的璜溪村实践基地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为参考,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我们安排学生们学习导赏员讲解的内容和技巧,充当一天的“璜溪村实习导赏员”,学习如何介绍我们的家乡。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我们安排学生到璜溪村参观“咏春养身馆”,并由学校武术队展示及现场授课咏春,实现了体育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教学。
整合实践基地资源,以地域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与建设家乡的崇高责任感,以家乡主题为首,我们初步形成了“璜溪村实践基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五育融合特色课堂模式。
责任编辑 王思静